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性探究
2013-04-16赵威
赵威
摘 要:初中语文是学生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掌握了基础知识,而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受到限制,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它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知识,同时把枯燥的文本形式变得鲜活和生动,强化了学生语言体验和思想感受,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证。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传递知识方面的作用,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18-02
一、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Multimedia),是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包含音乐、语音旁白、特殊音效)、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媒体(medium)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中文常译作媒质;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等,中文译作媒介。多媒体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比如有人定义“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组硬件和软件设备;结合各种视觉和听觉媒体,能够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视听效果。在视觉媒体上,包括图形、动画、图像和文字等媒体,在听觉媒体上,则包括语言、立体声响和音乐等媒体。概括起来就是:多媒体技术,即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一般认为多媒体技术指的就是能对多种载体(媒介)上的信息和多种存储体(媒介)上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使计算机象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一是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二是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三是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四是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五是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六是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七是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八是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以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为出发点,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传递知识方面的作用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授课内容枯燥的文本化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文本教学,即课本、练习册等,即使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PPT课件,内容几乎也是纯汉语文本的,选用的教学素材单一、音频视频文件也不丰富,同时也没有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视频教学课件。学习的枯燥乏味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被动型的学习
学生在语文学习任务的压力下,只能背书、背课文和背词汇。教师在课堂上的文本知识传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这导致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成为一种趋势,也是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好方法。多媒体动态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知识量加大,课堂气氛活跃,尤其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自学能力等各方面得到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理想的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场所,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使得语文教学合理化,有效化,对学生有更大的启发,切实达到培养目标。
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案例
1.背景充实,内容丰富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课堂的首要一步就是要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愿望。新方法往往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下面是笔者教学《沁园春·雪》一词的实录片断。首先通过课件显示毛泽东图像,配以毛泽东的手稿文字。提问学生:“这位伟人是谁?”学生:“毛泽东!”(学生齐声)。之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该词的写作背景及该词发表后的影响并配音,这样引领学生进入比教材更广阔的时空背景,拉近了学习内容和学习者之间的距离,使得诗词的背景知识更加充实,内容也更加丰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他们对课文的学习也充满好奇心。
2.直观画面,如临其境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基本都是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来进行教学的,学生一味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大启发。多媒体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以声像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大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如教授《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收集与之相关的图片,比如园中假山的画面、植物的画面、院中池水的画面等。通过多媒体的情境创设,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会更深,学生通过直观画面,会有如临其境感觉,而且教师的教学效率大大提升,避免了枯燥的大量的板书呈现,节约了课堂时间,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增大,学生的视野得到扩大,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初中课本中有《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教师就可以在介绍课文中讲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之前,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地的自然奇观,如意大利的罗马大斗兽场、中国的万里长城、英国的石围圈、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非洲维多利亚大瀑布等等。由此引出沙漠中的各种奇特自然景象。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海市”、“山市”等现象,充分扩宽学生的视野,了解自然的伟大。
4.鲜活生动、感受人物
师生互动是教学创新成功的关键,而其根本在于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应用,认真透彻地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能够把握关键,切合教学内容。文本所提供的师生互动空间很有限,所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大限度帮助学生化解文本难点、消除文本疑点,对文本个别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多媒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加强学生的听课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草船借箭》一文选自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此时教师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让学生讨论影视剧中的人物和名著中的人物差异,以及通过电视画面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使学生认知不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由于学生都非常喜欢看电视节目,因此他们会非常认真,还对照课文提出不少问题和想法,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说正是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条件才使几百年前的故事变得如此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5.清晰说明,一目了然
对于语文课中的说明文,尤其是介绍性质的说明文,通过多媒体视频音频动态模拟过程,会有效呈现重点、难点,降低教学的难度,揭示规律,拓展思维的深度。比起以前只靠挂一两张图片、投影片的形式,多媒体弥补了这些信息量小的不足。在教授初中课本中《故宫博物院》一文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个伟大的皇家宫殿式博物馆,给学生提供几幅太和殿内景和外貌的图片,而教师可以当导游员介绍故宫,学生很快明确:太和殿在故宫中的主要地位。对于其他宫殿例如:“乾清宫”、“养心殿”、“御花园”等建筑也按照这样的方法,学生仿佛置身于故宫中。课文结束后,让学生通过FLASH动画来介绍故宫的全景,让学生对故宫有个整体的印象,这样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图像,把课文的说明故宫博物院的顺序理解得一清二楚,也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四、结语
总之,现代多媒体技术改革了语文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方式得以改变,为学生构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平台。同时学生社会能力也大大提升,例如: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左蓝蔚.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4).
[2]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0).
[3]卢芳.创建主动的语文课堂[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