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有效药物治疗方法分析
2013-04-16杨国利贵州开磷职工医院贵州贵阳550302
杨国利(贵州开磷职工医院,贵州 贵阳 550302)
小儿腹泻是儿童多发疾病,长期还会导致患儿发育迟缓[1]。导致患儿出现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选择2007年1月~2012年6月105例小儿腹泻病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参与本研究的105例患儿随机抽取于我院在2007年1月~2012年6月间接收诊治的小儿腹泻病例中,男58例,女47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20.5个月。患儿出现腹泻的时期1~4 d,平均2.3 d。大多数的患儿进入我院时临床表现为便次多且便质稀,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大便中以水状或稀糊状物为主,夹杂未消化的食物,患儿大多有发热、呕吐及脱水的症状,少数患儿便中出现血丝,患儿发病前无具体征兆,发病快,将患儿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5例,一组为口服药物治疗组,二组为输液治疗组,三组为口服药物与输液治疗结合组,三组之间患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一组患儿采取口服药物治疗的方法,药物选择为常用药思密达以及必奇,在服用时让患儿在两餐之间保持空腹,用水调配。对于出现便中血丝的患儿还可以抗生素类药物,但是抗生素不可滥用,严格按照抗生素的使用要求进行治疗,在患儿治疗期间合理搭配患儿饮食[2];二组采取静脉输液的方式,静脉输液主要是为了对严重脱水的患儿进行液盐的补充,平衡患者的电解质,但是对于治疗患儿的腹泻情况效果不大,静脉输液时注意扎针,找准静脉,操作规范、温柔;三组患儿采取口服药物与静脉输液相结合的方法,口服药物还是思密达、必奇等药物,对出现呕吐或腹胀的患儿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如口服吗丁啉进行止吐,静脉输液平衡患儿的电解质主要成分是20%的生理盐水,患儿出现发热等症状对患儿使用头孢抗生素药物。所有口服药物的患儿3次/d服药,药量根据患儿年龄配制。
1.3 疗效评判:显效:患儿在治疗3 d内腹泻停止,排便正常,临床症状好转;有效:患儿在3 d内腹泻情况减轻,排便稍稀,便次正常,临床症状缓解;无效:3 d内患儿腹泻情况基本无变化,临床症状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患儿临床出现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使用t检验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儿经过对应治疗均出现患儿好转情况,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口服药物3 d内停止腹泻即显效23例(65.7%),有效11例(31.4%),无效1例(2.9%);进行输液治疗3 d内停止腹泻即显效19例(54.3%),有效7例(20%),无效9例(25.7%);有效进行口服药物与输液联合治疗的3 d内停止腹泻的32例(91.4%),有效3例(8.6%),未出现无效情况。研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大多是由于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导致肠胃失衡的内部因素以及气温骤降、饮食不卫生等外部因素造成的,在临床上出现的频率较高[3-4]。在临床小儿腹泻的治疗中最佳方式是采取口服药物与静脉输液联合治疗的方法,能有效、快速治疗患儿腹泻症状。
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容易出现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抗生素对于患儿出现胃肠黏膜受损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对于未出现胃肠黏膜受损的患儿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患儿体内菌群紊乱,造成患儿免疫力下降,腹泻不止导致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反而形成负面影响,而且给患儿家庭增加医疗费用支出[4]。本文选自的口服思密达药物能够有效促进患儿对药物的吸收,保护患儿肠黏膜,对肠道内的病原体起抑制作用,而且医疗价格较低,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5]。
对于小儿腹泻治疗提早预防极为重要,家长应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保证患儿饮食的卫生安全,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要尽量喂养母乳,有利于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在换季尤其秋冬季节,要注意为患儿适当增减衣物,因为患儿自身免疫功能还未完全成熟,消化能力不全,要注意预防防止受凉、受冻。在儿童的正常饮食中应多搭配清淡食物,少食难以消化的食物,尤其腹泻治疗后,饮食恢复以流食为主。
综上所述,在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上应结合口服药物治疗与输液治疗,多种治疗方式有助于患儿的快速恢复,在临床上有很好的疗效。
[1] 初灵芝,才彩秀.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5(14):28.
[2] 贝静民,冯景郁.微生态制剂预防和治疗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2010,9(14):236.
[3] 金德华,向贵英,吴 蓉,等.小儿腹泻病120例治疗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0(7):2406.
[4] 李雪梅.浅谈小儿腹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2010,2(15):236.
[5] 方红宇,方鹤松.思密达与思连康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3(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