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童散文的童年情结
2013-04-13尤文星
尤文星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152061)
帕屈里克·怀特说:“童年毕竟是艺术创作者所能汲取的最纯洁的源泉。”苏童说过:“一个写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的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他童年的记忆。”[1]本文着重从苏童散文的童年情结出发,来研究苏童散文的价值。
一、孤独与忧郁
苏童在孤独中体味人生。苏童在随笔《过去随谈》中说:“我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事实上我的童年有点孤独,有点心事重重。”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苏童的童年是孤独的。的确,从他的散文《九岁的病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苏童九岁那年得了一场很严重的病,他不能吃带盐的食物,不能出去玩乐,而且每天都要喝极苦的汤药,他嫉妒那些活蹦乱跳的健康的同学,但他说:“我不是想哭,而是想把自己从自卑自怜的处境中解救出来。”看来苏童是坚强的,懂事的,他并不惧怕孤独,怕的只是在孤独中沉沦下去。孤独的病榻促使他思考,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半年后,苏童痊愈了,他离开了病榻,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健康,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热情。
在忧郁中体味生死。孤独乏味的童年经历并没有让苏童消沉低落下去,相反,正是因为远离喧嚣的孤独生活纯化了他的心境,培养了他忧郁的气质。在《九岁的病榻》中他说道:“一个九岁的孩子同样地恐惧死亡,现在想来让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开始怕死,命运之神似乎残酷了一点,是对我的调侃还是救赎?我至今没有悟透。”儿时的苏童在面对病痛时悟到了生存的空虚,悟到了死亡的可怕,这使他更加珍视生命,就像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的:“恐惧死亡,那是因为爱惜生存的缘故。”
二、热爱与检点
苏童在他的散文中表达他对老师的热爱。在苏童的童年记忆中,老师对他人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苏童的散文如《过去随谈》、《初入学堂》中都可以看到作者反复写的一个人物——启蒙老师陈老师。他在《过去随谈》中这样写道:“最崇敬的仍然是这位姓陈的女老师,或许因为启蒙对于孩子弥足珍贵,或许只因为她有那个混乱年代罕见的温和善良的微笑。”在《初入学堂》中这样写道:“陈老师已经成为混乱年代里一盏美好的路灯……而我的耳边依稀想起二十多年前陈老师的声音: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可见,苏童对陈老师是怀着无比崇敬与热爱之情的,陈老师是苏童永恒的记忆,老师对苏童精神上与心灵上的影响可以说影响了苏童的创作与人生。
苏童还在他的散文中表达了对自身的检点。作者的童年正是“文革”时期,在那个荒唐的时代,人们总是把对的说成是离经叛道的,也总是无知地批判“师道尊严”。在《初入学堂》中作者写到上小学时他和另外一个同学给陈老师写了一份小字报,指责陈老师上课敲过桌子。但是陈老师一如既往地面带微笑,只是下课时轻轻抚摸了一下“我”的脑袋。就是这轻轻的抚摸让苏童意识到他做错了,他说:“事隔二十多年想起这件事仍然有一种心痛的感觉。”他对老师的无理却换来老师对他的关爱,这让他后悔当初的幼稚与无知,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检点与检讨,他能坦诚地反省自己的过错是难能可贵的。
三、好奇与相信
面对水缸的好奇。在苏童富有童趣的散文《水缸回忆》中,他提及在他小时候家里有一口笨重的大水缸,水缸里藏着一个属于儿童的内心秘密,这个秘密源于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的童话。童话说的是有一个贫穷善良的小伙子捡到了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并把它放在家里的水缸里,每天在小伙子外出劳作时,河蚌里都会跳出一位仙女,为小伙子做丰盛的饭菜,从此那位小伙子便莫名其妙地丰衣足食了。儿时的苏童对这个童话充满了好奇心,他也偷偷地在自家的水缸里尝试了一下,结果可想而知,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还被他的母亲说成是“聪明面孔笨肚肠”。但这并不能说成是笨,这只不过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儿童的好奇心罢了。儿时的苏童通过对水缸的好奇,激发了他心中对知识的渴求。苏童在《水缸回忆》中说:“我怀念那只水缸,其实是在怀念我的好奇心。……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面对生活的相信。在《水缸回忆》的尾声中写道:“我最后要感激水缸的是它庞大芜杂的象征意味,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一只巨大的水缸,这水缸里的水一日少于一日,一日浑于一日,但有了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存在,我们可以乐观,既然她会做饭,应该也会提供饮用水或者生活用水,因此我们必须相信水缸。相信水缸就是相信生活。”这里作者把水缸比作人生。在这里,作者表达了一种信念,那种积极向上的心境对我们也是一种感染,一种启迪。
四、眷恋与珍惜
苏童在眷恋中让童年生活再现。苏童对童年生活是眷恋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苏童童年生活的影子,是苏童对童年生活的再现。他的散文蕴含着亲情、友情、乡情、童真等等。他的《露天电影》、《过去随谈》、《初入学堂》、《童年的一些事》、《九岁的病榻》等散文,全是带着沧桑与沉静之感来回顾童年生活。他在《露天电影》中说:“直到现在我的记忆中还经常出现打谷场上的那块银幕。一块白色的四周镶着紫红色边的银幕,用两根竹竿草草地固定着,灯光已经提前打在上面,使乡村寂寞漆黑的夜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明亮欢快的窗口。”虽然露天电影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从苏童的文字中看到他和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电影的狂热之情,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无限眷顾。在《过去随谈》的开篇他讲道:“说到过去,回忆中首先浮现的还是苏州城北的那条百年老街。”可以说,苏童的一些童年生活就是围绕着这条百年老街展开的,在这条街上,有着苏童儿时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正是他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才让他的散文充盈着生活气息与故园情结。
苏童在珍惜中让童年生活延续。苏童在《童年生活的利用》中说:“童年生活其实一直在我们身上延续甚至成长。”这种延续是对童年记忆的延续,童年犹如一粒种子,在我们的记忆中渐渐生根发芽,它会植根于我们脑海中甚至心中,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成长。只要我们珍惜,童年记忆就不会泯灭,相反,它会更加刻苦铭心。苏童极好地利用了他弥足珍贵的童年记忆,重拾记忆的碎片,用他冷静的眼光与深沉的思考把童年生活还原于文字之中,通过质朴凝练,忧郁典雅的文字让他的童年生活得以很好地延续下去,让我们读者透过他的文字仿佛感受了他童年的生活,可以说,苏童把他自己的童年生活已延续到了读者的心中。
“对散文家来说,机会是他怀揣着一颗纯真的心灵,这也许是唯一的通行证。”[2]无论是孤独与忧郁,还是热爱与检点,无论是好奇与相信,还是眷恋与珍惜,都让我们看到了苏童散文富于质感的童年表达,看到了撞击我们心灵的浓浓深情。如果说对童年的关注是每位作家都必须做的,那么苏童因为做得好而引发我们对他散文的喜欢。有人说“苏童因为选择童年视角而释放出美丽而迷茫的光晕”,这是有道理的。当然苏童的童年视角不仅体现在散文上,也体现在他的小说中。总之,苏童以他的童年视角生动地展现了童年的记忆画面,加上他深沉的思索,这就使他的散文意味深长,感动人心,特别值得我们研究。
[1]苏童.河流的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41.
[2]鲍尔吉·原野.鲍尔吉·原野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