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狩猎诗中周代田猎礼仪风俗的体现

2013-04-22张乐平

学理论·中 2013年3期
关键词:风俗诗经

张乐平

摘 要:狩猎题材为诗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国风》和《小雅》的十余首诗篇中。这些诗通过对规模宏大、栩栩如生的狩猎场面的描写、潇洒英武美善一体的猎人形象的刻画,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周代社会生活,而且充分体现了周人隆重的祭祀礼仪、强烈的尚武精神以及科学的生态意识等礼仪风俗。

关键词:诗经;狩猎诗;周代;社会礼仪;风俗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47-02

《诗经》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前人已经从音韵学、训诂学、《诗经》中单个字词的用法考辨以及《诗经》涉及的周代文化传统、礼仪风俗、宗祖观念、道德伦理等多个层面对《诗经》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狩猎诗作为《诗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反映了殷周田猎的礼仪风俗,成为一立体画卷展示给当今的人们。然而笔者发现,在前人对《诗经》的各项研究中,反映周代田猎风俗探究的文献论述并不是很多。因此,笔者对《诗经》中狩猎诗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主要涉及狩猎生活,或描写狩猎的场面,或展现猎手的风姿,其中还包括了祭祀活动中对狩猎生活的表演部分。笔者认为通过对狩猎诗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周代田猎风俗以及礼仪文化。狩猎诗在《诗经》中分布较广,计十余篇。在《国风》中有《周南·兔》、《召南·野有死》、《召南·驺虞》、《郑风·叔于田》、《郑风·大叔于田》、《郑风·女曰鸡鸣》、《豳风·七月》、《齐风·还》、《齐风·卢令》、《齐风·猗嗟》、《秦风》;在《小雅》中有《车攻》、《吉日》两篇。

一、隆重的祭祀礼仪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礼仪制度包括“吉、嘉、宾、军、凶”五礼。其中嘉礼中包括宾射之礼。又《周礼》说贵族子弟从小入学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周人创制的射礼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军事教育,主要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其中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为选择参加祭祀的贡士而举行的射礼。其主要目的在于表示重视武备。《车攻》《吉日》极力铺写猎前准备(祭祀和占卜)的充分和郑重。《吉日》中:“吉日维戊,既伯既祷。”表明周人将田猎视作一种重要的政治举动,通过占卜确定日期,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示以敬意,并用丰厚的祭品供奉他,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祭品多用食物,包括猪、牛、羊、鸡等。《传》云:“色纯曰牺。”毛色纯一的牲畜称牺,用于祭祀。《说文·牛部》牺下曰:“牺,宗庙之牲也。”体全为牲。《说文·牛部》牲下曰“牲,牛完全也。”牛、羊、猪合称三牲,也为“太牢”,是最隆重的祭品。从本质上说,祭祀是对神灵的敬畏,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产生的礼仪活动。

二、强烈的尚武精神

不管是对狩猎场面的大力渲染,还是对猎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诗经》中狩猎诗以其特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周代人的礼仪风俗。诗大多表现贵族与民众田猎的场景与过程,大都体现的是一种尚武精神。

1.赞赏民众勇猛

《诗经》中狩猎诗对猎手高超射技的赞赏是这一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齐风·猗嗟》中描写的就是一位射技高超的射手,层层递进,使读者对他技艺的赞叹也随之逐步达到高峰。《召南·驺虞》也凸现了一位具有超凡射技和英武气概的射手。对猎人身手敏捷与威武英姿的赞叹也是这一文化内涵的体现。《周南》直截了当地赞叹“赳赳武夫”。《齐风·还》是两位猎人互相称誉的诗,描述了猎手的英武、矫健、威武和力量。《齐风·卢令》以犬衬人,极力赞美猎人的内秀、勇壮、威仪。犬与人共同构成独特的典型形象,体现了强烈的尚武精神。《郑风·大叔于田》中对暴虎的叙写,更显示出猎人的勇猛。

2.宣扬天子武功

《诗经》中狩猎诗不仅体现了民众的勇猛,更宣扬了天子和贵族的赫赫武功。如《秦风》中“驷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描写秦国君出猎时马匹高大、车列整齐的浩荡之势;“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突出秦国君打猎中的英武风采;“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车鸾镳,载猃歇骄。”描写了秦国君快乐归来时的从容神态。诗以较为隐蔽的感情倾向,通过记叙秦国君的打猎活动来赞美了秦国君的稳健、勇敢、从容的气度。

陈奂《诗毛氏传疏》亦云:“《车攻》会诸侯而田猎,《吉日》则专美宣王田也。”这两首田猎诗宣扬周天子的赫赫声威,并贯穿于诗歌的艺术描写之中。《车攻》中“东有甫草,驾言行狩”写出狩猎草地的广大丰茂。《吉日》中“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写原野的广大。《车攻》中“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设旄,搏兽于敖。”写随从人员之多。《吉日》中“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和《车攻》中“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写狩猎马匹的健壮和车辆的精良。《车攻》“决拾既,弓矢既调”突出了弓箭的精良。总的来说,展现了周天子围猎场面的壮观与声势的浩大,凸现了宣扬天子武功的强烈尚武精神。

3.借田猎以训兵

在《国风》及《小雅》的十余篇狩猎诗中,不管是对狩猎场面的极力渲染,还是对猎人的高度赞美,抑或对天子贵族赫赫武功的宣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代社会对战备兵戎的重视。

为什么周人那么重视田猎呢?那是有原因的。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便处于和平时期,对于军队的训练和整顿也非常必要,所谓的“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战争频仍,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往往决定这个国家的存亡与否。所以,每个国家都把军事放在重要位置。而田猎就是训练军队、检查战备最好的手段。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周礼·夏官大司马》里面看出来。

“……遂以田,有司表貉,誓民,鼓,遂围禁,火弊,献禽以祭社……百官各象其事,以辨军之夜事,其他皆如振旅,遂以苗田,如之法,车弊,献禽以享。中秋,教治兵……遂以田,如田之法……中冬,教大阅,前期,群史戒泉庶,修战法,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鼓戒三阕,车三发,徒三刺,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遂以狩田……”

可以看出,每一次田猎,都相当于一次“军事演习”。简直就是一场全民军事动员。在这些狩猎活动中,都是以军事规则来要求参加狩猎的人,如春的时候,“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再如冬狩时,“诛后至者,乃陈车徒,如战之陈,皆坐,群吏听誓于陈前,斩牲以左右徇陈曰:不用命者斩之”,尤其是“诛后至者”与“不用命者斩之”两条,与实战时无异。其实一次田猎就是一次实战演习。周代通过狩猎活动进行军事训练,当时对军事兵戎的重视可见一斑。

另外,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战争的几项基本技能是射(射箭)、御(驾车)、斗(格斗)等,而在田猎活动中,这几项都会得到展示。如《诗经·郑风》中的《大叔于田》一诗中主人公“叔”在“薮”打猎的时候展示了“袒裼暴虎”、“善射忌,又良御忌”等多项技能。尤其是描写他驾驶战车的时候,“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两服上襄,两骖雁行”、“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可见他的驾驶水平的高超。所以,田猎活动还可以起到挑选优秀将领,储备战斗、指挥人才的作用。

三、科学的生态意识

狩猎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狩猎起初只是原始先民的谋生手段之一,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和阶级社会的出现,狩猎文化的内涵逐渐得以深化。狩猎在以农业为本的周代仍占重要地位。

《礼记·王制》曰:“不,不卵,不杀胎,不夭,不覆巢。”周人在田猎过程中遵循“五礼”中“军礼”的“田猎之礼”。田猎须遵守礼规:不捕幼售,不采鸟卵,不杀孕兽,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这些礼规对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小雅·车攻》、《小雅·吉日》即是对这一文化内涵的诠释。

另外,周人对打猎的时间、打猎的方式也是有严格限制的。《礼记·王制》里面说:“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後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後田猎。鸠化为鹰,然後设罗。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可以火田。”《史记·周穆王世家》有:“王田不取群。”《正义》曹大家云:“群,众,粲,皆多之名也。田猎得三兽,王不尽收,以其害深也。”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举措都是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不涸泽而渔,也不赶尽杀绝。我们的祖先,对于田猎无疑是重视的。而对被田猎的动物,则是持有一种爱护和保护的心理。“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对于当时丰富的动物资源,不是一网打尽,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适当利用,恰当利用。可以说,这些举措,这种悲天悯人、敬惜生命的心理、科学的生态意识是值得我们后人师法的。

狩猎诗作为《诗经》中一个重要的题材,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殷周田猎风俗的生动画卷。通过对《诗经》中狩猎诗的研究,笔者充分感受到了周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周人隆重的祭祀礼仪、从田猎活动中体现的强烈尚武精神和科学的生态意识,充分领略了周代田猎风俗的别具一格。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陈铁镔.诗经解说[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4]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许慎.说文解字注[M].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3.

[7]李家声.诗经全译全评[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8]梁国楹.中国传统文化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9]郑玄.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1]张建军.诗经与周文化考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4.

[12]褚斌杰.诗经全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3]朱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风俗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跟踪导练(四)4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