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事业观教育的成就与启示
2013-04-16梁虹
梁虹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观教育对于党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十年来,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服务大局,经过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实践的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事业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对党员干部的长期教育,使党员干部的素质修养和执政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关键词:党员干部;事业观教育;成就;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137-02
事业观是指人们对事业的根本看法和对工作的根本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观是胡锦涛同志2009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的。他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在2010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又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崇高理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心尽力干好工作。
一、对党员干部的事业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党员干部的事业观教育,既注重对党员干部理论的培养,同时又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结合工作实际深入领会和贯彻。经过长时间的理论灌输和实践引导,党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事业观教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一)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宗旨意识逐步增强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至今,始终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建设中,我们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它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
通过开展事业观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大部分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增强。通过开展事业观教育,不断强化了党员干部廉洁为民的公仆意识,勤政为民的富民意识。他们能够真正俯下身来,深入群众之中,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要,真正为群众谋取利益。第二,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一些软弱涣散和不够健全的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明显加强,党的工作覆盖面明显扩大,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更加巩固。第三,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行动更加自觉。通过对党员干部开展事业观教育,党员干部的作风进一步改进,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重点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活问题,如用气难、用电难、乘车难等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加大查处力度,食品安全问题也得到很好解决,人民群众吃上了“放心菜”、“放心肉”。
(二)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逐步提升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以来,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以科学的方法、民主的方式和法制意识正确使用权力,按程序规范办事,不断提高了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执政理念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既面临内部环境的种种难题,也面临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党执政以来自身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回答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任务和方法等问题。第二,执政实践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的根本,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在政治体制改革上也积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也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三,执政水平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改革,以及人民群众对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通过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经济建设需要的政治经济学知识,以及社会管理知识,提高了运用民主法制办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了驾驭市场的能力,也提高了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掌握了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三)大多数党员同志的改革创新意识逐步增强
创新是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也是推动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中央在对党员干部事业观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了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广大党员同志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中主动创新。大多数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当中,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意识逐步增强。
其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管理创新得到加强。各级党员干部改进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在实践中从最突出的、最紧迫的问题抓起,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解决。深入基层一线实际考察问题所在,认真做好排查调处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第二,大多数党员干部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注重学习新知识。党员同志认真学习和掌握经济建设需要的政治经济学知识以及社会管理知识,在工作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并把企业管理中的学习组织经验引入到党的建设。第三,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打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思想,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大批知识理论水平高和素质能力强的年轻干部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大胆开拓,创新管理方式,并在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和纠正工作中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事业观教育的成功给予我们的启示
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我们党的事业观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员干部通过先进理论的学习以及工作实践的探索,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执政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我们党的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事业观教育的成功既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肯定,同时也给予我们将来工作一些启示。
(一)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事业观教育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时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正是凭借着先进理论的指导,我们党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不断胜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就在于它是坚持与时俱进、具有开放性的科学理论体系[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全社会掀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学习热潮。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等一系列的党内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坚定了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党员同志的政治思想日益成熟,思想觉悟逐步提高,执政能力增强。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事业观教育,指导中国的改革建设,永葆理论的生机和活力。
(二)事业观教育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
理论的灌输和引导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事业观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念,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服务。党的中心任务决定了事业观教育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指导性的地位。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雄辩地证明,只有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事业观教育,我们才能始终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调动人民群众投身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这个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事业观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教育、培训等方法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加强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特别是通过党的各项工作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创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保证我国的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不断创新事业观教育的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同样,对于事业观教育的方法也是如此。从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领导干部事业观教育理论的发展来看,事业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发挥需要借助方法的创新来实现。不断创新事业观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效贯彻各个时期事业观教育的内容,能够顺利完成事业观教育的任务,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事业观教育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事业观教育的对象和载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一些党员干部下海经商成为企业主或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加入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党员在党员队伍中的比重也在大幅上升。针对这些新的变化,我们在对党员干部进行事业观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不断创新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新的历史时期,网络和手机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的便捷载体。为了更及时高效地对党员干部进行事业观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和手机的教育作用。近几年来,政府越来越注重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成立一些新的政府网站或者开设新的栏目,及时发布政府信息、听取公众意见。此外,微博问政也成为官民沟通的一种新方式,这些都是在网络化环境下对新的执政方式的有益探索。手机由于其普及的大众化以及功能的增加,也是政府机关事业观教育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金羽,等.邓小平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