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和合思想对整体课程观的影响
2013-04-16贾平
贾平
摘 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和合,而和合思想中的整体观与整体课程观有着内在的联系。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反映在课程领域,即通过各种课程整合,实现培养具有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个体。使得一线教师认识并应用和合思想所蕴含的整体思维和整体课程中的和合思想,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合思想;整体课程观;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92-0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潮开始盛行,从而促使课程领域的学者们开始反思传统学科课程的不足,并用“强调人全面发展”的整体主义思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者们尝试着吸收多元文化元素,因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内蕴涵着整体观念,所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但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内这些有益的价值观念来发展整体课程?以及这些观念对我国基础课程改革有哪些启示?本文尝试从以上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一、相关概念及理解
(一)和合思想
所谓和合,就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和合现象无处不在,不仅蕴涵在世间万物之中,而且浸润在一切思维之内。当从和合的角度观察世界时,自然、社会、人我、心灵、文明都是和合。
(二)整体课程观
整体课程的诞生是以消解二元论为起点的,树立起一种“为灵魂而教”的思想。但对于整体课程的界定,威廉.F.派纳说过“对实践整体教育而言,没有单一的方法。没有一种‘课程(现代教育者所用的术语)能够最好地表达整体主义的世界观。”[1]因此,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说整体课程是一种理想形态的课程,它尝试着整合不同的学科,并且关注学科间的关联性、完整性、多元存在性。整体课程范式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反思传统的认识论和课程观,以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进行课程设计,达到为教育服务的目的。其基本观点如下。
1.关联各种课程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哲学思想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哲学领域,并且成为了传统学科课程产生和发展的土壤。科学哲学思想着重强调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从而使得工具理性主义盛行。课程领域的发展也受到了科学哲学思想的极大影响,人们习惯性地把客体学习者当做实用工具,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常常忽略人的自主能动性。而整体课程范式希望通过消除二元论对课程产生的影响,修复人与课程、课程彼此之间的联结关系。这些联结包括:“线性思维和直觉认知之间的联结;身心之间的联结;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结;个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结;人类与地球之间的联结;自我与本性的联结”[2]。
2.转变课程品质
传统课程范式强调学习者与课程之间是内在单向传递和外在双向交流的关系,而整体课程范式主张课程与学习者之间是彼此嵌入、彼此包容、彼此渗透、互相依存的整体关系,将独立的个体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终极发展目标,通过积极倡导开放的、非预设的、生成的发展性课程,逐步取代二元论的传统课程思维,使得学习者和课程处在一个良好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从本质上区别于工具理性主义主导下的传统课程范式。
(三)和合思想中的整体观
1.差异与和生
纵观世间万物,千差万别,也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差异才孕育出了新的生命与事物。古代中国采取“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的“观”的方法,并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认,推及天地万物的化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3]也就是说天地万物正是由于差异的现实存在,才出现了新事物和合而生的现象。
2.冲突与融合
不容争辩的是:现存事物,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中,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有的冲突表现为将原有的事物结构完全破坏;而有的冲突则表现为破坏后的重新塑造。各事物的鲜明特征及价值都依赖于另一方的有益补充和支援。在这种冲破、重新和合的过程中,新的事物不断出现。这一发展规律,对于整体课程范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汰劣与择优
从和合思想的角度来评价事物之间的优劣,我们需要关注到两个层面:一是我们常谈到的公平正义,二是常说到的真、善、美。无论从历时角度还是从共时角度看,吸收不同事物的要素才能形成新的事物结构,这一过程如果失败,则其又会重新分解、和合,形成另一种新的事物结构,这一过程不断演进,直到新事物能在时空中稳定地存在下来,这便是我们优质原则。
(四)和合思想中的整体课程意义
首先,和合思想以人类的精神需要为基准,从满足人内在基本需求的角度出发,完善人作为自然存在的本质属性。这种以人为本的和合思想,不但有助于我们重新修正当下的课程目标,而且还能提供一种对课程价值进行重新认识的角度。在物欲横流、张扬个性的这个时代,如何能以平和的心态生存于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怎样避免课程和学习者沦为对象性工具,究竟该用何种方式去看待作为有自主能动性的个体人的价值及人存在的意义,和何思想中的和谐融乐之意给我们提供一种具有东方特点的课程实现途径。
其次,和合思想用其包容的情怀对待差异、看待世间万物。个体的人在与宇宙、自然进行融合时,不仅人得到了发展与改变,宇宙、自然同时也得到发展。这就启发我们,当下的课程可以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古代中国的先贤们将“和合”连用,不仅有协作与团结之意,更因为其具有向心聚拢之意,深刻地表现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性。
再次,和合思想是以事物发展变化为基础的,强调新的事物是在不断合成、分解、再合成的过程中,逐渐达到公平共荣时才得以稳定存在。这种客观的发展规律对于我们发展生成的、开放的课程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和合思想承认冲突,因此,融合冲突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不需要预设任何外在的价值原则,这也就使众多元素和合成新事物成为了可能。
二、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即培养完整的人。而整体课程观强调课程应以抚育整体的儿童(即智力、情感、体质、交际、审美和灵性六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由此可见,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整体课程的理念对我国课程改革具有以下启示。
(一)适当加大人文、艺术等课程的比重,优化课程内容
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是当下课程改革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课程内容应该以创新思维为导向,将各种思维方式合理地整合起来。我们当下学校里的课程偏重记忆性知识,看重实用性知识,突出体现的是人的智力特征,忽视了可以陶冶人类精神的文学、艺术等课程的学习。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将常规思维与变通思维进行结合;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进行整合;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进行融合。通过应用这些多元的思维方式,把文学、艺术等课程内的精髓和谐地融合于整体课程之中。通过专家、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协作,才能逐步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的孤立性与功力性特点,切实地服务作为主体学习者的儿童,使他们得到智力、情感、体质、交际、审美和灵性六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开发隐性课程,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社交方面
传统课程忽略了学习者对自我的认知和再发现,摒除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关心,教育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制造”出了众多功利色彩特征明显的个体。他们的视野仅仅停留在身边狭小的范围之内,从而不仅缺乏对他人存在的尊重和理解,也缺乏对自我的尊重和认同。当下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竞争,忽视了学生形成良好人际习惯的培养,他人成为实现自我目标时可以利用的对象和竞争对手。如果人类彼此之间,只存在物化关系,人性也就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整体课程观强调自我实现,但也看重真诚的人际交往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人类理解,所以说,人性的本质不在于竞争而在于合作。因此,我们的学校应该将人性、生命、人际关系、价值教育等元素融入到隐性课程的开发中。急需改变当前那些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存在的空洞且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隐性课程,将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作为隐性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使学生在成长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课程实施时,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
目前,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学习还是按照“科目”进行。所有科目都是按照其内在的学科逻辑进行编制,学生鲜有机会跨越学科界限,体验不同学科知识融合所带来的欢悦,所以学生也就很难将各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现实的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庞杂而有联系的世界,现实生活中所遇的问题,也不是单一学科知识可以解决的。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将知识人为分裂,学科相互孤立,学校脱离社会,这就导致了学习的孤立性,思维的片面性,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整体课程观念下的课程整合是必要的。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因为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只有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影响,突破学科之间的种种限制,才能拓宽我们对知识的理解,重新认识课程的作用,真正地将世界还原为一个整体,将人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出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整体课程的研究虽然起源于国外,但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与我国传统的和合思想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对和合思想中整体观的分析和重新解构,希望课程改革的主导者们可以将其“事物之间联结”的本质特征体现到当下我国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来,吸收世界多元文化价值观念,整合众多“独立、单一”的课程。把整体课程的观念普及到教育的第一线,使得整体课程观不仅仅停留在专家教授的思维之中,还应该让众多的一线教师认识到整体课程观对实现我国课程改革的有益推动作用。切实地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美]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下[M].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2.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8.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5-6.
[4]安桂清.整体课程:面向21世纪的课程愿景[J].比较教育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