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化理论框架下的幼儿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2013-04-13栾宇菲韩雪梅
栾宇菲,韩雪梅
(哈尔滨剑桥学院,哈尔滨150069)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幼儿英语教育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提高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显然词汇教学是关键的环节。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 认为:“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1]词汇教学的意义在于它是幼儿成功使用英语交流的基础。因此,对于一个刚刚接触英语的幼儿来说,理解并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词汇便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原型范畴化理论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语言的内在联系,在其指导下的词汇教学可以提高幼儿记忆单词的效率,增加幼儿学习词汇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幼儿英语词汇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原型范畴化理论的基本概念
原型范畴化理论是Eleanor Rosch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也被称为现代范畴化理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范畴指事物在个体认知中的归类,它是建立在纵横交错的相似性网络和属性的基础之上。范畴中的成员拥有不同的特征,各成员的特性、地位都不平等,其边界也是不明确的、模糊的,范畴成员之间呈现家族相似性。在同一个范畴中,一些成员比另一些成员更具有代表性更突出,被称为原型效应。原型就是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的、最佳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比如知更鸟与鸵鸟相比具有更多鸟类的共享属性,因此知更鸟在“鸟”的范畴中是典型的、中心的成员,而鸵鸟则是边缘成员[2]。
Rosch 在Roger Brown 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本范畴概念,认为基本范畴体现为范畴成员之间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是典型的原型范畴。人类大部分的思维活动都是在这个层次上进行的,知识也是主要在这个层次上组织起来的。如椅子的基本形状(有腿、坐面和椅背)以及“坐”的功能。所以,基本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最基本、最直接的层面,是人们对世界万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人类不是从各个组成部分来感知事物的,而是从整体对事物进行感知,即对基本范畴的认识是靠完形感知来实现的。完型感知由两个原则组成:第一,相似性原则,相似物体(形状、功能等方面)常被人类感知为同类物体,而基本范畴成员更容易感知为同一范畴,比如“床”比“家具”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属于基本范畴,更容易被完形感知;第二,连续原则,即连续不断的物体往往被感知成整体,整体比组成部分更容易被感知,比如人们是以“椅子”而不是“椅子腿”作为完形来感知,因此,“椅子”属于基本范畴。除了基本范畴外,范畴等级还可分出上位范畴以及下属范畴。上位范畴、下属范畴是依赖基本范畴而存在的,属于寄生范畴[3]64。前者缺乏单一的完形特性,是在基本范畴基础上的总结归纳,因此需要更抽象、更高的概括能力;后者是在基本范畴下进行更细致的区分,也需要更复杂、更高的认知能力。
二、基本范畴词汇的界定
在一定的语言、社会和文化中,由于人类具有同样的生理与心理功能,基本范畴和原型范畴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其思维中的范畴等级和原型是差别于成人的。因此,只有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对基本范畴词汇做准确的界定,才能使原型范畴化理论更好地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研究。
英语大约有100 多万个词汇,内申(Nation I.S.P.)经过多年研究,于1986年总结出3 000 个英语基本单词。他把它们叫作“三个1 000 词”(The first,second and third 1 000 word lists)。
第一个1 000 词又叫作儿童语言(little language),在选择第一个1 000 词的过程中,内申主要遵照以下原则,即语言需要原则;使用频率原则;范围原则;规律原则;教学需要原则等。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儿童从10 个月到5 岁一直使用这些儿童语言。儿童语言是儿童最早习得和使用的语言。它们既是表达性词汇(productive vocabulary),能满足学习者所有重要的表达需要;同时又是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可以用来阅读文章、完成练习等任务。它们覆盖了94%的口语。
第二个1 000 词经常出现在广播、电视、报纸、文化或职业杂志等媒体上,使用频率极高。这1 000 词不包括科技词汇和非常用词,也是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其中部分词作为高级英语词汇,应用于教学,在英语学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1 000 词中含有很多出现在专业及科技材料中的词条和部分比较难理解的专业术语,但没有超越一个精通英语的英国人所掌握的词汇量。这1 000 词也是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
综上所述,内申总结的儿童语言大多数是词性简单、构词能力强、容易习得的本族词语。我们可以利用原型范畴化理论中的基本范畴的概念,将内申总结的儿童语言界定为基本范畴词汇,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词汇的重要性表现如下:
1.基本范畴词汇是幼儿进行日常交际的基础。在日常交际中,基本范畴词汇使用频率最高,是幼儿口语交际的基础。如,在通常情况下,幼儿会将各种狗统称为“dog”,而不是苏格兰犬“scottish house”或犬科动物“canid”。
2.基本范畴词汇简单易记。基本范畴词汇多为音节较少、词形简单不可分析的本族词语,因而这些词汇最早、最容易被幼儿所习得。加之基本范畴词汇的使用频率高,因此有利于幼儿的记忆。如单词“car”词形简单,容易习得;而幼儿要想习得上位词“transportation”则需要更高、更复杂的综合能力和更长的时间。
3.基本范畴词汇具有最强的构词能力。基本范畴词汇生命力极强,有较大的任意性,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基本范畴词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在它们的基础上通过合成法和派生法组合而成的词汇不计其数,如mooncake,orange juice,pencilbox,motorcar 等。
4.基本范畴词汇具有发展更多的隐喻和转喻意义的能力。日常生活中,隐喻和转喻无处不在,基本范畴词汇却可以发展更多的隐喻和转喻意义。以动物为例,儿童语言“pig”,比其上位词“animal”具有更多的隐喻意义,“pig”可以指贪吃的人、肮脏的人或者难办的事情等。
三、原型范畴化理论对幼儿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利用基本范畴词汇的特点,扩大幼儿的词汇量
在词汇记忆这一认知过程中,一个新的知识输入可以与学习者大脑中已经储存的知识相结合,并且针对不同情况构成不同的原型及其范畴[4]。基本范畴词汇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基本范畴词的合成和派生,拓展幼儿的词汇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幼儿已掌握的基本范畴词,通过适当的讲解和提示,使幼儿能运用基本词与基本词之间的组合效果构词拆词,巧妙地记忆单词,从而帮助幼儿扩大词汇量。
很多下属词都是由基本范畴词构成的复合词。比如通过合成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单词:
black+board—blackboard
school+bag—schoolbag
moon+cake—mooncake
class+room—classroom
police+man—policeman
ice+cream—icecream
post+man—postman
water+melon—watermelon
pencil+box—pencilbox
rain+coat—raincoat
同样,可以把一些较长的合成词分解成两个或几个基本范畴词,比如将手帕“handkerchief”分解成为“hand + ker +chief”,使得一个看似复杂的名词变得简单易学。
(二)对基本范畴词汇进行归类教学
事物处于不同的范畴之中,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学习者在接触到任何一个词时都可以根据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即家族相似性,通过各种方式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纳入同一个范畴[5]。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基本范畴词汇进行归类教学,形成“语意链条”,帮助幼儿学习、记忆。比如,可以把基本范畴词汇归纳为各种类别:文具、身体部位、颜色、食品、家庭、交通工具、动物、水果、蔬菜、自然现象、职业等。每一个基本范畴下可以容纳较多的相关词汇。例如:
Stationeries:pencil box,pen,ink,pencil,eraser,sharpener
Body:head,neck,shoulders,chest,tummy,hip,waist,back
Colors:red,blue,yellow,green,white,black,pink,purple
Food :rice,bread,bun,doughnut,pie,pancake,egg,cake
Family:grandmother,grandfather,mother,father,sister
教师也可以将具有相反意义的反义词进行归纳总结,如:big—small,long—short,right—left 等等。随着词汇量的逐步增加,在幼儿脑中会逐渐形成一个以这些基本词汇为核心的呈发散状的网络。幼儿一旦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碰到新单词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归类整理,融会贯通,记忆同范畴内的其他相关词汇。
(三)以基本范畴词汇为基础,重视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3]102。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创造出直观形象的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幼儿天生具有隐喻性思维,理解英语词汇中的隐喻是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的。虽然幼儿时期,隐喻概念系统尚未完全形成,但此时的系统极具创造性,更加生动直观[6]。因此,根据幼儿隐喻性思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词汇隐喻意义的介绍,引导幼儿注意单词的隐喻意义。如,身体部位的词常被用来喻指其他意义:
face—face of a clock
neck—neck of a shirt
shoulder—shoulder of a bottle
arm—arm of a chair
hand—hands of a watch
nose—nose of a gun
eye—eye of a potato
mouth—mouth of a river
lip—lips of a jug
head—head of school
隐喻使得一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单词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fox”由“狐狸”的本义转换为“耍狡猾手段”。隐喻具有易理解、易记忆、化难为易、生动有趣、具体形象的特点,从而简化了认知过程。
由于幼儿的认知特点,词汇教学在幼儿阶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原型范畴化理论,起源于心理学,目前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基石,并且对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应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利用基本范畴词汇的特点,扩大幼儿的词汇量,满足幼儿日常交流的需要。同时,要善于对基本范畴词汇进行归类教学,重视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
[1]Wilkins 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2.
[2]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5]白丽芳.儿童隐喻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6]陈桦,张益芳.中国儿童英语词汇记忆策略探究[J].外语学刊,200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