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传统精神看20世纪70年代“英国病”的恶化
2013-04-22刘武
刘武
摘 要:学界在分析“英国病”的原因时,习惯于从英国的“世界工厂”的遗产、“殖民帝国”的后果和“福利国家”的负担出发,而忽略了英国“传统精神”对英国经济发展的消解作用。从英国传统精神中的门第观念、守陈思想以及地区离心力等方面,探讨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病”的恶化。
关键词:英国病;传统观念;恶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61-02
所谓“英国病”,是指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后,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整个国家表现为经济危机、通货膨胀、财政赤字、经济滞胀、高失业率等诸多社会问题[1]。“英国病”的症状,从纵向看,表现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缓慢。从横向看,表现为英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日趋下降。对“英国病”根源,国内外学者众说不一。有的强调英国本身的历史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神话即世界工厂、殖民帝国以及福利国家;有的强调导致衰退的不同政治、经济因素。两者都忽视了英国传统精神对英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一、“英国病”的历史缘由
英国病的历史起源可以归咎为三个方面即:大国情结、殖民帝国以及福利国家。
1.“世界工厂”的遗产
众所周知,英国早在19世纪便已确立了其“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先挑战西班牙,继而挑战荷兰,其后多次战胜法国。最终,伦敦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然而,在20世纪初,英国面临其他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英国的经济实力开始相对下滑,英国的大部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被德国和美国占领。世界工厂的中心也从伦敦转到了纽约,留给英国的是陈旧的生产部门,墨守成规的技术,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等等遗产,阻碍着英国经济的发展[2]。
2.“殖民帝国”的解体
英国岛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其原材料的缺乏和国内市场的相对狭隘,为了本国的发展和强大,同时也是资本利益的缺失,它不得不到海外寻求市场。随着“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各殖民地为英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市场,使大英帝国成为富甲一方足以抗衡整个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随着二战的结束,英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大英帝国开始解体,留下诸多恶化“英国病人”的问题如: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市场以及大量可以维持整个大英帝国的贡赋的缺失[3]。
3.“福利国家”的包袱
英国政府本想以“福利国家”来缓和阶级矛盾,以此维持国内经济稳定发展。但“福利”支出的增加却引起了财政赤字剧增[4]。结果,英国在“福利”问题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即:福利国家不仅变成了压在英国经济之上的沉重包袱,而且使人们对国家经济前景失去了信心。
二、“英国病”的恶化表现
自二战以来,英国经济增长缓慢,英镑危机频繁,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导致英国经济实力下降。在1948—1979年的31年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2.5%,远远低于日本、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由1948年的10.2%降至1978年的4.3%;同期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2.4%降到6%;1957年全球贸易的一半是用英镑支付的,而到1977年仅为20%;50年代后期,英镑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储备总额中占1/3,70年代末却只占1%多一点[5]。诸多数据表明,英国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呈恶化的趋势。
三、英国的“传统精神”对“英国病”的恶化
英国近代史表明,英国传统精神从一开始就被体现出来——处于传统与变革之间,既保留了传统的一部分,又对传统进行了一定的革新,以此来呈现英国的传统精神。而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不是超阶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因此,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英国的传统精神是指近现代英国社会起支配作用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即:门第观念和等级观念、不求变革和安于社会现状的守旧思想以及地方分权思想等等[7]。
1.英国的门第观念对“英国病”的恶化
在英国,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精神和传统精神的外化,它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向上流社会看齐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染了各阶层的某些价值观念而合成的。“这种融合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它既非完全是贵族精神的复制,也不是中等阶级或劳动人民价值观念的几种体现。”[8]正是这种向上流社会看齐的观念使得重门第、讲等级在英国长期保留下来。正是这些观念无形之中支配着英国社会,使英国资本和人力出现外流,英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从而导致英国经济效益低下。
首先,在英国垂直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大多数成员来说机会不大,更多人把跨地区,跨国家的水平流动当首选。因此,在英国国内受压抑,认为个人的发展前途有局限性的人,指望国外发迹的机会。其次,重门第,讲等级的社会观念在原则上与纯粹资本主义精神不相容。在资本主义市场上的生产者,被置于一定的社会等级中。经济上,他希望得到更多收入,从而积累更多地财富;社会上,他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使自己和自己的子女上升到更高的社会等级。然而英国的社会却限制了人们的社会流动,一般人在追求社会地位的上升时要受到种种限制。因此,梅特利科特指出,“英国的政治家外交家多来自于上层社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9]再次,由于英国的生产部门结构比较陈旧,技术装备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在高额累进税率之下投资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因此,经济效率也较为低下。
2.英国的墨守成规对“英国病”的恶化
与那种重门第、讲等级的社会观念有所不同,英国社会安于现状的守旧思想不能被认为是贵族阶级思想的表现,而应当被看作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综合:一是包括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英国统治阶级作为社会的既得利益集团,力求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的表现;二是广大劳动人民身上浓厚的小生产者意识的反映。
统治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都想维持现状,不要求变革,甚至抵制变革。无可否认的是,在促使英国病的若干因素中,守旧思想对英国经济的消极作用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甚至在“英国病”不断恶化的70年代,英国社会的不求变革和安于现状的守旧思想仍然明显。通货膨胀、高失业率、高额累进制税收、经济效率低下,经济增长缓慢等等现象,甚为严重[10]。
3.英国地方分权对“英国病”的恶化
20世纪60年代,地区离心确实大大加强。北爱尔兰要争取独立,苏格兰要求分治,威尔士也要求分治,甚至英格兰的某些地区要求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以及英格兰的某些地区被当作英国的“国内殖民地”。这一点在英语语言本身上得以体现。在英国国内,英格兰的语汇和发音被看作是最标准的,根本原因人们给语言附加上了其他价值,如财富、经济地位、身份、教育程度,甚至还有智力高下等[11]。另外,它们与英格兰的某些地区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化,作为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市场,以及作为加工制成品的销售市场,受到经济发达地区资本的剥削。在此条件下,国内这些经济落后地区经济更加不景气,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形之下更加低下。这势必导致地区间离心趋势的加强。
地区离心趋势和地方分权主义对英国经济的消极影响虽然有时不是那么强烈地反映出来,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消极影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抵消力量。这种抵消力量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程度抵消英国针对为改善国内经济状况而做出的努力。同时,它又是一种牵制力量,使英国政府在调整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关系时不得不有所顾忌,甚至为了照顾地方分权势力的利益而不得不牺牲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综上所述,英国的传统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演变出大量的排他性以及反对变革的利益集团,阻碍了英国的技术革新和资源的自由流动,降低了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并导致了严重的机构僵化症。
四、结语
在分析“英国病”时,学界往往仅从英国世界工厂的遗产、殖民帝国的后果和福利国家的负担来给以阐释,却忽视了深深植于英国长期历史中的传统精神对英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英国病”的根子牢牢地扎在它的历史土壤之中。如果说世界工厂的遗产、殖民帝国的后果、福利国家的负担为“英国病”源起的话,那英国的传统精神便成阻碍英国经济发展的枷锁,恶化了英国的经济境况,使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政府陷入了医治疾病而又深感回春无术的尴尬处境。
参考文献:
[1]战后英国经济[EB/OL].http://www.doc88.com/p-78549013
3807.html
[2]孙杭生.英国美国日本“世界工厂”衰退的路径依赖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9).
[3]大英帝国的瓦解[EB/OL].http://vip.book.sina.com.cn/book/
chapter_45556_32899.html.
[4]于建国.《上海经济研究》记者英伦三岛采访考察记实——九十年代的“英国病”[J].上海经济研究,1994,(12).
[5].80年代的英国经济[J].欧洲研究,1989,(1).
[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2.
[7]罗志如,历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74-177.
[8]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415.
[9]W.N.梅德利科特.英国现代史(1914-1964)[M].刘礼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14.
[10]孟瑞.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与英国福利制度改革[D].西安:西北大学,2009.
[11]吴文安.后殖民写作与后殖民翻译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