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程教学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3-04-22顾金荣
顾金荣
摘要: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就“燃烧与灭火”相关部分的教学为例,探讨全程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既需要开展正确的理论教学,也需要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验,掌握知识.本文将从课堂导入、问题引入、课堂练习等内容,探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全程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方法;合作意识;学习兴趣
一、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导入,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在初三化学中,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导入,才能让学生最直观的接触到所学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初三化学第四章的“燃烧与灭火”为例,教师首先可以在PPT上展示一些与燃烧有关的图片和文字,例如,远古人钻木取火,森林的燃烧等,将主题导入,然后,学生讨论他们生活中见到的燃烧.
此外,有效的课堂导入,也不局限于简单的案例展示,还可以结合相应的课堂实验的演示.例如,为了使学生更加贴切的感受到燃烧现象,教师可以在现场进行演示,如,镁条的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等,通过演示,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可以在这过程中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镁条的燃烧发光、放热、有白色的物质生成等实验现象,最后,再从这些现象总结燃烧反应的特征为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二、问题导入,强化核心内容
事实上,经过课堂导入和演示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此时,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对知识进行深化处理.以上面的例子为参照,在对燃烧进行定义时,可以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将内容进一步深入.
例如,提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首先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教师进行实验,分别设计实验一:取小纸条和小石块,分别用酒精灯点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二: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三:一根小木条和小纸条,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谁先被点燃.三个对照试验,让学生观察现象,最后给出结论:小纸条易燃,小石块不能燃烧,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可燃物;随着蜡烛的燃烧,会不断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蜡烛就熄灭,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需要有充足的氧气;木柴和纸的着火点不同,纸的着火点较木柴的低,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三就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然后探讨并给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生活中,找出可燃物,并列举他们的不同的点火方式.教师还要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化学中,常见物质的着火点.例如,白磷为40 ℃,红磷为240 ℃.这可以用来巩固已有的知识.
在学生掌握燃烧的基本条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入拓展,让学生进根据燃烧的条件来思考如何灭火?的问题,这样,就很容易得出三个原理: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化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将“火场自救与逃生”引入课堂.以“如果发生火灾,应该怎么逃离现场?”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出逃生的方法,再总结出逃离火灾的基本方法后,在利用视频让学生观看灭火器的用法,以及相关的消防训练视频,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3.内外结合,布置练习
首先,是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来检验学习效果.即在课堂上,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解决.例如,在学习完上述知识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阐述熄灭酒精灯火焰的科学方法及其原理,也可以通过成语学化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运用化学知识,如,让学生思考并阐述“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所蕴含化学原理.
其次,是布置课外练习.现在是一个高科技信息技术发展的时期,信息的获取可以是主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书籍等方式,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例如,在酒与中国文化的专题学习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从酒的文化,酒的历史,酒的酿造等方面进行资料的搜寻记录.专题课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演讲,展示PPT等方式,相互学习,交流.
其实,化学的学习,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把发现,合作,实践,探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已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院出版社,2001(10):5-7.
[2] 庞丽娟,陈琴.论儿童合作.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3] 周娟,苏琼.化学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月报,2008(5).
[4]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优秀课件“燃烧与灭火”实验设计.
[江苏省靖江市外国语学校 (2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