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英语在CMC中的本土化现象分析

2013-04-13李垂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语码粤语本土化

李垂佳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广州510507)

一、引言

近年来,英语本土化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由于历史原因,在香港的教育、行政、法律、商业、金融和大众传媒等领域中,英语是主要的媒介语言和强势语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采用“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粤语和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上升,英汉语之间有了大量接触和交融的机会,基于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香港作为一个言语社区成为社会语言学界研究的对象。本文以从互联网上收集到的香港大学生在计算机中介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以下缩写为CMC)中撰写的博客个人日志、即时信息、电子邮件等英文电子文本为研究语料,试图以语言接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来描述和分析香港英语及其在CMC 中的本土化语言现象。

二、香港英语及其本土化特征

(一)香港英语

谈到英语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内圈英语[1]①,如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互联网的普遍使用,英语不再专属英国人,甚至不再专属西方人,英语已经成为一门世界语言。本土化的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和菲律宾英语等外圈英语的合法性已经被多数语言学界认可[2]6。然而在香港语境下,本土化的香港英语曾经被视为一个“低标准”变体,但随着香港逐渐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英语逐渐被香港人接受并且能够轻松识别。根据一项调查,67.2%的香港人认为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香港式英语存在[3]。近二十年来,一大批有关香港英语的研究文献不断问世,“香港英语”这一词汇在国际文献中早就得到承认。它有别于英美的标准英语,与同属外圈英语的印度英语和新加坡英语相比也有很大的区别。英语在香港的起源可回溯到17世纪早期第一批英国贸易船舶抵达澳门和广州之时,在经历了“破英语”、“广州混合语”、“中国皮钦英语”阶段之后,从19世纪后期起,从去皮钦形式到变为更加“标准”种类。

(二)英语地方变体的标准

巴特勒提出了界定世界英语变体的五种重要标准:具有独特的英语地方变体的口音、词汇、历史、文学创作和参考书籍[4]。香港英语作为一种新变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能满足巴特勒的标准。首先,就发音而言,香港英语有一种独特的地方口音存在;其次,有独特地反映当地生活和文化的地方词汇,而且这种词汇在词典学中也得到认可;第三,英语在香港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7世纪早期开始,香港就与英语进行语言接触;第四,香港本地作者用香港英语创作小说和诗歌,如许素细、梁秉钧等;第五,目前虽然香港英语地方变体的词典和香港英语风格指南等参考书籍不多,但此项标准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实现[2]275。下面从地方口音和词汇这两个层面侧重分析香港英语的本土化特征。

1.香港英语的本土化口音

研究香港英语口音的学者调查发现,香港英语变体中存在一个自成体系的音系学,其元音和辅音系统的音位比其他本土化的音位系统更简单[5]。虽然发音受到粤语发音的影响,但音位系统有别于粤语和英语。

首先,在元音系统方面与英国标准发音相比,香港英语具有以下特点:1)在[I]和[i]之间缺乏对比,且有一种用[i]替代以上两种音素的趋势;2)在[e]和[æ]之间没有比较,常用[ε]来表现这两种音素;3)在[]和[]之间经常没有对比,因此倾向于把port 和pot 读成[pt];4)把boot、food等词的[u]简化成香港英语的短元音[u];5)把[ə]发成圆唇中元音[];6)把双元音[əu]发成圆唇双元音[ou];7)把非重读音节的元音[ə]重读。

其次,在辅音系统方面,已经查明有“替代”、“非除阻”、“省略”和“辅音丛简化”等模式。典型的替代包括:1)用[f]替代英国标准发音的[],如把thinks 发成[fiks];2)用起始位置的[d]来代替[],如把they 发成[dei];3)用末位的[v]来代替[],如把with 发成[wiv];4)用[w]来代替[v],如把divide 发成[diwai];5)用[s]来代替[],如把English发成[iglis];6)用[r]来代替[l],如把collect发成[kre];7)用[n]代[l],反之亦然,如把neat 和long 分别发成[lit]和[n];8)把单词尾部模糊的[l]发出声来。非除阻和省略模式包括音尾[p]、[t]和[k]的非除阻,如把step 发成[ste]等;9)把音尾的[t]和[d]声门化;10)再有就是把最后的辅音省略不发,如把divide 发成[diwai],school发成[sku];11)辅音丛简化就是将辅音丛中的某个辅音不发音,如把[kts]简化成[ks],把[ft]简化成[f]等[2]259-260。

2.香港英语中的本土化词汇

本土化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离不开本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香港英语本土化词汇都限于在香港使用,表达当地生活和文化的典型特征,而在其他英语变体中的流通性却很有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可以被视为香港词汇条目。香港本土化英语词汇共分为五种基本类型[2]266。

(1)生造词

香港英语中的生造词包含类比造词、剪裁词、全翻新词、前缀复合词等。香港英语中的“floormate”,“groupmate”,“hallmate”三个词都是根据“classmate”一词类比而生成的,分别译作“同楼”、“同组”和“同堂”。“mini-hall”、“miniflat”两个词是根据“mini-bus”、“mini-hifi”等词汇类比而来的造词,可译为“微型公寓”和“微型厅堂”。

香港英语中的“aircon”、“autopay”、“O'camp”是由“airconditioner”、“automatic payment”和“orientation camp”裁剪而来。在香港英语中缩略词很常见,如“ABC”,“BBC”和“HKSAR”分别指“美国出生的华人”、“英国出生的华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全翻新词使用模拟和剪裁造词,新词富有创意和创新精神。如“ancestral home”(祖屋),“dough stick”(油条),“foodstall”(路边摊),“street hawkers”(无照经营的街头小贩)和“typhoon shelter”(避风塘)等本土化词汇都是有香港地域、文化特色的英语表达式。

前缀复合词类别中最多产的前缀就是“Chinese”、“China”和“dragon”。用这几个词可与其他词汇组合成大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语,如“Chinese banquet”(喜筵)、“Chinese broccoli”(芥蓝)、“Chinese chess”(象棋)、“China doll”(中国娃娃)、“China hand”(中国通)、“dragon boat”(龙舟)、“dragon throne”(龙座)。

(2)借词

香港英语中的第二大类本土化词语是来自中文和其他语言的借词和翻译借词。其中来自中文的借词有很多,如放在姓前用于称呼的“Ah”(阿),表示吃惊的“ai ya”(哎呀),跟食物有关的“baak choy”(白菜)、“cha siu”(叉烧)和“choi sum”(菜心)。来自其他语言的借词有“chit”(便条或账单等),“congee”(粥)。翻译借词的例子有:“astronaut”,指那些在东道国和香港之间飞来飞去的人;“banana”的词意生动形象,把西化了的中国人比喻成“香蕉人”;“black society”指香港的黑社会或“三合会”和“Buddha's delight”(罗汉斋)。

(3)从英国或美国英语词汇中改造过来的词

这类词的特点是改变内圈英语中原有的词义,使之具有香港本地特色的意义,如aunty、cheeky、chop、harsh、scold 和uncle。在成人的语境下,“cheeky”一词与其说是嬉笑无度、厚颜无耻,不如说是有意挑起暴力或造成暴力行为。当“harsh”一词用在人身上时,表示“要求高,提出很高的标准”,因此香港大学生常用该词来评价老师,说“他是个好老师,但是对人太harsh 了”。

(4)改造语法形式的词

由于英语和粤语的频繁接触,香港英语名词的数也受到粤语的影响,最常见的例子是把标准英国英语的不可数名词当作可数名词,如“aircrafts”、“equipments”、“furnitures”、“staffs”和“alphabets”。这种情况在大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还有一种情况是把动词转换成了动词短语结构,而这些用法在内圈英语中一般是见不到的。如“discuss about”、“list out”、“return back”和“stress on”。

(5)古风犹存用法的词

这种类别的词相对较少,值得关注的词有“conservancy”、“Madam”、“subvent”和“teddy boy”。“conservancy”被用作“conservation”的替代词。“Madam”用来指有权有势的女性,如“Madam Lee”,而且还以全称形式而不是用缩略的“ma'am”来称呼女警官。“subvent”常用来作及物动词和形容词,而不用“subsidise”(补助)和“subsidised”(已补助的)。“teddy boy”则指与“三合会”有关的街头匪徒成员。

三、在CMC 中香港英语的本土化

在香港,英语常用于华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交流,大部分操中英文双语的华人之间都不约而同地遵守一条不成文但却有约束力的规定,都不愿意用英文作为相互沟通的语言。但是随着英特网的普及,CMC 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轻松随意的交流氛围和平台,英语成为香港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主要语言。他们喜爱用英语在线聊天,撰写个人日志、即时信息和电子邮件。通过对香港20 多位大学生的博客英文个人日志的分析和研究,笔者发现香港英语的本土化特征主要表现在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由粤语逐字翻译而来的英文、主语缺省等方面。

(一)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

在社会语言学中,“中英夹杂”的现象又被进一步区分为“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前者指句际的转换,后者指句内转换,但界限并不分明,加上“语码混合”具有贬意,所以倾向于用“语码转换”来涵盖句际和句内的语码转换。此处的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主要指在英语句内插入罗马拼音化的粤语词语现象,这种现象大概跟香港华人之间交流时在语言选择上的取向,与他们无意识、无法控制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有关。这种现象在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中间尤为普遍[6]。香港大学生的博客个人日志中插入的香港粤语表达式有别于标准中文,具有香港地方特色,其使用范围局限于香港本地。请看下面例句:

(1)Afternoon,ate tsui wah together hohohohoho mei ~~~love the soup.

(2)The other day I heard some C LAI gossiping in the sauna room.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处于形象思维的最佳时期。微课把抽象的汉字变成故事性的动画帮助学生识记,久而久之,学生也具备了联想识字的能力。在“清、情、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青去找朋友,遇到了三点水,他俩拉拉手,就看到了清清的河水;他又看到了虫字旁,他俩拉拉手,河面上就飞来了一只红蜻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微课帮助学生识记了生字,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形成了联想识字的能力。

(3)went yam cha yesterday w/ my yesterday.

(4)I have got about $700‘lei si’there...

例(1)中的“ho mei”(好美)是香港粤语,香港人常用这个词来形容食物好吃、味美,不是标准中文中的“漂亮”的意思;再如例(2)中“C LAI”(师奶)在香港粤语中指教育程度不高,爱说人是非,专在家照看孩子的家庭主妇,标准中文中没有这一词语。例(3)中的“yam cha”(饮茶)指一边喝茶聊天一边吃点心;例(4)中“lei si”(利是)在粤语中指春节时收到的红包。

通过对语料检索发现,在香港大学生的个人日志中还出现一种特殊的语码转换现象。他们把粤语中常用的语气词创造性地通过拼音转换插入英语句内或者句尾,表达说话人的语气、语调、情感和态度等。例如:

(5)Went to Macau again...lost money ah this time.

(6)Reli wanted to cry,I felted very very tired ar...give me a break.

(7)Well I use the rainbow lucky draw in other classes as well ga!Not especially for 4D ga!

例(5)中的“ah”是粤语“呀”的拼音,表示不赞同或吃惊的语气;例(6)中的“ar”是粤语的“啊”的拼音,用以表示肯定或感叹语气;例(7)中“ga”(架)表示肯定语气。

在博客日志中,香港粤语词语之所以被转换成罗马拼音是因为作者输入的文本是纯英文,为了省力的缘故而将其改为拼音。分析发现年龄较大的人往往会规避使用这种语言迁移现象,他们把这种语言迁移视为“Chinglish”(中式英语)或者“Hong Kong English”(港式英语),认为这种语言形式偏离了标准英语,是不规范的,因而对这种英语本土化变体持消极态度并加以排斥。

(二)粤语逐字翻译成英语

在CMC 语境下,把粤语表达式逐字翻译成英语是英语香港本土化的另一个特征。在博客中这种直译虽不普遍,但有趣的是博客主人常常给这些直译过来的英语表达式添加上引号,可见博客主人显然知道香港英语和内圈英语的区别。这些直译过来的表达式是典型的香港词汇,需要那些具有香港社会背景知识的人才能理解。例如:

(8)I went to TST yesterday full of rude‘free travelers’.

(9)Tried the‘jump building machine’the whole process was so fast.

(10)Drove quite well today,at least not even any‘die fire’.

例(8)中的“free travelers”是粤语“自由行”的直译,指来自大陆的居民被允许赴港旅游,可以自由安排行程,不用跟随旅行团出入香港;例(9)中的“jump building machine”是粤语“跳楼机”的字面意义的直译,指一种让游客体验高度极限的速降游乐设施。例(10)中的“die fire”是汉语“死火”的字面意义的英语直译,意思是汽车引擎死火。

(三)主语缺省

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除祈使句外,要求每一个句子都要有主语,充当施事,引出句子的话题。在韩理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主语常常就是主位。相比之下,汉语是主题突出型语言,更喜欢无主句,往往隐含或者省略主语。英汉语这种语法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汉语民族推崇“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主客体统一的认识论在心理语言上的反映,就是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之中,故而遣词造句时,并不把主语看作必需的成分。与之相反,英语民族推崇“人为万物尺度”,强调主客体对立,物我分明,反映在句法结构上,就是所有的句子(祈使句除外)必须主谓两分。即使没有明显的施事,也要想方设法寻找一个虚拟的主语来顶替[7]。例如:

(11)It is raining all day.

(12)刮风了。

(13)是我没说清楚,不是你没听清楚。

香港大学生博客中的个人日志里的英语句子中常见一连串的以动词开头,省略主语的句子。这种现象除了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外,还因为在汉语中,当说话者在表达本人情感时,或者表达的内容话题明确,或者一连串的句子主题相同时,那么这些句子的主语常被省略。然而这种现象在标准英语中被视为不完整句或者病句。例如:

“Going to another cso interview next morning....feeling a bit lost as I only focus on sending out applications...so that I keep myself busy for doing sth.”

四、结语

香港英语在CMC 中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但是一个共同特征是这些用于网上交流的香港英语语言范式和语言表达式在“音响”、“词汇”、“说法”、“句子结构”等层面具有香港本土化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学证据,体现香港地域、文化特征,为标准英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正是这些丰富多彩、多姿多态的本土化表现形式使标准英语自身发展成为可能。在中国香港这一特殊语言社区中出现的本土化的英语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注释:

①源自于Kachru(1992)提出的三圈模式。

[1]Kachru,B.B.Teaching World Englishes[A].In B.B.Kachru(ed.).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s(2nded.)[C].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2:355-366.

[2]金斯利·博尔顿.中国式英语——一部社会语言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3]Bacon-Shone,John & Bolton,Kingsley.Charting multilingualism:Language censuses and language surveys in Hong Kong.In M.C.Pennington.Language in Hong Kong at Century's End[C].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43-90.

[4]Butler,Susan.Corpus of English in Southeast Asia:Implications for a regional dictionary[J].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1997,(12):63-76.

[5]Hung,Tony T.N.Towards a Phonology of Hong Kong English[J].World English,2000,(19):337-356.

[6]李楚成.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13-19.

[7]何南林.汉英语言思维模式对比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450-491.

猜你喜欢

语码粤语本土化
粤语学堂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