自由贸易导致双方双赢研究——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
2013-04-23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徐秋萍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徐秋萍
一、引言
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或其他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关税制度,而是根据外贸法规即有关贸易条约与协定,使国内外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展开自由竞争与交易。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众多产业逐步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其中,汽车产业具有典型性。原因有三,第一,汽车产业对外开放早,外资规模较大;第二,汽车行业成长性好,带动力强,被视为“支柱性产业”;第三,中国加入WTO以后,汽车产业在数量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质量、服务、新产业开发、技术和组织创新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本文研究思路如下:首先,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包括产量、进出口贸易额的数量比较,对比得出自由贸易促使本国汽车产业得到良性发展;其次,讨论了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汽车产业之后,对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影响进行利弊分析,得出中国获取的比较利益;最后,讨论了外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利益。通过三部分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很好地诠释自由贸易导致双方双赢,即本国以及外资国都能在自由贸易中获得利益。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总产量的变化
一切经济现象的发现,都离不开它所存在的社会背景和大事件。同样,汽车行业的发展有赖于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系列措施。
1.封闭时代(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1949年新中国创立伊始,毛泽东、周恩来总理在莫斯科访问时,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其中包括一个汽车制造厂,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汽车工业最早的“对外开放”。1953年,“一汽”制造厂在长春奠基兴建。“文革”开始之后,由于汽车行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干扰,汽车产量多年在10万辆左右徘徊。
2.引入竞争(1979年至1991年)
期间,汽车生产恢复增长,1979-1983年,汽车年产量保持在20万辆左右。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始于1982年6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轿车可以合资”的批示。这一重要批示推动了汽车合资企业的出现。合资企业的设立,不仅引入了新的设备、工艺和技术,还引入了新的管理方法、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更重要的是,在原先以国有企业、计划经济为主的汽车行业,出现了一批面目和行为大不相同的新进入者,从而引入了竞争。
3.对外开放(1992年至2001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年,汽车产量出现一个大跨越,净增30万辆,总量超过100万辆。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的倡导性措施,为居民轿车消费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依据。1997年之前,受制于轿车生产企业“定点”政策,整个合资企业被限制在少数几个企业范围内,而之后,这种情况开始变化,出现了第二轮合资浪潮。同期,一批内资企业也开始进入轿车为主的整车制造领域,厂商通过采取合资、引进或联合开发,拓宽产品种类。
4.蓬勃发展(2002年至2010年)
这一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出现爆发式增长,2002年汽车产量达到325万辆,比2001年增加90万辆以上;2003年达到444万辆,增量超过百万辆。2004、2005两年增长速度有所减缓,2006、2007年两年增长速度再次加快,年度增量均超过150万辆。这十年是中国汽车发展最快的十年,十年总增长率达到783.1%,年均增长率为24.3%(见表1)。
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全世界第三位。2008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2009年,继而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继续保持冠军宝座(见图1)。从数据可以得知,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1826万辆,而排名世界第二的日本汽车产量为962万辆,中国产量约为日本产量的2倍。
5.小结
总结1955年至2010年汽车产量数据可以发现,中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尤其在2002年至2010年间,汽车产量出现迅猛增长。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从而出现了三次合资浪潮。这三次合资浪潮不仅促使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纷纷实行了积极的扩张计划,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增强,也开始对外收购的投资。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进出口贸易额变动
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增强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是出口超出意料的快速增长,加入WTO以前,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前景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悲观预期,认为加入WTO之后,进口关税大幅下调,国内汽车工业将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面临崩溃。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2002年以后,随着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出口也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汽车出口量由2001年的1.74万辆,增长到2007年的61.27万辆,其中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商用车占50%以上,过去出口量很小的轿车比重也占到30%。加上零部件出口的快速增长,2005年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逆差到顺差的历史性转变,全年对外贸易顺差为52.6万美元,2006年达76万美元(见图2)。从此,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出口已成为中国出口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一个新增长点。
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这10个经济体2009和2010年贸易数据,汽车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最高的是欧盟27国,其次是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墨西哥。墨西哥2009和2010年汽车商品贸易总额分别为576.05亿美元和850.74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中国——2009和2010年汽车商品贸易总额分别为507.01亿美元和810.80亿美元。
中国汽车产量于2009年超过美国与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并且2005年,中国汽车行业贸易额实现了顺差,但是与其他主要汽车出口国比如欧盟、美国、日本相比,还是有差距,不过对比2009年和2010年贸易总额可以看出,差距正在慢慢缩小。
四、如何认识合资企业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是以合资的形式展开,由于采取合资的模式,汽车产业产量得到提升,质量、技术、服务各方面也都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业内,也有对此持批评态度的,认为“合资企业至形成了制造能力,没有形成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从而开放的意义就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从积极的方面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合资企业的作用。
1.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获取
首先,当借助合资办厂,形成国际上流行的汽车流水线生产体系时,其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和知识:一种是“显性知识”,即机器设备、工艺流程、组织管理等体现出来的技术或知识;另一种是“隐形知识”,这种知识需要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逐步体会和学习知识,如生产线上某个工人具体的操作流程,班组成员和班组之间的合作、竞争与协调,其中包括的既有技术问题,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问题,这种知识虽然有时可以通过文字表达,但主要依赖于“实践中总结”。
图1 中国、日本和美国汽车的产量比较
图2 中国汽车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表1 2000年-2010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10年)
表2 部分车企在华利润(经过公开资料整理)
2.形成零部件配套能力以及培育了社会汽车消费体系
由于汽车工业多部件、模块化、深加工、高组装度等特征,要求众多的零部件企业与总装企业配套。受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促进更多的生产环节从总装企业即合资企业分离,即外包的产生。并且由于合资企业技术水准较高,所提出的配套要求有效拉动了配套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也构成我国后起的自主品牌车型在短期内能够推出的原因。合资企业强大的影响力正逐步影响着其周边经济的发展,并且也推动着区域性的经济结构的改变。
3.合资政策促使本地企业更上一层楼
第一,总装企业外方股不能超过50%;第二,开放初期的国产化(本地化)比例要求。外方股不超过50%,使得我国投资者在技术、管理以及资金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避免完全受到外资企业控制,同时为我国厂商争取到更多学习消化和发展的机会。而国产化比例在入世之后就被迫终止,但这也是为了和国际化接轨的必然趋势,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合资企业对国内产业的依赖已成为其内在要求,长期的合作让双方合作共赢。
五、外资企业在跨国合作中营利
资本具有逐利性。外资企业之所以看好中国汽车市场,一方面由于中国市场较新,需求量大,另一方面中国制造成本相对发达国家更加低廉,中国汽车市场对外开放之后,引来众多国际著名的汽车企业的投资。节节攀升的汽车产销量将中国推向世界汽车制造业大国的巅峰,包括丰田、大众、通用、日产、本田、现代-起亚在内的全球汽车巨头们纷纷转舵驶向中国。2010年一年时间之内,主流跨国车企在华销量都取得了20%以上的增长。随着销量的猛增,中国市场迅速成为跨国巨头们利润的主要来源地(见表2)。
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一季度,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获得税前利润7.03亿欧元,其中2.86亿欧元来自中国市场,是去年同期的3倍。而近3亿欧元的利润已经达到大众集团全部税前利润的40%。为了赚取更大利润,大众汽车决定在华继续追加投资16亿欧元。至此,未来3年,大众投入到中国市场的资金将达到60亿欧元。
仅从这一家汽车巨头的盈利状况,可以大概对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利润有个大概的印象。毫无疑问,外资企业在中国获利,并且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投资中国市场。
六、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各时期中国汽车产量的变化以及趋势,以及各时期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通过这些数据与国外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我国汽车的产量以及进出口额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发生了剧烈的增长。中国汽车产量已位居全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于世界第六,但是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能取的如此大的发展已属罕见。对比新中国成立初始,全中国汽车产量不足10万台,当时的中国怎么也没有想到几十年之后中国汽车产量会达到1826万台。
在这一过程中,外资企业选择将工厂搬到中国,通过对几大主要外资汽车公司的利润分析,无疑,它们在中国也赚取了较大的利润。这些利润的取得都要归功于自由贸易的政策。没有自由贸易,它们就不能进入中国市场,不能进入中国市场,何来利润的获取。
中外双方在自由贸易中获得双赢,可以在汽车产业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也是本文致力于说明的结论。
[1]梁发斌.中国汽车的机遇与抉择——“2008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论析[J].时代汽车,2008(12):52-59.
[2]蒋学伟.中国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J].上海汽车,2005(8):37-39.
[3]罗勇.中国汽车产业的跨国并购[J].汽车工业研究,2002(8):48-50.
[4]李兴文.汽车产业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汽车,2006(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