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的思考
2013-04-16王春妍
王春妍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1)
一、绪论
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确提出,发展继续教育,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学分互认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学分银行是世界教育领域中一次发展改革和必然趋势,也是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理念指导下,在教育体系、制度和培养模式上新的超越和发展。它通过学分认定、积累和学分转换功能,促进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全民搭建终身学习的桥梁。
学分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专业、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分银行体系的建立,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变为弹性学习制,同时也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其他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了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推动了终身学习的发展。
二、学分银行发展现状
通过文献收集,发现美国、欧盟、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已普遍推行学分银行,其创新实践和经验表明,发达国家的学分银行正日渐完善和成熟。学分认定和学分互认在欧洲、美洲、东亚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通过学分互认进行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性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在国外,最早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追溯到1953年,巴黎召开了“关于进入别国大学学习时文凭等值的欧洲大会”;1993年,澳大利亚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大学要面向中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并给予学分认证的想法,目前已有相当规模,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1995年,韩国提出建立特色的学分认证体制,1997年将其试行,并于同年1月13日公布了第一版的《学分认证相关法律》;在美国,学分互换很普遍,在高中也有推行。
目前国内,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已初步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学分认定与学分互认的模式;2009年10月12日,国内建立了“常青藤联盟”,包括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在内的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强强联合,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在这9所学校之间互认交换生的成绩与学分,共同培养年轻学者;同时,重庆市也制定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学分互认与转换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2010年7月23日,全国首家“开放大学”,即上海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同年上海市于9月7日在电视大学、区县业余大学、成人高中阶段学校开展了学分互认试点。
三、建立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的意义
建立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搭建终身教育平台,为学习者建立唯一的终身学习档案,记录学习者终身学习历程,这种管理模式可多渠道、多元化地为有学习愿望的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有利机会;学习者可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专业选择成人教育,通过学习者的学习档案记录下每门学科的学习情况和对应的学分值,按照学分互认原则,在不同成人教育机构所获得的学分之间可以累加、储存且相互认同和转换。对于一些已经踏上工作岗位、且有文凭需求的学习者,也可以分阶段、分步骤的学习,通过学分认证支持体系,实现学分的认定和兑换,从而获得相应的文凭;当学习者从繁忙的工作中,重新回到各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时,其以往的学习成果和工作经历很难得到认证,尤其是专业不匹配、工种不对应时,更是得不到认可和认证,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的建立已迫在眉捷,其具有深远的意义。
1.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的建立,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其他非学历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和学分互认,实现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衔接沟通。
2.建立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最大的受益人是学习者,尤其是已经离开学校且有学习热情的学习者,该体系便于学习者灵活、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
四、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学分银行是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在教育体系、制度和培养模式上的一次超越和发展,它通过学分认定、学分存储和学分互认,最终兑换相应的资格或证书,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与业余教育、高层级教育与低层级教育衔接与沟通的学分银行框架体系。相对于学历教育而言,非学历教育在建立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中,其涉及的领域广、教育类别繁杂,要建立统一的存分机制困难很大,各领域之间最终要实现学分互认所遇到的难题更多,兑换学分比例的划分尤为重要,难度也是最大,面临这诸多认证困难就意味着此体系的建立要有更高的技术支持和更系统的研究与思考。
1.非学历教育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学分认定缺乏统一管理。
2.非学历教育包含的种类多、领域广,制定全面的、合理的存分机制困难大。
3.针对非学历教育的自身特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课程等方面兑换学分比例划分困难。
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衔接问题,学历教育中的名校课程的学分比例怎样划分,而非学历教育中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又怎样认定的学分比例,需建立统一的学分认定评价标准。
五、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建设措施
根据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我们要统一认识,完善非学历教育的管理模式,择取最佳的算法量化非学历教育学分,做好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衔接。
1.建立统一的非学历教育学分认定转换机构
建立统一的非学历教育学分认定管理机构,才能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对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各类等级证书进行认定,根据证书级别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存分机制。目前一些政策文件中也有学分互认的原则,但未做出具体的相关操作实施方案,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和一些办学机构、培训机构也有各自的、独立的一套学分互认方法或相关政策,这最终导致要实现非学历教育学分认定与转换难上加难。
建立统一的非学历教育学分认定转换机构,进行非学历教育系统中学分认定、存分、学分互认、管理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探索非学历教育学分认定与互认的有效机制,进行与学历教育系统的沟通和对接,搭建起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技能培训、专业和非学历教育等学习学分转换认定的“立交桥”。
2.建设优质的非学历教育资源,开发先进的非学历教育学分管理技术软件
通过学分银行体系,能将学历教育资源和非学历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各校际资源共享度较低,形成了一个各自为政、群雄逐鹿的局面。而非学历教育资源匮乏,需建设优质的非学历教育资源,并通过学分银行体系实现从生源、教师等局部资源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共享,各校际间应形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各校在不断发展自身的核心专长与竞争优势的同时,促进体系不断壮大,最终取得终身教育的双赢。
3.制定统一的非学历教育学分转换认定流程
在各类学校之间、培训机构之间需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学分互认与转换协议,该协议是学分认定与转换必备的前提文件,以此保证学习者已获得学习成果能顺利地进行学分转换。在有协议保障的前提下,非学历教育学分认定支持体系通过统一的学习管理平台,确定出非学历教育学分认定转换的内容范畴,并制定统一的学分认定标准和规范的学分认定流程,根据学习者唯一的个人学习档案,将学习者的成果,通过非学历教育学分认证支持系统,最终进行自动学分认定转换。
4.建立非学历教育学分转换保障体系
在学分银行体系中,无论是学历教育学分认证支持体系还是非学历教育学分认证支持体系,都必须有各自唯一的组织保障体系,它是该体系中最高权利机构。非学历教育学分认证体系首先要制定本体系中学分转换操作规范制度、各层次教育机构间学分认证协议,建立监管制度、学分认证机制等,有了这些的保障,才能更有效地、合理地与学分银行体系相沟通和衔接。
5.建立完善的学分互认转换机制,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分有效衔接、互认转换
在各高校、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学习之间,在学历教育学分银行体系和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体系之间,制定一套学分认定标准和学分互认的算法,建立完善的学分互认转换机制,搭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体系,为学习者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兑换相应的学分,最终通过学分互认以取得学习者所需要的文凭或相关证书。
六、结束语
学分银行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是非学历教育的一次改革和发展。建立学分认定和学分转换机制,达到教育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体制转化,彰显出学分银行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中的灵活性,学习者各阶段的学习成果终身记载,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学分银行的建立,也有利于各类教育沟通与衔接,提高全民素质,达到多方共赢。
[1]康乃美,叶必锋.远程教育实施“学分银行”管理模式的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4):48-50.
[2]卢小珠,吴卫龙.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的条件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7-20.
[3]赵谦.军队院校继续教育设立“学分银行”探析[J].继续教育,2008,(08).
[4]陈晶晶,陈龙根.韩国学分银行制及其对我国构建完全学分制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0,(08).
[5]吴钧.“学分银行”实施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Z1).
[6]欧斯玛尼·张. 学分银行体系中学分转换制度建设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05).
[7]王贺元,乐传永.论成人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中学分转换体系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