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2013-04-10吴雯雯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吴雯雯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张 勇 (安徽远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230001)
方金生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中央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发展的长久之计,也是城市发展一直要遵循的准则。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首次阐述可持续发展度概念。发展度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环境三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和相互协调程度和未来发展预测趋势。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应依据城市特点,分析该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环境的现状,筛选出符合该城市特点的指标,构建科学模型分析指标现状数据,评价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础和关键,指标内容和结构的选择要遵循系统性、全面性、简明性、结构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充分反映出该城市目前的现状,才能做出全面、科学、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分析出该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笔者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较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4],咨询经验丰富的专家,按照指标筛选原则,收集有关数据,对各预选指标进行量化判断。按照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目标层,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环境为准则层,23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层下划分了3个准则层,它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中间层,包括经济发展 (B1)、社会进步 (B2)和自然环境 (B3)3部分。
(1)经济发展 (B1) 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基础。提高民众福利水平和改善区域经济状况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经济发展准则层的指标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比例、产值单耗、实际利用外资额。
(2)社会进步 (B2) 社会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是为了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创造出一个保障人们平等、公平、自由、教育的和谐社会环境。社会进步准则层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城镇失业登记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10万人大学文化程度、文盲率。
(3)自然环境 (B3) 自然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人类在城市开发过程中要摆正自身位置,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倡清洁生产和高效资源利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保证自然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自然环境准则层的指标主要包括:森林覆盖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水排放达标率、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可吸入颗粒物、环保系统机构数、森林虫害防治率、SO2达标排放率、城区水质状况。
图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图
1.2 权重的确定
不同的指标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及其重要程度不相同,为确切地反映各指标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准确地综合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必须对指标进行赋值来反映各项指标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
1.3 标准值的确定
评价标准是衡量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相对尺度,各项指标的标准值是以环境基准为依据,通过收集资料、专家咨询,结合我国起步较早、发展良好城市的现状值,本研究参考文献 [5]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
1.4 综合评价
(1)指标层中单项指数 指标层中各单项指数值经过指标原始值标准化得到的,该指标指数介于0~1之间,其计算公式[1]为:
其中,X:单项指标值;C:某指标的原始值;C0:该指标评价的标准值;n:系数,当C为正向指标n为1,当C为负向指标n为-1。
(2)各准则层发展指数 各领域层发展指数是通过各领域层中各项指数加权综合的方法取得。其计算公式[1]为:
其中,Q:某领域层的发展指数;Xi:该领域内某项指标标准化值;Wi:某指标对于该领域层的权重。
(3)指标综合评价指数 通过对领域发展指数加权求和的方法得出。其计算公式[1]为:
其中,C: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Qi:某领域发展指数;Wi:为该领域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不论是定性的评价还是定量的评价,最终结果以数值的形式定量地表现,该数值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分布区间为 [0,1],并将其划分为5个评价级别和评价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2 池州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1 池州市现状
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安徽省西南部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也是安徽省 “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经济现状 池州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趋势。据 《池州市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2年池州市GDP为4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2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04.2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51.1亿元,增长12.6%。第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1∶49.6∶35.3调整到14.9∶48.9∶36.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5%。人均GDP达29471元,比上年增加3025元。
(2)社会现状 2012年末池州全市户籍人口161.9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86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86元,比上年增长15.6%。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9.9万人和13.4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4.5%和0.7%。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9.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1%,小学入学率99.8%。交通以公路为主,国道318线、206线、济祁、沪渝、济广高速公路均穿越池州,已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便捷的快速通道。长江流经池州境内160km,航道达国家一级。池州九华山机场现已通航,并开辟至北京、上海、广州和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外航线。
(3)资源与环境现状 池州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丰富,无霜期长。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700mm,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83.9万公顷,境内有高等种子植物153科676属1557种,水生、陆生脊椎动物556种,两栖爬行类78种,鱼类1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矿山有300多处,主要矿种有铅、锌、铜、锰、银、金、硫铁、钼、钨、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花岗岩等。
池州环境优美,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有 “一城山水满城诗”之誉。辖区内有国家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国家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牯牛降、国家珍禽自然保护区的升金湖。
池州市环境状况良好。公告显示,2012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的天数365d,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共174d。全市监测的13个地表水的控监测断面中,Ⅱ至Ⅲ类水质断面占92.3%,Ⅳ类占7.7%。市自来水厂长江取水处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水质优,全年月度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环境噪声平均为47.9dB,达到Ⅰ类标准。
2.2 池州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近年来,很多学者采用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形成综合权重,得到的权重既能客观地反映各指标所提供的实际信息的差异,又能综合考虑决策者的主观意愿。本研究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具体方法是:邀请8位专家 (包括环境影响评价专家、行业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等)分别对各项指标打分,取平均值作为指标权重值。本研究所用数据原始值来自2009~2013年 《池州市统计年鉴》,各指标权重、标准值和池州市2008~2012年指标原始值如表2所示。
表2 指标权重、标准值和池州市2008~2012年指标原始值一览表
依据计算方法,计算出池州市2008~2012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环境以及综合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池州市2008~2012年各准则层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综合评价值一览表
计算结果显示,在2012年,池州市自然环境准则层处于较好可持续发展水平 (0.78)、社会进步准则层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较好可持续发展水平 (0.75)、经济发展准则层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 (0.60)。城市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0.70分,根据可持续发展水平等级划分标准,处于中等水平。分析2008~201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数据,经济发展准则层发展指数分别为0.52、0.50、0.53、0.54和0.60,可持续发展水平均为中等,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社会发展准则层发展指数分别为0.72、0.78、0.84、0.78、0.75,可持续发展水平均为较好。自然环境准则层发展指数分别为0.52、0.73、0.76、0.76、0.78,可持续发展水平从中等到较好,变化趋势较大。
3 结语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池州撤地建市,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失去国家大项目的机遇,导致池州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十一五”以来,池州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 “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为发展战略,打好 “生态牌、九华牌和长江牌”的经济发展思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趋势,较好实现了 “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随着城市框架的迅速拉开,该市始终坚持环境优先,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经过20多年的不懈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发展生态经济、彰显生态文明的特色路子。目前,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百姓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多方施策抓发展,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1]李祚泳,汪嘉杨,熊建秋,等.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与应用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2]李天星.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J].生态环境学报,2013,(6):1085-1092.
[3]曹凯滨.城市用地模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J].测绘通报,2011,(4):79-82.
[4]陈美林.天津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2.
[5]杨 锋.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J].标准生活,2013,(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