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变异的行政审批权关进“笼子”
2013-04-17本刊编辑部
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这一怪现象,人称“二政府”。
开幕在即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新一轮行政审批改革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在行政审批改革中,部分政府审批权由一些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承接,这些组织有的却成了狐假虎威的“二政府”,变身延伸腐败的“毒瘤”。
五大“毒瘤”
审批变核准耍花招,换汤不换药
一些部门明着是下放审批权,暗地里却以核准、备案、评估、检测、鉴定及准运证、准销证等名义搞变相审批。企业办事原来要盖几个公章,现在只盖一个却还要四处签字,负担减“量”却没减“质”。
转移敛财职能,变下属单位为“收款机”
一家企业去中央某部委办事,具体负责人以不符合条件为由拒绝办理,随即暗示附近有家中介公司,“比较熟悉业务申办流程”。企业听懂了,要花钱才能办成事。有些部门不方便、也不敢直接做的事,就让相关社会组织去做,早已成了潜规则。
政府市场两头吃,中介变权力寻租“避风港”
去年,秦皇岛中级人民法院原审监庭副庭长丁保军落马,就是因为在主办一起申请破产案时收受中介机构贿赂。一些中介组织已成公权力拥有者和购买者的两头牵线人。借道“中介服务”等第三方进行权钱交易,成了部门权力利益化的新形式。
任职者非亲即贵,变成“家属院”
不久前,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新一届主席团职数竟膨胀到62人。一些部门领导退休就去下属社会组织当会长,已成“惯例”,一是变相延长了在职时间,二有大笔“活钱”可用。而组织中的员工,大量是部门子女亲戚,裙带关系纠缠不清。
坐拥特权级别不变更像“官老爷”
去年,安徽省淮南市工商局38名干部被曝集体“带队考察”境外旅游景点,而这些领导干部全部在当地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协会兼职,旅游费用由会员企业掏腰包。有的社会组织被主管部门赋予部分行政、准行政或公共服务职能,像政府机关内部一样享受级别待遇,沿袭行政单位的办事作风和行为方式。
一种说法
简政放权不是把权力从“老子”转到“儿子”
要掐断“二政府”的血脉,就应尽早实现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身。而“小政府、大社会”从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就在于“限”字。简政放权并非简单地在内部对权力进行重新调整,也不是把权力从左手转到右手,从“老子”转到“儿子”身上,而是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
一段遭遇
首富的尴尬
“找东,东不管;找西,让找东,结果卡了几个月动不了。”全国人大代表、2012年中国首富宗庆后向记者吐槽最近新建项目时遭遇的尴尬。
一些建议
退休几年内,官员不能当行业协会领导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承德市市长赵风楼建议:“一定级别的官员退休以后,几年内不得在行业协会担任领导,尤其是与本职部门相关的协会。”
对社会组织全面“去行政化”
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认为:铲除“二政府”滋生的温床,需要从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上对社会组织全面“去行政化”“去垄断化”。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则认为:只有下决心简政放权,才能掐断“二政府”的血脉。
建立审批透明机制
代表委员的建议集中指向“公开透明”:建立审批透明机制,什么机构拥有哪些审批权限,收不收费、收多少,都要公开,防止一些部门巧立名目作为行政审批前置条件,隐性抬高审批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