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师生观及其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启示

2013-04-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弟子师生关系孔子

伍 凤

(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542800)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麦克·哈特(Micheal H.Hart)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 名人排行榜》中把孔子排在第五位,仅次于穆罕默德、牛顿、耶稣和释迦牟尼。在中国孔子的影响力远甚于前四位。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典范。孔子把一生中大部分精力投入在教育事业上,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些教育理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事业的资源汲取之地。千百年来,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汗牛充栋。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师生关系占有特殊位置。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师观、学生观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他身体力行所体现的教育观念,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仍有多方面的启示。

二、孔子的师生观

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正如赞可夫所说:“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1]孔子在他的教育活动中一直重视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弟子们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相传孔子弟子多达三千,其中著名的贤者有七十二人。孔子之所以能培养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主要归结于他与弟子之间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孔子独特的个人魅力——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其1984年写的《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文中指出,教育工作者应该“言教”和“身教”相统一,教师要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影响学生并做出榜样来。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教师要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在学生心目当中树立崇高的形象,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这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1.高尚的道德品格

孔子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以自己的言行从德、智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孔子以自己的道德品质向弟子诠释着怎样修身和治学。道德上,孔子尊敬老人,“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他深切地尊重和帮助弱者,“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乡党》)孔子尊师重道,一次盲人乐师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前,孔子说“这儿是坐席。”并且向乐师介绍在场的人,弟子子张问道这样不太琐碎吗?孔子说,接待乐师应该这样(《卫灵公》)。

孔子还具有好学上进、诲人不倦等良好品格。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知者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孔子把一生视作不断追求的过程,积极进取。这些都在他弟子当中起着表率作用。他教导弟子时耐心、孜孜不倦的高尚师德让弟子为之动容。

2.渊博的知识才能

韩愈的《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如果教师没有才学,学生不能达到学有所成目的必然会对教师感到失望,那么师生关系就无从和谐。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逐渐成了博学多能之人。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罕》)可见孔子在当时已是人们公认的渊博学者,不仅如此,孔子还“游于艺”,即对六艺不仅精通,而且游刃有余。他的学问让弟子很是敬佩,他的得意门生颜回道出了大家对他的景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正所谓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孔子具备了足够渊博的知识才能吸引四面八方的学生前来拜师。

孔子的知识面很广。他喜欢读诗,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对诗的评论很精辟。对《诗经》的评论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对《关雎》的评论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他还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着很高的造诣和水平。他对音乐的痴迷程度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孔子广博的知识决定了弟子可以从他那儿学习到的东西很多,私底下与他有共同的爱好而增加了交流渠道。孔子的多才除了保证教学成功进行外也让弟子更钦佩于他,学习自然也更有劲头。

(二)孔子对弟子的了解和关心——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和认同是进一步交往和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学生才能放弃顾虑和戒备与教师交心[2]。

1.善于了解学生

孔子对弟子的思想特点、智力发展和能力可谓了如指掌,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也就是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孔子的解释:“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因为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尽管孔门弟子众多,但孔子对大部分弟子的了解都很透彻,他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便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孔子对学生的才能也很清楚。孟武伯问孔子仲由、冉求、公西赤是不是道德高尚的仁人,孔子不对他们仁否下结论,但是评价这三个人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公冶长》)对学生的了解是教师采取教育方法和态度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

2.关心爱护学生

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反馈过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师只有关心爱护学生,才能取信于学生,反过来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进而双方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孔子和对学生的关爱是细致入微的。伯牛患了不治之症,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痛惜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庸也》)孔子在与弟子的交往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深切的感情,在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死后,孔子表达了自己最沉痛的哀思,哭得非常伤心。“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孔子对学生的热爱,也赢得了学生们由衷的爱。颜渊把他当父亲一样看待“回也视予犹父也。”(《先进》)子贡对孔子无限崇仰,当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挺身为老师辩护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子贡认为孔子的思想如日月般光辉,无法超越,不自量力的人诋毁孔子也无损于他的伟大。

(三)孔子与弟子间亦师亦友地相处——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升华

孔子作为教师的成功之道,不在于他刻意地去做什么,或是强行去要求什么。他从不给弟子摆出盛气凌人的威严架势,而是给学生宽松自由的环境,与弟子的关系亦师亦友。这样学生就不会对他有任何隔膜、胆怯和畏惧,敢于和他真诚交心,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出来了。

1.民主平等做老师

一个真正把爱倾注在教育事业上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老师,不仅要热爱和尊重学生,而且要把自己和学生看成人格平等的人。如果老师以权威和领导者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学生就缺少发表自己意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不会理想。

尽管孔子是位博学多才的教师,但他并没把自身地位神圣化。他认为人各有长短,学生有些优点是教师所不及的。子夏问孔子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他们的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回之仁贤于丘也。”“赐之辨贤于丘也。”“由之勇贤于丘也。”“师之庄贤于丘也。”(《孔子家语》)学生有自己的成长背景和独自的思维方式,学生会观察思考,判断分析,有时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因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他也没有把老师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是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面对仁义、追求真理,学生就应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即便是自己的老师,也不必辞让。他没把自己当作绝对的权威,而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于自己的意见。

2.敞开心扉做朋友

教师不仅在学习上应给学生以指导,在生活中也给他们以指引,这就是所谓的“良师益友”。孔子在教授知识时有威信使学生信服,和弟子私下交流时却能敞开心扉像朋友一样交心。

孔子很受学生的尊敬,但他并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孔子师徒间的交流就像好朋友一样,非常坦诚。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讲:“二三子以为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孔子生平重大行事均有学生参与,他对待弟子是十分真诚的,没有也不可能对他们隐藏什么。孔子和弟子的谈话氛围也很轻松和谐,有一次,他要侍立在身边的颜渊、季路两人谈谈各自的志向,两人说了各自的志向后也想听听孔子的志向,孔子很爽快地和弟子分享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雍也》)弟子对孔子有什么不满和看法也可以直接向他表达。有一次,孔子会见一位性情淫荡、名声不好的卫国夫人南子,子路表示不高兴,孔子放下老师的架子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平等只是一种人格上的平等,而不是和学生间的完全对等。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指引者、学业的辅导者,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客观的距离。孔子以博学的个人魅力、无微不至的爱征服弟子,使弟子对他产生敬畏之意、尊敬之情。

三、孔子师生观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启示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和影响,但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指导作用,是师生关系矛盾中的主要方面。积极借鉴孔子的师生关系,从他与弟子和谐相处中可以获取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启示。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乌申斯基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在努力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老师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意义重大。教师要以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弘扬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知识文化和教学的水平,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就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自然和学生就相处融洽了。

首先,教师应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且懂得交叉学科知识,有广阔的知识面。由于各门学科知识不是孤立的,各学科间联系日趋密切,教师知识面不能局限于自己所教科目,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灵活教授给学生书本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答对如流,学生自然心服口服。教师还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以适合教学需要。教师的好学上进也可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深入钻研问题。

其次,教师还应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并不是要求教师精通或专长于文艺艺术,而是形成自己业余的爱好和学生在兴趣中有所交流。事实上,有才艺爱好的教师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往往喜欢与这样的教师为友,甚至把他们作为偶像,产生敬佩感。得到学生的拥护,教师所开展的各方面工作也就会很顺利。

(二)加强师生沟通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沟通和交流中形成的,不经常和学生沟通和交流就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那么关心和爱护学生也就无从入手了。孔子对弟子充分了解后方能对之因材施教,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他对弟子的关心和真情也很让弟子感动,反过来更配合他的教育工作。

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正式交往。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比较突出,学生受纪律的约束比较拘谨不能全面展现自我,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只要教师用心观察和体会,也能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把他们的个性能力等了解个大概。有的学生上课活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比较沉闷,非到老师点他名字才回答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那些较内向的学生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可大体根据学生能力,提出适当难度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回答得上来,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另外,教师应多和学生进行课外交往,作为对课堂交往的补充。教师可每周抽部分时间和不同学生谈话,询问他们学习近况。这种交往比较容易流露思想,便于师生谈心和情感交流。教师可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动态、知识结构等情况,以便给学生一些建议和帮助,同时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民主平等是重要的人道原则,是当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也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首先,学业上,师生应平等对话,而不是教师依据自己权威的“满堂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4]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活动,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发挥自己的天资聪慧。

再者,人格上,师生应民主平等。有些老师以为和学生平等了就降低了自身威信,孔子博学多才尚且不摆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和学生打成一片。老师的威信不是靠威严堆起来的,而是以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能力和良好的修养去征服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老师不能让学生怕,应该让学生敬和爱。教师应以民主的态度,对于班上重大事情的决策尽量让同学参与进来,尊重他们的意见。教师平时也应发扬平易近人的作风,以和蔼可亲的姿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心态平和,觉得老师可亲可敬,有话敢于表达也更愿意和老师沟通,进一步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特别是其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他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5]。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闪着耀眼的光芒,他的为师之道对于我们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新型竞争人才的根源,它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1]赞可夫.和教师谈话[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32.

[2]周晓红.教师学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3]孙刚成,乔刚.孔子的教育实践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借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8-111.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841.

[5]贺新宇.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西昌学院学报,2006,(3):54-59.

猜你喜欢

弟子师生关系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