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2013-04-17刘文静
刘文静
(河北新乐农业畜牧局,河北新乐050700)
1 免疫动物群的状况
动物品种、年龄、体质、营养状况、饲养管理条件、应激因素以及接种密度等对免疫效果和机体抗病能力的影响很大。幼龄、体弱、生长发育较差以及患慢性病的动物,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注射反应,而且抗体上升缓慢;环境条件恶劣、卫生消毒制度不健全,饲料营养不全面、动物圈舍通风保温不够、应激状态等都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此外,当动物群的免疫密度较高时,那些免疫动物在群体中能够形成屏障,从而保护动物群不被感染;相反,若动物群的免疫接种率低或不进行免疫接种,由于易感动物集中,病原体一旦传入即可在群体中造成流行。
2 病原体的血清型和变异性
某些病原体的血清型多、容易发生抗原变异或出现超强毒力变异株,常常造成免疫接种失败,如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等。
3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不合理包括疫苗的种类、生产厂家、接种时机、接种途径和剂量、接种次数及间隔时间等不适当。由于不同疫苗具有不同的免疫学特性,如果不了解它们的差异而改变某一免疫程序时,容易出现免疫效果差或免疫失败的现象。此外,疫病分布发生变化时,疫苗的接种时机、接种次数及间隔时间等应随之调整。同时还应对疫苗的接种途径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以呼吸道和消化道为入侵门户的传染病,应密切协调其黏膜免疫和全身免疫的关系。
4 免疫程序的制订考虑的因素
免疫程序的制订,至少应考虑以下8个方面的因素:①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②母源抗体的水平;③上一次免疫接种引起的残余抗体水平;④动物的免疫应答能力;⑤疫苗的种类和性质;⑥免疫接种的方法和途径;⑦各种疫苗的配合;⑧对动物健康及生产能力的影响。这8个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必须统筹考虑。一般来说,免疫程序的制订首先考虑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据此才能决定需要接种什么种类的疫苗,达到什么样的免疫水平。首次免疫接种时间的确定,除了考虑疾病的流行情况外,主要取决于母源抗体的水平。如鸡新城疫母源抗体滴度低的要早接种,母源抗体滴度高的推迟接种效果更好。
5 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存在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禽腺病毒和鸡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在动物体内可通过不同的机制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此外,某些药物、营养成分缺乏、霉菌毒素等也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6 疫苗的运输、贮藏和质量
疫(菌)苗大致可分为冻干苗和液体苗。冻干苗随保存温度的升高其保存时间相应缩短,一般应按照生产厂家的要求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液体苗又分油佐剂苗和水剂苗,油佐剂苗应严禁冻结,置于4℃~8℃冷藏,水剂苗则需根据不同情况妥善贮存。疫苗的运输和贮存应严格执行冷链系统,即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的一系列运输、储存直到使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始终使其处于适当的冷藏条件下,并严禁反复冻融。
疫苗的内在质量是由生产厂家控制的,使用前若发现冻干苗失真空、油佐剂苗破乳、变质或生长霉菌、存在异物、过期或未按规定运输保存时应予废弃。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稀释,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稀释后的疫苗接种完毕,以保证疫苗的注射剂量和注射密度,而且接种活菌苗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投服抗菌药物。有些养殖户贪图便宜,购买、使用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存在免疫原性差、病毒含量超标、疫苗毒力强、生物安全程度低等问题的疫苗,免疫注射的同时还带散毒,容易导致发生应激反应。
7 母源抗体的干扰和超前免疫
母源抗体的持续时间及动物的免疫保护力,受动物种类、疫病类别以及母体免疫状况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未吃初乳的新生动物,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极低,吮吸初乳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能够迅速上升并接近母体的水平,生后24~25小时即可达到高峰;随后开始降解而滴度逐渐下降,降解速度随动物种类、免疫球蛋白的类别、原始浓度等不同有明显差异。由于体内缺乏主动免疫细胞,此时接种弱毒疫苗时很容易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出现免疫干扰现象。
近年来对猪瘟疫苗超前免疫或零时免疫报道较多,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防制效果,仔猪在出生后未吮吸初乳之前接种猪瘟疫苗,使其产生主动免疫。其机理是胎猪在70日龄时的免疫系统已能够对抗原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新生仔猪吮吸初乳后血清中抗体需要6~12小时才能达到高峰,因此仔猪在吮吸初乳前2~3小时接种猪瘟疫苗,有足够时间让病毒在仔猪体内扩散、定居和增值,从而不会被母源抗体所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