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2013-04-13吴庆国
吴庆国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吴庆国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新课程的实施给基础教育带来诸多问题,教研工作面临极大挑战。在教研的职能和特点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重新审视教研工作的职能和特征,从教研工作机制、教研工作重心和教研活动方式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研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研机制;教研重心;教研方式
随着深入实施新课程,基础教育的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由此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面临严峻的挑战。教研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中国特色,教研工作的作用和职能有了很大转变,教研工作特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开展教研工作,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俨然是我们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目标。
一、教研工作的特征
(一)层次性
教研组织机构一般由省、市地、县(区)三级教研机构组成。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必须要逐级执行才能得以贯彻落实,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和理论成果,往往要通过各级教研活动才能得以传递领会。组织教研活动的往往是省、市地、县(区)不同层级的教研员,参加教研活动的是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教研内容既可以是对某些共性问题的宏观研究,也可以是对某些个性问题的微观研讨。各级教研机构各自有着不尽相同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要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体现了教研工作的层次性。
(二)多元性
教研的对象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教师、校长,也可以是学生,而教研对象的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教研的内容是多元的,既可以是课程、教材,也可以是教学、教法,而教研内容又是丰富多彩的[1]。教研的形式可以是观课议课、经验交流,也可以是专题讲座、课例研讨,不同的教研内容适合不同的教研形式,而且教研形式又是不拘一格的。教研的实现途径可以是现场研究,也可以是网络研讨,采用何种途径要受到当地各种条件的制约。可见,教研对象、教研内容、教研形式和教研实现途径的这种灵活多变决定了教研工作的多元性。
(三)中介性
教研工作的内涵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研究活动,它履行着解读教育理论、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服务学校工作和教师成长的职能。教研内容的性质很特殊,说它是理论研究,但又不那么深入;说它是实践验证,但又不亲身体验。它是既带有浓浓的理论研究意味,又带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色彩,介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操作之间的一种中介状态。它联结着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往复循环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二、教研工作的职能定位
(一)研究的职能
研究是教研工作的根本职能。教研部门要摆脱教育理论缺失、研究职能不明确、经常忙于日常事务工作的现状,扎实履行研究的职能。首先,要研究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明确研究工作的方向。第二,要研究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材教法、教学模式等,完成教育理论与教育法规的良好对接[2]。第三,要从研究教学升华为研究教育,也就是研究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意识。
(二)指导的职能
指导是教研工作的主要职能。教研部门要摆脱教研内容贫乏、教研形式单调、简单重复教研活动的现状,认真履行指导的职能。首先,要进行理论指导,为基层教师贯彻宏观政策精神和渗透先进教育理念。第二,要进行实践点拨,使基层教师共享教学实践中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第三,要进行能力培养,注重基层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在教研工作中不断探索并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参与并指导学校的教研工作,促进学校教研水平的提高。
(三)服务的职能
服务是教研工作的重要职能。教研员要摆脱以“专家”、“权威”或“领导”的身份出现在基层教师面前的现状,竭力履行服务的职能。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为教师服务、为基层学校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第二,要注意服务态度,虚心向一线教师学习,不摆架子,不趾高气扬。第三,要改变服务方式,由以往的“指令性”部署工作转变为教研员与教师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向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层面提升。
三、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创新教研工作机制
1.合理运用上下联动机制
上下联动机制就是把自上而下的方式和自下而上的方式结合起来,两种方式并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是采取上级行政推动的策略,开展教研工作。当要解决某一特定区域内普遍性的教学问题,或者说“面”上的共性问题时,宜运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而自下而上的方式是采取基层学校创新的策略,开展教研工作。当要解决某个学校存在的具体的教学问题,或者说“点”上的个性问题时,宜运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例如,课程改革在初期启动铺开时,主要运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逐渐以自下而上方式为主。这样的双向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使基础教育的教研工作既能反映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能符合学校的具体实际,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2.积极鼓励自我更新机制
自我更新机制,就是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个人和机构个体根据具体教学条件,自觉探索教学改进的途径,来适应变化的教学情境,也可以称为自我更新方式。这种机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研究的问题很具体,是因时因地的研究,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另一个是它依靠研究者的自我觉醒,主动进行教学研究,这是研究的前提。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方式的教研机制,要有效地发挥作用,都必须以自我更新为基础。由此,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鼓励自我更新机制,将“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发挥教师个体和机构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为上下联动机制的运用提供有力保障。
(二)下移教研工作重心
1.大力实施“下位教研”
多年来,教研部门的教研工作是以城区为中心的“上位教研”,教研员高高在上,身不下沉,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教研新形势的需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教研的各项工作必须落实在基层的实践层面上,这就决定了教研工作重心的下移,实施以乡镇片区或学校为中心的“下位教研”。这种工作重心的下移既要持续下移,又要下沉到位,不仅下沉到乡镇、基层学校、教师和学生,而且要下沉到备课、课堂教学、反思等每个教学环节。尤其是下沉到乡镇农村小学,联合中心校组织教研活动,并辐射周边所有小学。由此,农村教师能够近距离参加教研活动,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研修,有利于基层具体教学问题的解决,使教研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2.注重联片教研和校本教研
当前实现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到位有两种有效途径:联片教研和校本教研。联片教研是以某一特定区域内校际合作、区域联动的组织形式,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内教学和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共性或较深层次问题。校本教研强调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方式来解决本校和个人教学实际问题。联片教研可以解决学校教研力量不足的问题,实现城乡结合、以强扶弱、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而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则更具体,更贴近本校教学实际情况,有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片区层面加强主题式联片教研,以片区内强势学校或学科为龙头,带动弱校或弱科奋力前行;学校层面加强点面式联动,接受片区指导,实现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教师进修的有机结合。
(三)改进教研活动方式
1.教研与培训相结合
正在实施的国家新课程方案明确要求,今后教研和培训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和培训制度,这也意味着教研和培训两者要谋求契合点,实现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教研部门开展教研活动可以和培训部门结成伙伴关系,针对某个时期特定区域内教育教学或者培训的突出问题,开展深入研讨、交流和实验,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培训内容。由于研培结合拥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针对性强和实效性强等优点,将双方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发挥1+1>2的功效,达到“以研优培,以培兴研”的效果,实现教研与培训的良性互动发展。所以,教研活动要以培训需求为载体,及时发现教研问题;以培训过程为载体,进行充分研讨交流;以培训内容等为载体,拓展教研成果推广渠道。经过整合研培各种资源,教研活动效果会更好,教研工作会更有效。
2.现场与网络相结合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上教研活动逐渐兴起,冲击着传统的现场教研方式。虽然大家已经习惯现场教研方式,但网络教研以其突破时空限制、时效性强、交流充分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一些地区部分学科的主要教研方式。由于网络教研要受到网络硬件设备和人员操作能力等条件限制,在我国还不能普及这种方式,适宜采用现场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研活动。在条件允许的地区,除了必要的集中培训、会议活动、问题研讨等采用现场教研方式外,都可以组织网络教研活动。根据教研活动的性质、类型、特点和活动地区的现实条件选择最适合的网络互动软件工具,如MSN、QQ、新浪UC等,为教师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开展广泛、深入、充分的研究。实践证明,网络教研不但使教研活动更加高效,而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
[1]孙元清.论当今教研工作的特点和对策[EB/OL].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03-31.
[2]栗生亮.试论教研室的职能定位[J].教育研究,2010,(8):115-116.
G420
A
1001-7836(2013)01-0067-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1.024
2012-11-06
吴庆国(1973-),男,黑龙江五常人,助理研究员,从事教研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