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大龙湖防灾公园规划的初步研究
2013-04-14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近年来的严重地震灾害,向人类提出了警示:避难与救援是震后防灾减灾的重要举措,大城市必须规划建设包括防灾公园在内的避难场所,以便在发生地震、火灾、洪灾、海啸等严重灾害时为居民提供安全而实用的防灾减灾活动空间,并给灾后城市恢复、复兴创造条件[1]。防灾公园作为灾时重要的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害发生之后避难和重建工作得以进行的关键保证,是构筑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环节以及城市防灾规划赖以实现的重要因子和手段,将会在今后城市安全发展、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以及人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日本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岛国,在防灾公园规划建设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从1972年开始至今,日本已实施了6个 “建设城市公园计划”,每个计划都有加强城市的防灾结构、扩大城市公园和绿地面积、把城市公园建设成保护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避难地等内容[2]。日本当前要求面积达1公顷及以上的城市公园都需建设成防灾公园。而在我国,2003年11月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作为第一个防灾公园在北京建成,也可认为是全国性的防灾公园示范性工程。
本研究主要是从城市防灾减灾角度出发,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徐州市大龙湖区域相关现状的实地了解调查和分析,对大龙湖防灾公园规划进行了探讨。
1 防灾公园的概念及功能
防灾公园是指当严重灾害发生时,为了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内的防灾结构而设置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所、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3]。防灾公园不仅可以作各类避难疏散场所,还能自成防灾系统,发挥综合性防灾作用;而且中心防灾公园可以用作抗灾救灾指挥中心、紧急救援中心、重伤员抢救与转运中心,在各类避难疏散场所中居重要地位。
作为固定避难场所,城市防灾公园还需要具备相应的防灾功能:一是能够提供避难疏散;二是具备防火减灾功能,能够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三是具备医疗救护功能,可及时设立救护站,救治伤病员;四是作为运输基地,起到运输重伤员、救灾物资和市民生活必需品的紧急调运作用;五是通讯联络功能,具备应急通讯系统,确保防灾公园与各单位间的通讯联络畅通无阻。在进行城市绿地公园的防灾改建规划时,需平灾结合,以人为本,综合考虑[4]。
2 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原则
2.1 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
灾后避难场所除了防灾公园以外,还包括学校、休闲广场、自由空地等。为了达到较好的防灾效果,各类避难场所必须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的机能。防灾公园的规划应当将多种灾害方式以及其他避难用途的场所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同时还需要对各个避难场所的面积、可以容纳的人数、通讯与道路联系等实际情况了解清晰,以形成全面的防灾系统[5]。
2.2 合理分布原则
为了使市民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顺利地到达安全地带,防灾公园在城区中应该合理分布,所在位置宜明显,利于到达或疏散,交通线路应通畅。当灾害发生时,周边人员可以在临近的附属绿地、公园绿地场所就近避难。
2.3 安全优先原则
安全性是配置防灾公园的首要条件。配置防灾公园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水淹没区、建筑物坍塌范围等危险区域;要确保城市居民出入防灾公园时所必经的避难通道的安全;确保园内有易于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进行避难与救援活动的平坦、空旷、交通条件好的安全地域以及必要的防火、防疫条件[5]。
2.4 平灾结合原则
“平灾结合”是规划防灾公园的基本原则之一[5]。城市避难场所应当兼有普通公园的基本功能,平时供居民休闲娱乐活动,而当灾害发生时则启动公园的避难与救援模式,发挥城市避难场所的作用。这样可以提高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做到平灾结合。此外,普通公园一般具备面积较大的可利用的自由空间,如不同规模的树林带、草坪、水池等[6]。如果这类公园通过改造,增设防灾减灾设施、防火隔离带、救灾物资仓库等,能够具备一定的防灾减灾功能,也是平灾思想的重要体现。实施普通公园改造原则,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另辟避难场所的用地率,而且还可以减少建设投资。游憩设施和防灾设施的能够和谐整合,是防灾公园的重要前提,所以通过合理规划应使得公园兼具普通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
3 大龙湖防灾公园的规划分析
3.1 大龙湖防灾公园规划建设的背景
徐州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四周环山,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断块区的南部,在地震区划上则属于大华北地震区的南缘,涉及到的主要断裂带有:郯城—庐江断裂带、丰县—邳州断裂带、古黄河断裂带。虽然地貌上表现为地势低平,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不太复杂,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均较低,但是徐州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仍然需要做好相关防御措施。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然而因长期以来人们缺乏防灾意识,对城市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程度不强,造成当前城市的整体防灾减灾能力仍比较落后。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减轻城市综合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与市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防灾体系必须更加健全,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极具必要性。
大龙湖防灾公园规划区块东侧是徐州市新区政府和医院(图1),规划范围占地面积约7.6hm2,地势平坦,主次入口与周边道路围接,交通顺畅,且西侧靠近大龙湖堤岸景观区域(图2)。考虑到规划范围面积以及周边环境,现欲在考虑其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在该区块上研究规划一防灾公园,作为一处徐州市区级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2000m。
图1 徐州市大龙湖防灾公园规划范围地理位置图
图2 徐州市大龙湖防灾公园规划现场图
3.2 防灾公园的空间布局与分析
3.2.1 空间的功能分区
作为一个兼具景观功能和避灾功能的公园,既要考虑到平时的功能分区,也要考虑到灾时的功能分区(图3)。作为平时公园时,主要分为文体休闲活动区、安静休憩区、阳光草坪区、游憩观赏空间、疏林草地、自然水景区以及建筑带7大分区。灾时主要分为应急避难区、应急工作区、绿化隔离区等,包括棚舍区、指挥中心、医疗救护区、物资储备区、停机场、物资发放处等场所,在功能分区中遵从有利于防灾的角度考虑植栽、建筑、开阔场地的位置布局[7]。
图3 平、灾时功能分区图
3.2.2 空间的选区与布置
(1)应急避难空间 应急避难空间(图4)主要为了地震、火灾等发生时进行应急避难,宜选择公园中建筑物以外且地势平坦、可达性强的开放空间。大龙湖防灾公园规划中主要设置了6处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在公园的4大功能区(文体休闲区、安静休憩空间、阳光草坪区、游憩观赏空间)内,周边交通线路通畅,有充足的广场、绿地空间,适合作为周边居民应急避难的主要疏散区,便于快速、便捷地搭建应急避难帐篷。
图4 应急避难空间
文体休闲区平时作为公园的主要集散广场,采用对景手法设置了雕塑小品,还有景墙浮雕序列、休憩架廊,同时两侧还安置了宣传栏,宣传一些科普教育知识,主要是一些防灾减灾知识教育等。此外,地面以不同的铺装图文形式表现,富于跳跃感,周边还设有儿童活动场地,体育健身活动场地,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而灾时,这片分区的硬质场地可以即时搭建帐篷,架廊下的坐凳可以安放应急电话,方便避难者和外界或亲友保持联系,空余地还可放置应急供水装置等应急设施,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内平时的基本设施。
(2)应急工作空间 应急工作空间作为应急避险系统的核心,负责全面调动指挥及协调各系统快速有效运行,主要包括有应急指挥中心(图5)、应急物资的临时堆放和发放处等,应急工作区应尽量充分利用公园内原有建筑设施,可以减少建设投资。
应急指挥中心设置在公园的东侧边缘建筑带内,这边建筑平时是作为商用、娱乐和生活所用。外围直接连接公路,交通便利。应急物资发放处设置在公园的主轴道路上,便于直达各个棚舍区;医疗救助站可利用边缘建筑以及园内的休憩亭廊等;其他应急设施都分布在适宜的位置,整个避难空间是连通的。
(3)绿化隔离空间 防灾公园内的绿化隔离空间一般可根据需要布局在场地周围,平时是绿地景观,当公园外围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起防护隔离的作用[8]。公园外围边缘的防护隔离林带,要注意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既要起到防火抗压的作用,又要注意景观效果。同时,绿化隔离空间设置时要根据防灾的级别确定合理的宽度,一般来说,能起到一定防火、抗菌、防噪、防洪隔离效果的宽度至少要10m[9]。
图5 应急指挥中心
3.3 防灾公园的景观要素设计
3.3.1 植物种植设计
(1)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既要满足防灾减灾要求,又要提高公园生态效益和景观价值,满足人性化、功能化、生态化等要求,重点从防灾植被的配置和大草坪的优化两方面来考虑[10]。
防灾植被的配置应注重立体和平面的配置模式的结合设计,要充分利用绿地植物立体配置模式的防灾性能。而平面配置模式,可在借鉴日本“FPS”模式的基础上,调整不合理处(图6)。所谓 “FPS”模式是指将公园内避难开阔空间分为3个地带:F区火灾危险地带,P区是防火树林带,S区是避难开阔空间[8]。这种模式防灾效果比较好,但形势比较单一,没有特色,也不符合生态模式配置要求和景观创造要求,平时作为普通公园时,大家比较注重植物整体景观效果,喜欢丰富的植物景观。
图6 具有立体模式的FPS配置模式
这里在2个S区的中间地带划分出B区种植一定宽度的防灾树林带,若另一S区遭受火灾时,可以对火势的蔓延进行有效地阻隔;在靠近S区的周边地带C区以防灾林为背景,运用多种具防火功能的小乔木和花灌木进行搭配,在保证防灾功能的同时丰富植物景观[10]。防灾植被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充分发挥防火功能,即防灾植被必须有足够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一般外围防灾林带树木要高达10m左右,提高树林带的遮蔽效果。
(2)树种选择 防灾树种应着重从防灾角度考虑,选择树冠宽大、浓密,根系深广以及有防火、防尘及抗污染功能的树种。
防灾植物多选择具厚实叶片的,多水分的厚实叶片能达到耐火的功效;枝干要结实,形成垂直的缓冲区域,防止火灾发生时建筑倾倒及落下物,可以起到遮挡作用;树冠要大,来阻绝火势蔓延,这个主要是针对外延的防灾林带树种。但是只用这些树木构成的话,很容易变成封闭黑暗的防火植栽带,景观性不强,灾害时也不容易进入公园[11]。还应考虑到平时公园景观,混合栽种花灌木和落叶树。适宜的树种有女贞、石楠、大叶黄杨、槐树、棕搁、樱花、毛白杨、日本珊瑚树等,慎用桂花、香柏、樟树等易燃烧的植物。
3.3.2 水体设计
在阳光草坪区对面规划了一片自然水体景观,平时可供观赏游憩,灾时可用作公园内的应急消防用水,体现平灾结合原则。同时,结合植物配置,美化公园景观。
3.3.3 园路与地面铺装设计
对大龙湖防灾公园进行了新的交通分析(图7),作为游客重要的游憩途径,园路设计极为重要。园路的设计要考虑道路的宽度以及在整个园区的走向,公园内道路3.5m及以上的有3种,主要设置了1个主入口、2个次入口、多个紧急疏散口,与外围道路连通,可以对避难人员起到分流作用,便于人群避难时以最快速度到达各避灾空间。此外,考虑到无障碍功能,园路采用了无障碍化设计,所有园路以及硬质场所,都有设计盲道、缓坡。同时,沿路配植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香花植物等,边缘有护栏隔离,具有引导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对于弱势群体的公平性。
3.3.4 建筑物与构筑物设计
防灾公园内的建筑首先要求抗震耐火性要强,公园内的管理服务类建筑灾时往往被用作应急工作场所。将在公园的东侧边缘一带设置建筑带,灾时作为应急指挥中心、通信中心以及仓储中心等,园内其他建筑设施在必要时也可以作为应急医疗救助处。
图7 大龙湖防灾公园交通分析图
3.4 防灾设施配置
相应的防灾设施是防灾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具备的。遵循平灾结合的原则,规划防灾设施时既要考虑到其功能性、安全性,还要注重景观性。本公园规划中防灾设施主要包括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房、指示(标志)设施、应急通信及监控设施、应急厕所和淋浴设施、应急医疗卫生救护设施、应急消防设施等。
3.4.1 应急供水设施
应急供水设施(图8)主要有应急水井、蓄水槽、洒水装置、水池等。水井和蓄水槽主要分布在各个棚舍区附近,方便生活用水;洒水装置设置在各个建筑内部、棚舍区、园路周边等,结合草坪喷水装备,可以强化防灾隔离带的防火功能,减轻火灾产生的热辐射等对植物以及避难者的危害,提高防灾公园的安全性;水池内的水灾时可用作消防用水、洒水装置用水。此外,还在各个避难空间安置了饮水设施。
图8 应急供水设施
3.4.2 应急供电设施
公园中应急供电房设置在公园东侧建筑带内(图9),供电房内配置了发电设施,平时主要提供园内的景观照明用电,灾时则提供照明、生活用电以及保证大部分防火设施的正常运行。
3.4.3 应急医疗卫生救护设施
灾害发生后,需要利用防灾公园中已有的医疗卫生设施快速成立临时救护点,尽快开展救治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规划中的医疗救护点主要利用公园东侧边缘的建筑带以及园内的景观建筑,邻近棚宿区,方便及时展开救治。大龙湖公园东侧道路对面原来就是一家医院,可以作为长期性的医疗站。
图9 应急供电设施
3.4.4 应急储备设施
防灾公园的储备设施是指救灾物质储备仓库,主要储存灾时急需的食品、帐篷、衣物、药品、医疗设备以及一些平灾都能使用的物品。规划将其安置在建筑带内,靠近外围道路,方便物资的运送。
3.4.5 应急厕所和淋浴设施
应急厕所可分为固定型和临时设置型等多种类型(图10)。应急厕所在设置时要注意与避难场所的位置关系,宜配置在灾害时容易利用和管理的位置。此外,还要考虑到厕所的使用容量安排,根据公园规范标准,每20个坑位/1000人为最基本的保障,蹲位和便槽的设置要方便弱者的使用,在设置女厕所时,还应考虑其私密性[12]。本园内的应急厕所主要安置在避难区附近,设有5处临时厕所,形式主要为单个厕所房或者是隐蔽蹲坑(平时上面可铺植草皮遮盖)等。原有的固定厕所平灾时均可使用。而淋浴设施(图11)主要为灾时服务。
图10 应急厕所
图11 应急淋浴设施
3.4.6 应急通信及监控设施
园内的应急监控设施结合园内景观小品隐蔽安置,如在灯具上设置应急监控摄像等,这样既起到应急作用又体现景观小品效果。应急通信设施可结合花坛台、花架坐凳安放。在应急指挥中心设置总的监控和通讯广播设备,在园路、公园进出口和灾时的避难疏散场所用地配置一定数量的扬声器,在公园主要景区及出入口等处设立监控点,安装网络监控设备,可以将公园内各个角落的画面都监控在内,及时了解园内各避难空间的情况。
3.4.7 应急消防设施
破坏性地震等灾害发生时会引发次生火灾,将对公园造成极大破坏,配备应急消防设施是极有必要的。规划将在园路两边、应急棚宿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安置应急灭火器、消防栓等。
3.4.8 指示(标识)设施
指示标识在灾时能够提示应急避难者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标明场所的名称、具体位置和前往的方向等,有助于引导避难者更快地进入安全空间并利用应急设施,提高救灾的效率[13]。
4 结语
防灾公园作为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避灾、救灾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防灾公园的规划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本研究通过对徐州市大龙湖防灾公园的规划内容、设施配置和景观要素设计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对防灾公园相关规划资料的理解,进而得出在防灾公园规划中要遵循的相关原则,对防灾设施的配置要体现安全性、功能性的要求,做好防灾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的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尚属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建设中势必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应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出现形式大于功用的弊病。在进行防灾公园规划时,要明确指导思想,更新规划理念,完善防灾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并定期组织避难演习。最大程度地对普通公园进行向防灾公园的改造,以及在防灾公园中做到 “平灾结合”,建立完善的防灾公园规划体系。尤其是像徐州这样处在国家重点监测的地震危险区的城市,更加有必要完善城市本身的综合减灾系统,增建或改造越来越多的防灾公园[14]。
[1]叶麟珀.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2]苏幼坡,马亚杰,刘瑞兴.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田 [J].世界地震工程,2005,(1):50-52.
[3]田雨灵,孙 黎,罗言云.“5.12”地震后成都防灾公园改建设计探讨 [J].广东园林,2009,(6):17-19.
[4]李柳林.城市防灾公园抗灾功能浅析 [J].河北林业,2007,(6):37.
[5]李景奇,夏 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 [J].中国园林,2007,(7):16-22.
[6]苏幼坡,马亚杰,刘瑞兴.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田 [J].世界地震工程,2005,(1):50-52.
[7]苏幼坡,刘瑞兴.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 [J].灾害学,2004,(1):87-91.
[8]王丹丹.城市绿地的比在作用及其规划设计的探讨 [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9]卢秀梅.城市防灾公园规划问题研究 [D].唐山:河北理工大学,2005.
[10]苏红利.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探讨 [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11]费文君.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 [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12]孙汝淑.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安全性研究 [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09.
[13]陆潇潇.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及其实际能效性研究 [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14]程羽薇,季 翔,潘瑞超.城市公园与防灾公园的整合设计 [J].中外建筑,2011,(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