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城市道路更新
2013-04-16朱时雨
朱时雨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城市更新,是一个动态的、多样化的城市有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它是一种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造活动,是解决城市发展根本矛盾的主要手段。它一方面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空间规划组织及建筑和福利设施的完善过程,另一方面城市更新是一种物质成果,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和福利设施状况。总之,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形式。
1858年8月,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有关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有较高要求,并对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抱有很大的希望。包括所有这些内容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城市更新。其中,城市道路更新因其影响范围较大,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工程。
1 城市道路更新的方式
1.1 重建
重建是将原有道路予以废除,在原址上或另选线路进行重建。重建是一种最为完全的更新方式,但这种方式在城市空间环境和景观方面、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动方面最为激进,耗费最大,可能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同时在工程投资方面也更具有风险,且进行缓慢,容易遭受阻拦,因此只有在确定没有其他可行的方式时才可以采用。
1.2 改建
改建是对道路的全部或一部分予以改造或更新,使其能够继续使用。改建的方式比重建需要的时间短,也可以减轻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投入的资金也较少。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更新但仍可恢复并无需重建的道路。改建的目的不只限于防止其继续衰败,更是为了改善道路的使用功能,提升地区的生活环境。
1.3 扩建
扩建是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路面加宽建设,以适应日益增大的人流、车流,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道路扩建分为单侧加宽、双侧加宽、启用备用车道等。扩建是利用现状道路适应需求变化的一种道路更新方法,需要在原有道路建设初期就预留相应用地,否则需要对道路沿线居民进行搬迁安置,工程量较大,且影响居民生活。
1.4 保护
保护适用于建成区的大多数区域。城市道路维护相对简单,如果维护得好,重建、改建就可大为减少。这种方式也最为缓和而灵活,耗费量最低,对居民影响很小,属于预防性的措施。城市道路并非越宽越好,合理的交通设计也能缓解甚至避免车辆拥堵,法国老城区的道路交通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 国外城市道路更新的历程
国外城市道路更新多以城市更新为背景,城市更新则与城市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城市组群的阶段性发展,国外的城市更新方式也从以开发商为主导的大规模的剧烈的推倒重建方式,转向小规模的、分阶段的、主要由社区自己组织的循序渐进的更新改善。如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共识。
3 国内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更新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1 大量重复建设
我国目前的城市道路更新多数是对原有道路进行“缝缝补补”,在没有对路基进行必要的维护的情况下,仅对路面进行修补,因此常出现“三天一小补,五天一大修”的情况,越是交通繁忙的路段越是如此。车流量大的老旧路段,常出现裂缝、坑洼等现象,频繁的维修不仅浪费资源,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3.1.2 特有风貌正在消失
城市道路更新过程中,由于施工、管理较为粗放,原有树木很难回植,城市中富有特色的“梧桐大道”、 “银杏大道”等景观逐渐消失,人们记忆中的老街道不复存在,从而使居民对所居住的城市和环境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城市道路的不断更新,伴随的竟是道路识别性、特征的不断丧失。
3.1.3 城市的文脉被切断
城市道路更新中还存在一种“过度超前”的现象。出于多种考虑,规划者在人流、车流量大的城市道路更新中常常设计过宽的道路。实际情况是,车流拥堵问题不一定得到解决,人流却急剧消失,降低了地区的人气和吸引力,割裂了城市地块之间的联系。
3.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市道路更新中出现这些问题,首先是我们在面对这种大规模的、频繁的城市道路更新和建设时,从认知心理到理论研究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更新理念、价值观、更新方式以及保护、利用、发展模式等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国民甚至规划设计师也没有形成共识。因此在城市道路更新中缺少应有的引导、促进、监督、制约,造成了不少失误和浪费。少数人的“急功近利”和“唯GDP论”也给这一问题火上浇油。归纳起来,我国城市道路更新现状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3.2.1 理论和观念落后
我国在城市道路更新的理论研究方面投入低、研究成果少,国外经验又很难直接应用,因此在城市道路更新的理论构建上整体比较落后,缺乏一套完整的能指导具体实践的理论体系。陈旧、落后的城市道路更新观念,把城市道路更新简单地理解为重新建设,仅强调硬件的更新和容量的扩大,缺乏有机的、连续的更新理念。而且公众普遍缺乏城市道路保护意识,且在传统风貌、城市特色的认知程度上存在较大差距,意见难以统一。
3.2.2 方式原始
目前城市道路改扩建过程中采取的最普遍方式是大拆大建,这种粗放的更新方式,很难谈到保护。城市道路更新过程中,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等景观逐渐消失,城市的历史被抹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标志也随之消亡。例如,国内大多数城市原来都有梧桐大道,如今只剩下南京、青岛等少数几个城市留有部分此类街道,它们现在都被视为宝贵的遗产,成为城市特有的风貌。
3.2.3 急功近利
在这种大规模的、快速的城市道路更新改造中,许多人头脑发热、心浮气躁。官员通过城市道路更新追求政绩,开发商追求利润,公众参与意识差,所以道路不断被拓宽,城市肌理被粗暴破坏,社会化网络被全面冲击。原先人气旺盛的地方逐渐冷落,而原有居民在没有完善的过渡措施和系统设施配套的情况下,被“驱逐”到城市郊区去,造成开发单位与居民矛盾对立,冲突增多。
3.3 对我国城市道路更新的展望
城市道路更新的意义应该更接近于城市道路功能升级,即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在对交通量、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的城市道路配套升级改造,是在统筹规划、全面整理和综合开发的原则指导下,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改造活动。因此,它比一般的街区整治意义更为深远。
4 结论
1961年,美国人简·雅各布在她的《美国大城市生与死》一书中尖锐地批判了大规模城市改造,认为此举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形式多样的中小商业,是对城市多样性的严重破坏。她说: “大规模改造只能使设计师血液澎湃,使政府官员和地产商血液澎湃,而广大市民总是成为牺牲品[1]”。作者最后指出,必须改变对翻天覆地剧烈变化的追求,形成一种连续的、逐渐的、复杂的和精致的变化。
现代城市中,人的尺度感在城市空间设计,特别是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已成为首要关注的焦点。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全球战略在城市更新上的延伸。城市道路更新的有效方法是在更新规模上的节制,在对城市道路历史文脉继承与发展上的平衡,在创造城市空间上尺度适度的把握,在城市经济与形态演变上的稳定求变。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城市,改建采取“以小为美”的原则,分阶段、分时间、分地点、分性质地有机更新。对于城市中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更新,应保护其文化肌理,利用其文脉优势,提高当代人生活的文化质量。保护,意味着用合理的城市空间善待当代人的现实生活,意味着更好地发展。节制、平衡、适度、稳定是城市道路更新的方针。
简而言之,未来的城市道路更新,意味着不再提倡宏大的设计,不再依赖巨额的资金投入,不再以浩大的声势铲平旧街道、旧城区,而是在尽可能保持城市传统风貌与风格、尽可能维持城市居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之上,通过小规模的、细致的、持续的除旧布新,实现城市道路点滴累进式的更新。显而易见,城市道路更新追求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追求的是各城市微观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追求的是在保持城市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和谐。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Collins R C,Waters E B,Dotson A B.旧城更新——美国都市成长政策与史迹保存[M].邱文杰,陈孙进,译.台北:创兴出版社,1997.
[3]黄勇.“中国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 57-59.
[4]K A oberston,胡纹,段永辉.美国城市中心区的改造策略[J].国外城市规划,1998,(3):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