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2013-04-13李文涛鞠永干
李文涛,鞠永干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南京211816)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在校工科学生数量突破700 万,位居世界第一。作为高等工程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教学和实际训练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部分地方工科院校由于组建时间短、师资力量不足、办学经验欠缺等原因导致专业规划、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与一线操作相背离。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和施展,应届工科毕业生往往最缺乏的便是实践经验。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面向生产操作一线的工科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任。因而实践课程教师应当具备较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较高的技术运用水平,但是我国地方工科院校的专职教师大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直接进校从教,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并不一定具备一线操作技能。
二、地方工科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师资队伍建设与现实脱节
工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受制于经费因素,另一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高等工程教育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仅靠专职教师无法适应和满足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的专职教师难以及时地把研发、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最新进展和要求反映到课程中来。而具有“双师”资质的教师能够起到联系课堂和实践的桥梁作用。所以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时,不但要考虑更多地聘请生产经营领域内有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水平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作兼职教师,更应当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让他们主动将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的一线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2.“双师型”人才培养投入力度还不够
从各国或地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要求来看,尽管多数没有明文规定工科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人才才能上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在考虑新教师聘用时,正日益强调其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我国各工科院校在职前的师资培训方面还比较欠缺,多数新入校的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任教,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工程实践教育理论学习和应用的培训,在职期间的相关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了专门的经费和基金,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培训。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接收和帮助高校教师进修以提高教学能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底子薄,未充分认识到专业教师的在职培养和专业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措施,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比较有限[1]。
三、南京工业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1.卓越计划筑平台,校企合作共育人
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的南工大,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社会人才所需,积极寻找相关学科领域的优质合作企业,共同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师资、教学场地和设备,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承担学校专业教学中某个模块的培训。学校教授基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培训涉及到生产技术和现场操作的去企业进行培训。这样既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破解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难题,也开辟了人才培养新的途径。
学校在专业课教师中,聘请合作企业中来自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线的专家,直接参与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作编写教材。学校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推行专业双导师模式。每个专业都聘请了一批来自企业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通过参与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指导实验室建设和评估以改进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工作,提高了相关课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促进了专业教师成长,有力推动了高水平专业的建设。
专职服务于企业的行业专家,对专业技能有一线的操作,对工程知识有日常的运用,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他们可以运用生产中的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兼职教师通过和学校协调学生实训指导等事宜,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学校中的优秀学生为己所用。同时发现现有培养水平与行业需求的差距,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2]。
南工大坚持选择行业内信誉好、品牌佳、技术优、实力强的单位合作,设立学生的实习基地并选聘兼职教师。为加强校企合作,充分释放南京工业大学现有的科技人才资源,学校让教师带着科研成果到合作企业,在政府的政策、服务、金融的合力支持下,加快政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大学的人才与科技资源。
从熟悉产品研发、原料采购,到商务谈判再到合同履行,学生有机会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以企业成员的身份亲自完成,做到了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成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2.校企资源共享,双方人才兼职
地方工科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只有专兼职教师队伍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才能切实提升教书育人水平,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南工大出台了一系列校企人力资源交流互动的文件,遵循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与合作企业开展校企人才资源互信、互培、互用的合作,推进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双方互派本单位人员到对方兼职,“生产向前延伸”,“学研向后发展”,让企业参与到科研之中,让教师走进企业,既赋予兼职教师明确的工作权限和职责,又对进入企业的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学校依托校企合作,通过在媒体投放兼职教师招聘广告、行业协会推荐、人力资源负责人座谈会等途径,收集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的信息,梳理有用信息,选拔合适人选。2010年至今,已有50 余位企业技术人员到南工大担任兼职教师。得力的措施、丰厚的奖励营造了稳定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授业氛围,保证了兼职教师梯队的质量,有效提高了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南工大主动承担企业培训任务,科学利用自身师资优势,主动将自己打造成为企业知识技术培训中心,定期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南工大遴选校内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具有较强企业服务能力的高职称人员,组成社会服务专家组,帮助合作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本着“立足南京、辐射江苏、走向全国”的原则,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走出象牙塔,将自己的专业优势与企业急需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巩固了校企友谊。
南工大还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配备了校内联系人,邀请兼职教师参加校内教研活动,选派教学名师为兼职教师讲授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培养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学校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担任年轻教师的导师。企业专家定期来学校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共同指导教师,使合作企业成为培养骨干教师的主要场所。专兼职教师互相学习,相互借鉴,打造校企人才互培高地,切实提高了兼职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合作创新人才考评机制,共促兼职人员工作绩效
校企互相委托对兼职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管理,结合双方的考核意见作为兼职人员年度考核和嘉奖的主要依据。同时,双方按合作协议对兼职人员发放兼职津贴,对成绩突出者给予绩效奖励。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或在企业开展项目研究期间,南工大委托企业按其管理制度对教师进行管理和考核,学校将部分实践教师的工资划到企业,由企业根据其出勤和工作绩效情况发放。与此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者的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意见反馈给企业。校企双方根据考核情况协商决定兼职人员的续聘和解聘等事宜。在此机制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不再简单地视担任高校教学或实践指导等工作为累赘般的兼职,而是视其为本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促进了他们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担当。
南工大结合多年校企合作经验,进一步细化了相关激励制度:一是将参与企业实践与项目合作作为专业教师申报职称和进行“双师”素质认定的重要条件,同时在规定年限内不重复安排同一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避免过多干扰到教师在科研领域的投入;二是在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期间享受学校给予的实践津贴,全体教师按统一标准享受交通补贴、伙食补贴等,该系列补贴不影响专业教师的一切正常福利;三是赋予相关院系一定的管理责任,组织教学督导专员对专业教师定期进行现场实践检查与考核,并把考核成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
[1]虞静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J].江苏教育,2010,(4).
[2]朱方来.实施“一专多能”工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3]姜振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