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为火精,寂灭而新生
——写在“5.12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之际

2013-04-19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3年5期
关键词:汶川灾区减灾

文/本刊记者陈楠枰

专题策划

凤为火精,寂灭而新生
——写在“5.12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之际

文/本刊记者陈楠枰

汶川大地震遗迹——天崩石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以八万多人的生命作为代价的重要历史事件,我们的研究工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完成,团队的每个人都应自始至终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

——周海涛

2012年12月16日,晴,微凉。在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重大专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公路抗震减灾关键技术研究”后期报告汇总讨论会结束后的第二天,笔者与四川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一起,踏上了去映秀镇的路。

映秀镇,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这个曾经被层峦叠嶂的青山深闺藏娇的小镇,坐落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南端,是从成都深入川西美景的第一站。

从成都出发,沿着重建的都映高速,经都江堰,40多分钟车程之后抵达映秀镇,全程78.1公里。此时已到午饭时间,独具特色的羌族风情村寨里辣香扑鼻,年轻的妈妈呼唤着嬉闹的孩子回家吃饭,几位阿婆端着饭碗边吃边摆着龙门阵,临街的厨房里一位主妇将煮熟切好的五花肉“刺啦”一声滑入油锅,利落翻炒之后满意地将一盘香喷喷的回锅肉端上了隔壁婆婆家的餐桌上……眼前的景象,似乎已经很难让人想起五年前那一场劫难。

汶川震痛

“大地的裂缝变成凝痂的伤口,死去的灵魂辗转在天堂里流连。”一首纪念汶川震灾的诗句,描述着地崩山摧的那场国难。

里氏8.0级地震,短短100秒,震波像弧线般扩散,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上万个平静而幸福的家庭从此奏起悲伤的乐章,一切都为之改变。

69227人在这场灾难中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31412公里的公路在地震中受损,路基被掩埋,桥梁垮塌,隧道受损,“生命线”遭受重创。

汶川地震发生在山区,并具有带状特征。其公路破坏形式与平原区不同,山区地震易造成次生地质灾害极其严重且破坏巨大的难题,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通往汶川、茂县、北川、青川等重灾县以及254个乡镇公路交通一度完全中断,救援人员、救灾物资、药品等迟迟不能从陆路进入核心区,重灾区救援被极大阻碍。

汶川距离成都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然而,直线通往映秀方向的公路中断并抢通困难,唯一可通行的西线通道却要绕行800多公里。尽管路途很远,但这条路成为当时救援人员、物资进入汶川县城的唯一“生命线”。

直到5月15日22时,通往震中汶川的西线道路才终于被打通。

16日凌晨5时,一支满载物资的广安籍救灾车队从成都出发,绕道西线经雅安、宝兴、小金、马尔康、理县进入汶川。这支车队经过5天4夜长途跋涉,沿途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梦笔山,经历了缺氧、塌方、泥石流等重重考验,成为第一支将批量救灾物资送抵汶川的队伍。

痛中抢通

笔者相信,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社会主义道路运输行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坚实根基,也只有这样,才能称作是人民的道路运输业。

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运力调度与集结,新中国历史上时间最紧迫的“生命接力”,新中国历史上范围最广的跨区域协同运输,新中国历史上难度最大的运输保障……汶川地震是一次大考,考验着中国交通人的动员力和执行力。

如果说空中运输通道打通了灾区最困难的点,那么道路运输就把点连成了线、织成了面,千里道路运输线撑起的“生命之网”为灾区救援提供了强大的接力通道、持续通道。

震后公路建设分为三个阶段:抢通、保通和灾后恢复重建。而“在震后公路抢通阶段,以最简单的方式、最快捷的方法、最短的时间让路能‘通’,满足抢险救援人员和救灾车辆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是第一要务。”

如何在短时间内抢通?如何快速评估结构物损伤?如何处治受损的桥梁、隧道和支挡结构?如何评价预防地质灾害?如何提高公路的抗震减灾能力?一系列难题迫切需要给出解答。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庄卫林告诉笔者,震后抢通阶段应充分利用遥感、航拍等先进技术,并派出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现场调查,了解损坏情况,及时判断通行条件,并依据本身经验,及时提出抢通方案和加固措施。“该阶段也一般不动用检测仪器和设备,没有大型装备,以目测和简单的丈量为主。”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协调,各省交通运输厅配合,震后第一时间,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成立“5.12”地震灾区公路恢复重建工程调查、检测、评估和设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和安排对各境内国省干线公路的调查、检测、评估和设计工作;并组织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11家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对灾区公路的震损情况进行现场逐一调查。

5月12日至16日,数十个调查组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对公路桥梁损毁情况进行调查并制订应急抢通方案。

紧急抢通生命线的4天时间里,应急踏勘小分队徒步深入灾区调查道路受灾情况,制定应急抢通方案。利用高精度遥感、航拍技术,掌握了灾区公路总体受损情况,为科学制定抢通保通方案、评价公路网抗灾能力和指导恢复重建奠定了基础。重点突破、多点开花,先窄后宽,先通后畅,成功解决了坍塌路段的抢通问题。对于部分路段通行条件差,桥梁等构造物受损严重,承载力降低的情况,实施了限速、限载、限宽的交通管制。

5月17日至27日,灾区大部分公路初通,但通行能力极其有限,抗灾能力脆弱,极易出现再次中断。然而,此时却正是大量救援物资纷至沓来的时间段,交通量大,重车比例也高。

全面检测和评估、开裂路面堵缝防水、铅丝石笼堆砌形成临时路基、人工预测预警、清危排险与坡体加固、钢管桩加固……调查组针对生命线受损严重的重点路段和桥隧开展实地应急调查和部分检测工作,搭建临时措施,以满足一定时间内的通行需求。

汶川新生

和谐,幸福,这是一个国家的成功。

2012年10月,“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公路抗震减灾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重大专项结题工作会在成都举行

汶川抗震救灾的工作事实证明,公路交通是抢险救灾的最重要通道,大规模的运送伤员、物资,救援部队的深入,乡镇灾民的转移等都必须依靠公路交通,其他交通形式受运力的制约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其中,作为交通咽喉的桥梁和隧道往往决定了抗震救灾运输的安全和畅通,决定了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和效率,桥梁和隧道的保通是地震灾区公路交通畅通工作的重点。遭受地震灾害的桥梁、隧道的快速检测评估及应急保通是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减少经济损失的前提,是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的重要基础。

而汶川地震的发生,也暴露出我国公路工程抗震减灾技术尚不完全具备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能力的可怕现实。在中国,60%的国土面积尤其是西部地区都处在高烈度地震区,西部地区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能力普遍较弱,一旦大震发生,公路交通能否确保结构自身安全、能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能否提供紧急抢险救灾通道将面临严峻考验。

震后,如何构筑生命线路网?如何保证生命线通道的抗灾能力?如何开展高烈度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公路选线?如何制定公路恢复后的验收评定标准?如何识别桩基的损伤技术?震后的应急、重建和公路运营工作究竟如何展开?新的一系列难题摆在中国交通人面前。

发生在山区的这种强烈地震,卫星遥感和航拍技术对探明灾害情况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必要的,是其它技术难于替代的。但同时,交通人也意识到,对整个行业系统而言,建立一种有效快捷的获取机制也非常重要的。

2008年下半年起,根据汶川地震抗震减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个公路工程相关的抗震减灾技术课题陆续立题开展研究,26家单位参与其中。一年后,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将各课题集合成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公路抗震减灾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重大专项,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海涛带队。

不同性质的单位协作研究,联合攻关,以汶川地震震害为依托,全面收集震害资料,以史料的方式全面系统保留震害资料、分析抗震薄弱环节、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力争解决高烈度地震山区公路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抗震减灾方面的科技含量,科学指导恢复重建,并为类似高烈度地震山区的公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四年时间过去,如今,辛勤的交通人迎来了丰收的季节。重大专项形成的震害调查史料、灾情辨识评估技术、次生灾害评估、公路应急检测、抢通保通成套技术、恢复重建成套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在S303线映卧公路、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的灾后重建规划和全面重建过程中得到充分应用。

一个新的汶川,一个足以抵抗再次强震的汶川交通路网,已经建成!

或许还有不足,或许还有遗憾,但是,这样一群中国交通人,问心无愧!他们用一千八百多个日夜,不怨苦累、不畏艰险、不计得失的埋头苦究,完美诠释着他们作为交通人的责任、气度、决心和希望。

汶川,一路平安。

猜你喜欢

汶川灾区减灾
云上远眺新汶川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