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简析人们婚恋观的发展

2013-04-16王萌

学理论·中 2013年2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婚恋观社会主义

王萌

摘 要: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的冲击和影响下,婚姻和家庭也随之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传统婚姻家庭的生存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家庭是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互动的一种形式,是初级社会群体。婚姻家庭需要不断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并且在调整中产生新的形式,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学术语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在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换的过程中,家庭所进行的自组织更新。

关键词: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婚恋观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50-02

一、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婚恋观

1.传统的婚恋观

1952年,我国进入了计划经济体制,为了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政府从1953年开始,恢复了调解制度。而且,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夫妻关系,对人们进行了爱情观的教育。

在考察计划经济时期的爱情观之前,有必要先简单地看一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三从四德”等说法。“三从”就是幼时从父母,出嫁随丈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传统的价值规范里,对女性来讲,在结婚问题上,爱情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服从丈夫,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对象,一旦结婚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丈夫、终身依附于丈夫。就这样,传统的价值规范,通过把女性的从属地位正当化来稳定夫妻关系[1]。

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婚恋观

进入计划经济时期,在恋爱问题上也加强了“比起个人利益更应优先考虑革命利益”这样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不允许只重视恋爱、爱情和家庭,而是必须优先考虑工作及社会。假如人们只重视家庭生活和恋爱的话,会被称作“小圈子”而受到批判。

在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关系上,工作认为是优先的。在这里存在着叫做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部分利益”和叫做工作的“整体利益”。因为恋爱及家庭没有被认为是个人的“私事”,所以在工作岗位上的领导也可以介入恋爱及家庭,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做过如下的论述:两性关系及家庭问题不是私事,而是和社会有关联的。爱情和婚姻,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有根本的区别。社会主义的婚姻特征是:一是不考虑经济上的利益。二是不听命于父母。三是不受到魅力的诱惑。社会主义的是对配偶和子女承担责任,保持长久的夫妻关系,保持长久的爱情,是社会主义的优良的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所为男女间真正的爱情,并非是单纯的两性间的性魅力的吸引,而是在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热爱劳动和政治思想见解一致的前提下所培育的爱情,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保持长久。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爱情被美貌和金钱极大地左右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夫妻是共同生活的伴侣,个人的爱情生活是与工作和国家联系起来考虑的。因此,追求社会主义的爱情和婚姻,就是要为了家庭和国家而长久地保持婚姻关系和爱情。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的爱情和婚姻必须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的。《人民日报》也通过宣传女性高尚的爱情故事,来感化人们,即使在各种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也要保持稳定的夫妻关系[2]。

进入计划经济时期,年轻人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多了,被父母强制的婚姻逐渐减少了,但可以认为,“终身只能有一次婚姻”这样的价值规范仍然存在着。由于婚姻只能选择一次,因此,在恋爱中就要求当事人慎重,且富有责任感,而自由的男女间的约会则被当作“轻率的行为”而受到谴责。

总之,计划经济时期的爱情观,主要是引导对子女及配偶负起责任,进而长久地保持夫妻关系。计划经济时期的爱情观是利他的,无私的。就这样,计划经济时期保留了传统的价值规范,使结婚的人对家庭负担责任及义务来稳定夫妻关系。

二、市场经济时代下的婚恋观

1.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

1992年,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思想刚刚解放,婚恋观也越来越自由。这一点可以从人们选择对象的标准上直观地看出来。择偶标准的时代性显而易见。50年代方面也都很正派。而男同胞们找姑娘的条件是自带饭票、读书看报、唱歌跳舞、蹦蹦跳跳,也就是女方要有工作,有文化,性格活泼,并且身体健康。到了60年代,谈恋爱、找对象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一定要“根正苗红”,出身要是“苦大仇深”。到了70年代,人们开始注重物资条件,即要求男方有海外关系,家中落实政策补发工资,有空房子40平方米以上等。80年代,人们思想解放,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女方选择男方则注重学识。到了90年代,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许多青年人的择偶标准是“谈得来”,“情投意合”,“跟着感觉走”。现在进入21世纪,女子选择配偶的条件越来越苛刻,不仅要看学历、看长相,还十分注重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各方面。由此可见,人们的择偶标准越发地求真务实,也越来越注重个人的综合素养,越来越重视感情丰富的精神型家庭,并追求建立这样的家庭。

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婚恋观

中国目前的婚恋观特点是:功利化、市场化、人本化、开放化和多样化。首先婚姻家庭中的感情基础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影响,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结构最优化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使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社会行为充满功利性。

这种功利性在婚姻家庭中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择偶条件的物质因素逐渐增强,经济要求也逐渐增大,在80年代中期以前的调查中,人们更重视职业好坏而非收入高低,而现在经济收入却占着择偶的主导因素。越来越多的感情纠纷和离婚案件证明,经济纠纷是导致婚姻和感情破裂的重要原因。其次,经济收入决定夫妻地位的平衡与否,当下社会,经济地位是个人荣誉,声望的基础,是成功的象征和享乐的手段。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经济性”,契约关系取代伦理关系,经济关系超越亲情关系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认同的交往方式和生活准则。如婚前夫妻双方的财产公证,婚后夫妻生活“AA制”,以及择偶观念上的注重实用、实惠和实在,等等[3]。最后,财富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家庭关系的稳定,金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尊严、价值、爱情和家庭稳定性的重要砝码,过去那种崇拜英雄的观念已经不适用了,岁月尘封了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没有经济基础的浪漫已经淹没在纸醉金迷中了。不管怎样,经济因素在婚姻家庭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婚恋观的功利化导致其市场化的特点,即当代婚姻家庭关系被市场经济所渗透和瓦解。让每个人都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经济信息的必要性,这是市场经济的首要贡献,其次就是促使人们逐渐淡化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从而加强业缘联系。在婚姻家庭中的人们,为了获取信息和经济利益,不得不把婚姻关系由以家庭为中心转移为以社会为中心,这种转移和人际关系的扩大化必然导致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使夫妻关系受到社会的考验和干扰。尤其是一些具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们,往往不惜一切出卖感情,以换取有效的经济利益和经济信息。

人本化是指现在的婚姻越来越体现当代人的本性。从正面角度看,男女双方婚姻自主性增多,对人的个性开放是有积极意义。旧社会时期的买卖婚姻、包办婚姻等大都是失败型的婚姻。这种婚姻不仅是没有受到双方的认可和同意,而且是没有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与自由。在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下,即使他们承认这种婚姻带来了不幸,也会默认不语。社会转型带来了传统观念的变革,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而人性解放是现代化的标准。在经济发展中和社会生活中都越来越强调人的需要,强调人本管理的需要性。作为社会组织形式之一的家庭,也必然要引入以人为本的新概念,所以夫妻经济、人格平等成为现代家庭稳定的基础。相反,这种观念也导致家庭伦理关系减弱、家庭成员个性增强、家庭契约关系增强等一系列婚姻家庭问题,使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变得弱不禁风起来。一旦实现不了平等,就有可能发生婚姻危机。这种危机特别容易出现在年轻的夫妻中,因为现代青年人个性强,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相对较弱。从负面角度看,现代人越来越以个人为中心,缺少法制道德观念和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他人、家庭、社会责任感。许多夫妻的分开,是由于一方喜新厌旧,情感转移,以及过分自私造成。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了很多社会普遍的婚姻问题,如遗弃、重婚、家庭暴力和外遇等,产生了老夫少妻、婚外恋等不道德的社会现象[4]。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我国社会转型的急切等因素,市场经济的信息化造成了家庭成员交往的扩大化和家庭关系的开放化,这就是婚恋观的开放化以及扩大化特点。家庭活动中心的转移导致当下社会人际网络急剧扩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导致现在的夫妻会各自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或工作关系网络,各自也有各自的社会活动,家庭结构越来越松散,夫妻间的约束力也越来越弱,过去那种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规律几乎很少存在了。这样一来,夫妻之间的沟通频率变少了,交流也就产生了障碍,家庭矛盾越来越多,家庭冲突的几率逐渐上升。开放化导致丁克家庭的增多,夫妻照顾孩子的负担越来越少,夫妻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也越来越少,家庭关系简单化,再加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异性交往的诱惑,使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发生着意想不到的变化。

三、结语

在当今这个繁花似锦的社会,人们的道德理念越来越困惑,思想越来越彷徨,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驱使和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致使许多年轻人失去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各种私有欲望变得越发强烈,因而处世的观念也越来越实际,这种思想被正大光明且理所当然地放大了,不追求现实的物质的婚姻和恋爱被认为是奇怪的表现。其实,作为跨时代的青年,在自己的爱情婚姻问题上应该坦然对待,理性选择,千万不要爱慕虚荣而进行无谓的攀比,更不能接受花红柳绿的诱惑而迷失自己。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首先要有感情基础,良好的感情基础是美好婚姻的开端;其次要门当户对。要知道,幸福的生活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都说金钱是支撑感情婚姻的经济基础,但如果经济基础过于雄厚了,感情和婚姻也未必稳固。

参考文献:

[1]刘达临.中国婚姻家庭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36-48.

[2]林明鲜.中国的婚姻与社会干预的变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52-53.

[3]李楯.家庭政策与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家庭[J].社会学研究,1991,(5).

[4]雷洁琼.新中国建立以来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婚恋观社会主义
习近平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的财产哲学基础
China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