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林木良种补贴制度的几点建议
2013-04-18曹颖
曹颖
(辽宁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辽宁 沈阳 110036)
实施辽宁省林木良种补贴制度,是辽宁省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促进辽宁省林木良种化进程,将种苗供应从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为辽宁省林业发展战略增长方式进入新阶段过程中,更好发挥种苗的基础保障作用,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针对辽宁省林木良种工作的情况,就林木良种补贴制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辽宁省林木良种现状
目前,辽宁省已经建设林木良种基地达到80处,面积达到0.8万hm2;采种基地21处,面积2.7万hm2。辽宁省年均提供各类林木种子200多万kg,其中林木良种10多万kg,优良穗条1.5亿根,确保了林业快速发展对种苗的需求。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培育的良种壮苗包括日本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油松等近30个品种。辽宁省基地供种率已达90%,良种使用率由“十一五”初期的43%提高到61%以上。辽宁省已推广林木良种144个,年造林12.4万hm2,林木良种贡献为24.07亿元·a-1。
由于充分利用林木育种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的基础设施,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升,加快了林木良种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全省已开展了20多个主要造林树种和部分珍稀濒危树种良种选育。其中日本落叶松已建成2代种子园,油松1.5代种子园种子的遗传增益达37%。细胞组织培养、全光喷雾育苗、基质生产、容器育苗、生根粉等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在种苗生产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但是辽宁省良种生产管理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林木良种生产能力低,种质资源普查保存工作滞后。良种基地经营管理粗放,产量不高;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滞后,不适应林木良种工作的发展需要;良种选育工作不适应林业建设的需求,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抗性育种起步晚,发展缓慢,阔叶树种良种选育水平低;种质资源普查保存工作滞后,对家底摸的不清,一些优良的种子基因资源流失现象严重;二是扶持种子战略储备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林木种苗发展后劲不足。种子的大小年现象与造林工作的长期性特点不相适应,种子储备缺乏扶持资金与发展经费;良种选育推广补贴、种质资源保护、种子贮备等种苗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未能落实;对从业人员的有效激励不足,工作环境艰苦,人才缺乏,队伍不稳。
2 尽快建立辽宁省林木良种补贴政策
辽宁省现有80处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大部为1999年省林业厅下达的文件命名的。其中已经确认为国家级良种基地9处(第一批6处,第二批3处)。由于近10多年来,良种基地建设投资的间断,省内各良种基地良莠不齐,除去9处国家级良种基地外,正常能开展外业数据调查、基地作业管护、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沿革管理的有20多处;能维持管护,防止种质资源流失的40多处;还有10多处良种基地基本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处于弃管状态。目前大部分良种基地基本依靠林场自筹解决维持,亟待建设资金输入。
良种基地建设周期较长、投资需要连续性、技术管理要求较高的一项长期性工作。辽宁省良种基地建设从20世纪五六十年就开始,在全国开展较早,并有一定的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辽宁省良种基地快速发展的时期,全省大部分良种基地均为那段时期建设,其中部省联营良种基地13处,位于全国前列。进入21世纪陆续建设了10余处,但是属于生长调查期,没有积累到建设高世代种子园的条件。良种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长期开展选育、子代测定、遗传改良等方面的工作,目前辽宁省使用林木良种的增益一般在10%~30%,能够大大提高林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率,表现在种子结实或者木材生产量以及抗病虫害等方面,优于普通林分。
良种基地建设投资不同于林业其他工程项目投资。由于基地需要开展长期选育、子代测定调查、修枝管护、土壤改良等不间断工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投资渠道一定要保持长期稳定,实践证明这是良种基地发展的必备条件,尽快建立良种补贴制度是解决辽宁省良种基地发展瓶颈的关键手段。
3 林木良种基地补贴单位和资金数量的建议
根据良种基地建设规律和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建议省内列入良种基地补贴的单位数量以10处左右为宜,每处补贴资金在30万~50万元。从现有省级良种基地中挑选出部分省级重点良种基地,经过专家论证后,开展良种补贴工作,并能保持长期稳定的投入。目的一是通过省级良种补贴,加强基地管理,为今后入选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做好技术和管理等各方面准备;二是使有潜力的良种基地,加强资源保存管护,提高良种产量,提高辽宁省的良种贡献率;三是带动其他基地,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能够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