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仿在《小世界》中的应用

2013-04-22刘浩然

学理论·中 2013年3期
关键词:互文性

刘浩然

摘 要:著名文学《小世界》是戴维·洛奇“校园三部曲”之一,既是戴维·洛奇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又是他小说研究的热点,也是其写作特点的体现。在这部小说中,戴维·洛奇深刻揭露了虚荣心造成的人性的背离与异化,嘲笑和讽刺了名利、情欲等价值目标的荒诞与虚无。从戏仿的理论出发,解读《小世界》,分析戏仿在文本《小世界》中的应用及效果,分享并验证这部作品的艺术及文学价值。

关键词:小世界;互文性;戏仿;骑士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76-02

许多文学评论家们通常认为,戴维·洛奇具有他独特的文学天赋,使他熟悉的事物变得滑稽可笑,戏仿就是达到这种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戴维·洛奇的戏仿观点及其对戏仿的应用,受到英式幽默风趣小说传统的影响。因此,最初他在从事写作的时候就选择了用轻松幽默诙谐的写作方法来表现现实的世界。戴维·洛奇的戏仿观的形成同样也受到了自己喜欢作家的影响,尤其是艾略特和乔伊斯。他一直以尊重的态度来面对二人的作品,并高度赞扬二人在互文性手法上的成功运用。再者,在其作品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文体形式,充分完整地表现作者心中的那个“小世界”,其丰满的表现力,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真正诠释了巴赫金的理论,在一篇散文中,通过使用各种文体体现作品的表现力,而不是像诗歌那样在一个基点上表现。

戴维·洛奇深蕴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学经典,作为一名学者,同时也是一名备受关注的批评家,他通过合理统筹各式文本,互相对应,互相指涉,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意义和品位。互文性继承并吸收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传统,强调由文本显示出来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它不是单纯地以文本来分析文本,而是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最终让自己的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这种新的文本理论深入文化之中,使文学作品的韵意在不同意识形态层面得以展现,有了更多更大的生存空间,文本结构也体现出多层次多重复合式的统一。互文性方式中,戏仿是很重要的一种。戏仿(Parody),有时也作滑稽模仿、戏谑、戏拟,这种文学表现手法指正如M.H.艾布拉姆斯解释的那样:通过夸张扭曲的手法模拟某篇特定文学作品、某位作家或某些严肃文学样式的手法、特质或创作风格,来表现浅俗或富于喜剧效果的另一主题。这种运用刻意夸张扭曲的表现手法描述作品的方式非常有助于幽默诙谐气氛的营造。戏仿的前提一定是深入人心的经典或流行的作品,因为人们对它们的文学评判已经形成,有了定式思维和固定的模式套路,与此同时,这些作品的原创性、严肃性和表现张力一定程度上也给读者们留下了足够的解读和创作的空间,经得住后人的各种模仿,哪怕是包含一些戏说成分,像戏仿、白话的各种解释等等。戏仿也给原文学模式注入了一股新鲜、清新的动力,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角度去审视,“从反面看”,“正反互现对比看”,换一种角度观察世界,可以看到许多和原来不一样的东西,对于同样的作品有了不同的全新认识。戏仿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写作文体,能够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进行模仿,也就是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殊的一面。或者是有价值的,或者是颓废无用的,也或者是滑稽的、商业的。总之,戏仿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具体的特点进行模仿,重新塑造成一部全新的富有独特理解力的作品。戏仿中主要采用诙谐并带有些许讽刺意味的方式进行模仿,往往通过调侃、嬉笑打骂、白话吹牛的夸张方式去诠释一个真谛。这种对真谛的向往往往和自由主义联系紧密。就像是某部电影中对于自由的渴望,并发出呐喊的声音。并不单纯的只是对文体的模仿,还有核心思想的重新定义、理解,诠释了对自由思想境界的渴望。从戏仿的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充斥着哲学思想,矛盾,辩证统一,比比皆是。对那些已被世人所认可的事情重新进行编排、分析。无论是戏仿,还是诙谐,再到油腔滑调,绝不可能再是单纯的、唯一的肯定与否定,一定要体现出其独特的内在性质,主观的理解,在戏仿、贬抑中保持着整体性和辨证性,既有赞许也有批评。

根据戴维·洛奇的自述,他曾经为了给《小世界》这则故事寻找一个坚实的基础,曾经一度失去方向,无法写作。后来受到圣杯传奇的启发。在一则故事中穿插漫长的历程,丰富的人物,多彩的感情。最终这部作品以圣杯传奇为模板,创作了一个新的文学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除了以圣杯传奇为模板,也结合了中古时期的骑士文学特点。对主人公进行了骑士化的包装,起到了绝佳的效果。

圣杯传奇和骑士文学给了《小世界》生命力。在英国,圣杯传奇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紧密联系。在亚瑟王的故事里,在最后的晚餐中盛过基督血的杯子被称作为圣杯,圣杯又被耶稣的后人带到了英国。可是守护圣杯的渔夫国王,也被称作为渔王,却无意间把圣杯遗失了,所以渔王受到了惩罚,也被人理解为受到了诅咒、魔咒。之后渔王就开始得病,并且越来越重,最后丧失了性能力。在他生活的地方,也和他的身体一样,土地贫瘠,水源枯竭,渔王的内心深处里,已不再是一个国王,和普通人无异,失去了威严,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唯一的渴望就是有人能够把他解救。真的有人能够解救他吗?是的。只要有人能够提出问题,而且渔王能够回答正确,他才能重新站起来,恢复性能力,传宗接代。这个能够提问的人必须是一个最单纯的人。而在亚瑟王故事里,只有一个圆桌骑士是最单纯的,他的名字叫做帕西法尔,最终这个骑士帮助了渔王恢复了往常的生活,获得了新生。

骑士文学是中古时期的产物,最初和宗教联系在一起,后来随着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骑士往往和浪漫的爱情结合在一起。因此骑士文学也就有了一个新的特征,就是一个骑士和一个美丽女人的爱情故事,跌宕起伏,辗转反侧。时而惊险刺激,时而温柔缠绵。骑士的英勇和女人的柔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男人女人,刚柔合一。骑士对女人的追求非常疯狂,也是衡量一个骑士的尺度,如果一个骑士得到了贵妇的欢心,那他才是成功的。骑士文学从神话传说开始,再到近代小说,主要对骑士的冒险、爱情两个主题进行了阐述。

在《小世界》中,有一个关键人物,起初作为一个很有名声的学者,变成一个没有方向的废人,再到受到主人公珀斯对知识真挚渴求的影响之下,重新获得新生,这个人物的名字叫做亚瑟·金费希尔(Authur Kingfisher)。由于他身体的原因,丧失了性能力,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无异于死亡。除此之外,同时期的文学界已经进入了瓶颈,没有好的作品出现,也没有人愿意去真正研究。他有着和传说中渔王同样的命运。人们已经习惯了继承,习惯了转义,没有学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都是一帮打着学术幌子的江湖术士。学者们都为争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评委员会主席的职位而煞费苦心,不是依靠学术去争夺,而是选择了其他不光彩的方式。与此同时,主人公的出现打破了僵局,一个叫做珀斯的年轻讲师,他单纯、木讷、执着以及渴望追逐纯粹的浪漫,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把他称作为书呆子再恰当不过了。在这部作品中,珀斯参加了一个接一个的学术会议。他参加会议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学术视野,启发自己如何去搞学术,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可参加了几次会议之后,珀斯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连这样的书呆子,也只有这样的书呆子都发现了的一个问题,所有参加会议的学者们,都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东西称作为创新,时髦的词汇不过就是知名学者们用来包装自己的手段,并没有实际意义。就像是参加一场化装舞会那样,戴着面具,虚伪的交际。可他对知识的渴求并没有随波逐流,每一次学术会议,珀斯都会精心准备,用心思考,每次都会推陈出新,给其他的学者们当头一棒,打破了那种所谓和谐的氛围。同时,学术界的泰斗,亚瑟·金费希尔发现了这个年轻的学者,珀斯的无畏、真挚感染了这位几乎已经放弃学术事业的学者,重新获得了生命,站在批评界这个大舞台上。受到骑士文学的影响,小说主人公珀斯被临摹成了一个骑士,为了得到心爱的女人,近乎于疯狂,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去追求一个女人。从一个学术会议到另一个学术会议,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历经千辛万苦。这一部分沿用了流浪汉文学一贯特色,就是一个字,走。主要强调一个人的经历很多,路途很遥远。最终,在追求的道路上,他发现女主人公安杰莉卡和他想象中的女人形象不符,他的爱情也就变得十分可怜,原本不顾一切的追求却变成了一场闹剧,最后无疾而终。就像是黑色永远是黑色,不会变成白色那样无法转变角色。

事实上,无论是时代的快速变迁,还是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对于知识的渴求永远都没有停歇,只是人们已经厌倦了思考,变得懒惰异常,在物质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需要像“骑士”珀斯这样的人物刺激那些已经没有目标的学者们重新回到正常追寻知识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戴维·洛奇.小世界[M].罗贻荣,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2]戴维·洛奇.小世界·序曲[M].赵光育,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3]戴维·洛奇.“互文性”《小说的艺术》[M].王峻岩,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互文性
互文理论视域下的约翰 · 福尔斯作品《乌木塔》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红线》与《浮生六记》的互文性解读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肯尼迪就职演说中的互文性策略解读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电影和戏剧的互文性初步研究
电影与文学创作间的互文研究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名声的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