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以来中国散文起源研究述评*

2013-04-13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记事文学史起源

蒋 瑞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散文起源的研究,属于先秦散文研究的范围。20世纪以前,学者研究先秦散文,主要集中在品味、评点及文献整理上,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意义的重要的学术论点,整理了很多早期文献。然除零星提及外,罕见正面论说散文起源者。当然,这可能也跟中古以前我们还没有明确的散文观念有关系。[1](P152-157)20世纪以后,散文起源的研究正式起步。然而相对于散文起源本身来说,其取得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专门研究中国散文起源的专著,暂时还没有看到;专门研究散文起源的论文也只有很少几篇。但是,涉及和关系到中国散文起源的论著是很多的,也产生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看法。为了让相关学者了解研究的动态,在此择要加以介绍。

一、20世纪前期

1907年,刘师培发表《文章原始》一文,其所谓文章,指的就是散文。其文对文章的缘起和文字的缘起,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如说:“积字成句,积句成文,欲溯文章之缘起,先穷造字之源流。”又说:“文字者,基于声音者也。”又说:“以言语流传,难期久远,乃结绳为号,以辅言语之穷。及黄帝代兴,乃易结绳为书契,而文字之用以兴。”[2](P3-10)接着再论文章起源与文字、语言的关系:

足证上古之初,言与字分,以字为文。然文字虽兴,勒书简毕,有漆书刀削之劳,抄胥非易,传播维艰。故学术授受,仍凭口耳之传闻。又虑其艰于记忆也,必杂于偶语韵文,以便记诵……(按:省略号为引者所加)而语言之中有文矣。(故《易》言文言——原注)即以语言著书册,而书册之中亦有文。[2](P5-6)

上述文字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起源与语言、书写之不可分,暗示散文渊源于文字记事替代人脑记事的过程。这是自上个世纪初,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关于散文渊源于语言文字和文字记事的论断。其后各种中国文学史、散文史类著作谈到散文的缘起,大抵都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

其后,1914年,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出版,该书可称为中国近现代中国古代文学史类书籍的滥觞。其中跟散文起源关系密切的是他说到文章的分类:“传甲言文之成章者,可分三类,皆属之以事物:一曰治事之文,二曰纪事之文,三曰论事之文。治事者治万物也,纪事者纪万物也,论事者论万物也。其不切于事物者,则空谈也。”[3](P66)作者主观目的是论作文之法,而实际上已经注意到了上古文学在内容来源方面的记事的特点。同时又说:“古以治化为文,今以词章为文。”[3](P39)从内容上将秦以前的文学(包括秦)定性为治化的文学,认为至汉而文章始分裂为治化的文学与词章的文学。[3](P39-46)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虽说因为包含了文字、音韵、文体等许多内容,算不上纯粹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但是蕴含其中的闪光的思想不能因为其内容略显杂芜而被忽视。上面他说到的与散文起源有关的思想对后来产生了影响,例如后来陈柱的《中国散文史》。

1918年,谢无量论中国文学史,也从文字讲起。在谈到散文起源的时候,他说了一句重要的话:“名字既作,人事浸繁,则有求于宣教达事、合契致远,是散文之体,所由肇也。”[4](P6)暗指散文的产生是由于文字作用于实际人事的需要,其意与刘师培颇相近。

1929年,曾毅的《中国文学史》订正初版印行于世。其论“三代之文学,概为贵族文学。当时之文章家,要皆立于要路。《禹贡》、《甘誓》,作于夏之史官,而亡其名氏”[5](P39),在当时颇有代表性,所以虽然该书于日人类似书籍或有借鉴迻录[6],还是不容忽略。

1937年,陈柱的《中国散文史》初版印行于世。该书以文体形式与骈散的关系、文章内容与治化学术的关系两条线索把握中国散文发展的主要脉落,可谓独具慧眼[7]。其论夏商至春秋的散文为“为治化而文学时代之散文”,颇切中国早期散文的特质;并按“治化之文”,将上古散文分为“记事记言二科。”[7](P4-6)其论中国散文的原始自夏代起,如说《甘誓》“真当日誓师之词,而夏史录存之者也”,论说虽很简略,其要则大致可信。陈氏倒也并非盲目信古者,于《尚书》之《尧典》、《皋陶谟》就直书其“不得视为唐虞时代之文”。但是其论夏代散文而从《禹贡》起,则有可商的余地。[7](P4-16)

1938年,杨荫深的《中国文学史大纲》初版印行于世。该书也以《尚书》为中国最早的散文,说:“我们现在所可相信的,自以《尚书》为最早。”[8](P10)

要之,依目前所见,20世纪前期关于中国散文起源的论述,除刘师培外,大都比较零散。取得的共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多数人赞成中国最早的散文产生于夏代,二是论散文起源于文字记事的意识逐渐明确。其代表人物,当推刘师培。

二、20世纪后期至今

而20世纪后期研究中国散文起源的代表,当推郭预衡先生[9]。

郭预衡先生虽然倾力中国历代散文研究,而其关涉先秦散文研究的部分却很有分量。尤其是其巨著——《中国散文史》全三册之(上)的第一编,堪称20世纪后期有关先秦散文起源研究的最有分量的著作(2008年郭先生又出版了《中国散文史长编》[10],该书先秦部分的内容编排比《中国散文史》更为科学,然涉及散文起源的主要观点,仍可以《中国散文史》为代表)。

郭先生“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写中国散文史的理念,值得效法。郭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巫卜记事、史家记事、私家著述三条线索把握中国早期散文的历史发展,论巫卜记事为中国散文最早的根源,论甲骨文为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散文,论史家记事为中国散文的又一个重要根源。既明确了散文起源于记事,又具体落实到巫卜记事、史家记事和私家著述。

同时郭先生赞成“中国最早的散文,从现存的文献材料看,是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最简单、最朴素的散文形式”,虽然“还不能算是已经成篇的文章”,但是“已具散文的朴素形式”,[9](P13-14)并明确表达“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9](P1)。鉴于当前散文起源于语言等说法的存在,重申散文的产生与文字记事不可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谭家健先生和刘衍先生在散文起源方面也是倾力较多的。

谭家健先生是研究先秦散文的专家。乘着研究先秦散文的成绩,谭先生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散文史。近年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散文史稿》[11]和《中国散文史纲要》[12]。其涉及先秦散文起源的论点,可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为代表。他认为:“从散文史看,仅仅几个字尚不足以称为文章,必须数句成段,才算散文的萌芽。少数甲骨卜辞已具备这种因素。完整的卜辞格式包括:占卜的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后的验证(验辞),这就形成了叙事的有序性。”[11](P45)又说:“比较铭文的记言与记事,不难发现,记言的技术似乎成熟得早一些,不少人物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气势和说服力。记录动作或行动一般是平铺直叙,点到为止,而且很少修饰,动词重复率相当高,甚至有些程式化。从总体写作水平看,铭文旨在直录,缺少修饰,实用性强,而审美性不足。而从体制上看,西周铭文已经不是散文之萌芽,而是具体而微的散文雏型。”[11](P48)这些论断对于进一步研究散文的起源很有启发意义。

刘衍先生从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间,先后出版了《中国散文史纲》[13]、《中国古代散文史论稿》[14]和《中国古代散文史》[15]。三书对中国散文起源路线的文字表述略有不同,而坚持了他一贯的观点:文字是散文的源头,甲骨文具备了散文的因素,铜器铭文展示了散文萌芽的新里程,而《尚书》已是中国第一部已成篇章、初步成型的散文集。这个路线清晰、明确,自成系统。

刘衍先生注意区分了源和源头的概念,认为记事、记言是散文之源,而文字是源头:“虽然最早的记事或记言,严格来说也还不是散文,但毕竟是散文之源,而文字则是其源头。”[15](P9)同时因为将文字当作散文的源头,刘衍先生先是注意到西安半坡和山东龙山的陶文[13](P11-16),随后又注意到更早的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的陶符[15](P9)。在散文起源研究的领域,似是头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新石器时代。非常值得称道。

比较零散的议论散文起源的观点,则见于各种文学史等。如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举例将商代个别卜辞当作“十分幼稚的散文”或“记叙散文的雏形”[16](P52)。这套《中国文学史》因为普遍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教材,所以影响也应该是最大的。

近年流行的文学史教材,也是持这个看法。如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17](P12)如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2004年版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从文学史的意义来看,作为中国最早书面记载的甲骨卜辞,亦可视为中国散文的雏形。”[18](P76-77)程水金先生的专著《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也持散文商代萌芽说:“巫卜们的占卜刻辞,就是我国散文的萌芽。”[19](P54)

专门研究散文起源的论文,目前则仅见杨庆存先生的《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新论》和刘砚中先生的《散文起源语言说》。杨庆存先生因为赞成美国学者弗朗兹·博厄斯等的原始演讲也是散文的一种的主张[20](P284-285),所以认为散文渊源于原始先民的口头创作,进而论证中国散文的产生不晚于诗歌。[22](P140-152)此后刘砚中先生更旗帜鲜明地主张散文可存于口语,提出“散文起源语言说”,谓“人类语言的诞生,就是散文的起源”。[22](P34-37)而程水金先生的《早期史官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述略》,论述巫史的分流为史官记事散文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实际上也与散文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23](P4-9)

比较而言,20世纪后期散文起源研究最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散文起源于文字记事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并且落实到了更为具体的巫史记事上。而最大的不同主要在于改之前的散文起源夏代说为商代说。

三、已有成果简评

纵观20世纪以来散文起源的研究,在起源渊源上存在不同的说法,在起源时代上也得出一些共识。

关于起源渊源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散文起源于记事,这是目前最为人接受的说法;二是散文渊源于文字;三是散文起源于语言。姑且称为“记事说”、“文字说”、“语言说”。

关于起源时代取得的共识则主要是:以1949年为界,20世纪前期大多认为中国最早的散文产生于夏代,20世纪后期大多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散文的萌芽或中国最早的不成熟的散文,商代是中国最早产生散文的朝代。其中后者也是目前最广为人接受的说法。

散文起源记事说接触到了散文起源的内在核心。由于记事的需要,人们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产生了散文。自上个世纪至今,持这一看法的人明显占多。为后来人的继续探索指明了方向。缺点是其说还过于简单、笼统。

散文渊源文字说则于无意间绕开了散文起源的内在机理,将文字定为散文的源头。从写作使用的材料上看,这当然是正确的。显然学者间对于散文的“源”和“源头”的认识存在分歧。我们认为起源于文字和起源于文字的使用,是不一样的。对于材料来源的揭示,只解决了一部分起源的问题,这种思考方法存在逻辑缺陷。当然,许多持文字渊源说的学者,并没有明说散文起源于文字,从技术上回避了这个逻辑缺陷。

语言说则走得更远。语言说与口头演讲说还有所不同。不是所有的口语,都能成为散文。散文起源于语言,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界定,那么所有的口语都可以成为源头。而一次较有头绪的演讲,如果被用文字记录下来,不就很可能是一篇散文吗?——它具备成为散文的潜质,与一般的口语是显然不同的。

然而即使是演讲,在没有被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情况下,我们仍看不到这样的散文。例如我们可以问:这篇散文的第一、二句是什么?——就无从知晓了。所以这样的“散文”,只能认为是潜在的散文,它的确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创作,可是在它没有被记录以前,它不具备现实的生命。

散文的起源当然与人类语言的发展密不可分。口头创作可以是书面创作的准备或基础,但是也无法将它定义成散文的直接的来源。散文与口语的关系是一种更为间接的关系。如果将这种更为间接的关系当成是直接的来源,那凡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创作或写成的东西最终就都可以溯源至口语了。

无论如何,这些说法都部分地揭示了散文起源的渊源,其积极影响是不能简单否定的。

共识部分,则20世纪前期的散文起源夏代说,因为部分学者过于相信传说,如蒋鑑璋《中国文学史纲》:“陶唐氏兴,焕乎有文,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食不识之歌……(按,省略号为引者所加)他如《二典》《三谟》,虽为记言之篇,亦颇近于文学性质。《禹贡》一篇,虽《夏书》而实作于虞时。”[24](P11-12)所以总的来讲,这个时期的夏代说,说服力远远不够。

而20世纪后期论商代甲骨文为中国最早的散文的,现在看来似又过于谨慎。

其实论商代甲骨文为中国最早的散文,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前期。1932年郑振铎先生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先生将甲骨文和钟鼎铭文当作是最早可信的文书,他虽然没有直接说甲骨文中的长文是中国最早的散文,但是既然说是“文书”云云,当然就是指散文了。[25](P27-29)1939年,朱自清先生著《中国散文的发展》一篇长文,重申了“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无韵文(散文——按,括号中文字为原注),是商代的卜辞。”[26](P22-28)1963年姚孝遂先生著《论甲骨刻辞文学》一文,一方面重申少数甲骨刻辞为文学作品、为散文,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还有很多甲骨刻辞不能称作文学作品。[27](P21-27)其后加上各种文学史教材的推动,甲骨卜辞为中国散文的萌芽、商代为中国散文产生最早的时代的观点,自20世纪后期以来成为事实上的主流的观点。

然而反对的意见一直都有,例如30多年前杨公骥先生的《中国文学》。杨先生不仅认为甲骨卜辞不是文学,并认为殷商铜器铭文也不是文学散文。[28](P27-29)虽然杨先生的观点可能有些过激,但是显然他注意到很多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的非文学特征,这对于纠正一些不加分别地认为甲骨文、殷商青铜器铭文为散文的说法是大有帮助的。

有意思的是章培恒、骆玉明先生新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也否定了先前认为的甲骨卜辞是中国最早的雏形散文的说法:“上古时期,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只有《诗经》和《楚辞》两部,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学成分的作品,则有神话、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29-30]

推想将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散文这个说法产生的原因,当与自晚清至20世纪初兴起的疑古思潮有关。在疑古思潮兴起以前,疑古者虽大有人在,然影响不算广泛。故“夏书”、《尚书》等的真实性较少受到怀疑。因而夏代有散文的说法,在很多文人的心目中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而当整个夏代有无文献都成为怀疑的对象的时候,夏代散文当然也就难以站立脚跟了,而甲骨文作为出土文献,就无可怀疑了,所以成为最早的可信的文献,自然也就成为最早的散文了。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多批地下出土文献的发现,早期文献的真伪问题,又重新进入人们的思考视野。很有可能导致人们重新思考散文起源的时代。

事实上,在主流的商代散文最早说之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起源夏代说的确重现学界。

1994年,聂石樵先生的《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出版,聂先生将传说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时代的文学列为“传疑之文学”,而认定《尚书》中的《甘誓》为可信的夏代散文:“《甘誓》,据《书》序说:‘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是启伐有扈之作。《墨子》卷八《明鬼》著录此篇作《禹誓》,以之属禹,文字基本相同。且勿论属禹或属启,夏伐有扈氏则是实有的史事。又伪《大禹谟》亦载此篇,但与《禹誓》比较,可以看出它完全是模仿《禹誓》而作,因此我们推断此文应是可信的夏代散文。”[30](P19)

同年,由漆邦绪先生主编的《中国散文通史》出版,其中由牛洪恩先生编著的第一编“先秦散文”,也坚持了夏代有散文的观点。牛先生从典籍的有关记载推断“夏朝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进入奴隶制社会,并且积累了天文历法知识,应当是一个有文字的王朝”,并说“夏朝应该是产生了散文的”[31](P3-4)。

本世纪初,蒋瑞在其博士论文《铭刻书写与中国散文的产生》中,从夏代以前铭刻书写条件的具备和先秦文献中有关夏代散文的记载出发,前后夹击,也提出了中国最早的散文应该产生于夏代的观点[32]。

而最近,由赵逵夫先生主编的《先秦文学编年史》出版。该书虽然没有号称是研究先秦文学起源的,然而事实上若干的内容都涉及中国文学的起源。看得出来,逵夫先生带领的团队是有意带有研究中国文学起源的任务的。其涉及中国散文起源的部分,认定夏代是有散文的。涉及篇目有《禹誓》、《禹刑》、《禹禁》、《禹之总德》、《甘誓》,每说均附有简短的考证。[33](P22-29)同时该书还列举了许多甲骨文及金文散文的例子。

总的来看,对于散文起源具体过程的描述,尤其是起源机理的揭示,目前仍很缺乏。概论和推断较多。20世纪前期,信古者多,所以其散文起源夏代说,缺乏说服力;20世纪后期,疑古者多,所以其散文起源商代说,似可进一步加以研究检视。进入21世纪以后,新的散文起源夏代说则正在兴起中。

[1]马茂军.中国古代“散文”概念发生研究[J].文学评论,2007(3).

[2]刘师培.文章原始[C]//彭黎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散文赋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林传甲.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书局,1914.

[4]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30.

[5]曾毅.中国文学史(上册)[M].上海:泰东图书局,1932.

[6]陈广宏.曾毅《中国文学史》与儿岛献吉郎《支那文学史纲》之比较研究[EB/OL].http://www.gdwx.fuda n.edu.cn/s/73/t/198/4e/b3/info20147.htm.

[7]陈柱.中国散文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8]杨荫深.中国文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9]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全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11]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2]谭家健.中国散文史纲要[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13]刘衍.中国散文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14]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稿[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

[15]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8]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9]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第一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0][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金辉,译.刘乃元,校.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1]杨庆存.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7(1).

[22]刘砚中.散文起源语言说[J].长江大学学报,2006(3).

[23]程水金.早期史官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述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2).

[24]蒋鑑璋.中国文学史纲[M].上海:亚细亚书局,1933.

[25]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6]朱自清.中国散文的发展[C]//彭黎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散文赋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7]姚孝遂.论甲骨刻辞文学[J].吉林大学学报,1963(2).

[28]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29]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0]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1]漆邦绪,牛鸿恩.中国散文通史(上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32]蒋瑞.铭刻书写与中国散文的产生[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33]赵逵夫.先秦文学编年史(全三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猜你喜欢

记事文学史起源
《安徽记事》
记事中的“情节”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万物起源
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