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师院校活动课程研究中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
2013-04-13杨晓梅赵晓明
杨晓梅,赵晓明,田 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a.汉语系;b.政法系,甘肃 合作 747000)
民族高师院校活动课程研究中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
杨晓梅a,赵晓明b,田 进a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a.汉语系;b.政法系,甘肃 合作 747000)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对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已陆续开设了各类活动课程。民族高师院校的活动课程既具备一般高校活动课程的特征,又要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更要考虑民族院校独具的民族特色,它是以上特征互相融合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基于此,立足于民族教育的实际,对民族高师院校活动课程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即活动课程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
民族高师院校;活动课程;内涵;特征
一、引言
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与“学科”列为两类课程,1994年又将“活动”调整为“活动类课程”。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进一步强调:“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把活动课程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列入课表。为落实《纲要》精神,教育部又于2003年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涉及的八个学习领域中要求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l周的社会实践,高中三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等,这反映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至此,活动课程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并由此引发了活动课程研究的热潮,尤其是近几年来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使活动课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我国高校课程现代化进程中,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也是势在必行。依据国家教委师范司于1995年2月颁布的《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年制教学方案》和《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三年制教学方案》,高校课程被分为六大块,即:公共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活动课程。这意味着活动课程也被列为正式课程,成为普通高校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划时代的举措,标志着我国活动课程由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扩展。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了时间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入开展“三下乡”(文化、科技、卫生)和“四进社区”(科教、文体、法律、卫生)活动,大力加强活动课程的建设,并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对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已陆续开设了各类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对于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小学教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高师院校活动课程,特别是对民族高师院校的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讨论与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大学活动课程的质量,发挥它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特殊功能,以便更好地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借鉴和服务。笔者根据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结合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师资力量,对民族高师院校活动课程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即活动课程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探讨。
二、民族师范院校活动课程的内涵
提到“活动课程”这一术语,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杜威。其实,他并未直接将他的课程理论概括为“活动课程”,而是由其他人概括而成的。据目前的研究资料,“活动课程”的概括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的活动运动,卷入这场运动的学校被称为“活动学校”,这些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常常采用活动的方式,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将其概括为“活动课程”。显然,当时的活动课程泛指一切活动设计,而并非某一理论工作者的专用术语。到1933年,“活动课程”同“活动运动”、“活动方案”等术语成为教育理论界的基本概念,用于普教领域,是作为与学科课程相对的课程形态存在的,被定义为“依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的一种课程形式”。这是20世纪初新教育思想在课程方面的具体体现,其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和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来选择和组织课程,这在本质上打破了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使课程切入学生的生活。
我国学者基于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赋予活动课程更为丰富的理解。尽管学术界对活动课程的界定众说纷纭,但基本上可以归纳出如下共同要素:(1)活动主体——学生;(2)活动形式——体验学习;(3)活动内容——综合性;(4)活动目标——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而且,作为活动课程意义上的活动与一般的活动是有区别的:第一,它是一种学习活动。第二,它是以师生互动的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活动。第三,它是将学生置于主体立场由学生自主积极参与的活动。第四,它必须形成秩序,形成系统。通过综合比较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课外活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以往活动课程的定义进一步概括和提炼,吸取其合理内核,可以这样来界定活动课程:它是为指导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学生素质,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项目及方式。
相对于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师院校活动课程从目标确定和设置类型上来看,不外乎三类:第一类,是以培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为主要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类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等,这些课程基本上属于课程与教学论范畴;第二类,是以提高高等师范生综合素养为根本目的的实践类课程,如社团活动、社会调查、专题讨论、演讲辩论、劳动技能活动等;第三类,是介于这两类之间的教师职前教育活动课程,如教育理论研究课程、教师技能训练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这类活动课程是基于高校师范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服务基础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实践为基本形式,以基础教育研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为主要内容。
可见高师活动课程在内容上没有学科课程那样严格的逻辑体系,但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必须有一定的体系和内容范围,这样才能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高师活动课程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性学习;二是社会实践与教育体验;三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指导。前两个领域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高等师范生的基本素质,后一个领域则是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对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的需求。在具体开展活动时,应进行有机整合,最大程度地促进师范类专业的发展。
民族高师院校除了自觉实践高师活动课程的各项内容,提高高校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技能之外,还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资源,努力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及活动方式,如利用语言的优势开展“双语”实践活动。因此,民族高师院校活动课程的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它是为了培养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普教人才,以发展民族高校师范生的从教素质为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由特定的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课程形态。
三、民族高师院校活动课程的特征
高等师范院校活动课程是我国大学课程现代化的产物。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大学课程应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三部分组成。学科课程以传授各学科知识体系为主;活动课程以使学生获得教育教学行为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造性过程和方法等综合发展为主;隐性课程以发挥教育信息和教育品格的熏陶与渗透作用为主。三者相辅相成,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民族高师院校活动课程在普通高师院校活动课程研发的基础上,还体现了民族性教育的特点,从课程本质来说,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目标上突出师范性和民族性
民族高师院校是为培养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普教师资服务的,与此相对应,活动课程应以发展高师学生的从教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教育素养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民族高师院校活动课程要突出师范性和民族性。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工作性质是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学生是具有主体潜能的人,教师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教育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师范生毕业后能否很好地承担起这一神圣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等方面对师范生的影响。高师院校活动课程的开设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理解、消化和利用,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更重要的是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育观,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创造性地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因此,高师活动课程要突出师范性的特征,既让高校师范生学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指导要领,又让他们亲历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他们具备初步的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换而言之,通过活动课程的学习,高师学生能从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师职业道德等要求出发,遵循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热情,引导他们友好合作,对他们的学习活动能进行正确的指导、有效的组织及合理的评价,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示范者。
一个民族在历史形成的进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积淀,教育必须肩负起保存、传递和创新这种民族文化的使命。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说:“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又塑造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也塑造了不同的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的文化传统。”这说明,人不仅是一种文化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生成,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既受到所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又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传承、弘扬与创新,这也就决定了民族性教育的客观存在。作为民族高师院校,活动课程的设置理所当然应突出民族性。重视和研究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民族特征,可以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日趋纷繁复杂的教育改革中,民族高师院校的活动课程也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跟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形势。民族教育的核心是培育民族成员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这些人文学科为核心的优秀民族文化就成为民族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文化内化为人的心性结构的三阶段理论,民族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完成“文化通过教育内化为知识结构”和“知识结构内化为心理结构”,有利于促成学生形成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活动课程的设置也相应地要考虑开设民族性活动课程,增强一线教师的民族意识,提高其理解和内化民族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水平。民族高师院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各系的专业特色由少数民族教师集中开设一两门专门讲授民族性的选修课程,在活动课程中相应地增设民族性活动项目。使课程设置既符合民族教育方针,又体现民族地区发展水平。根据民族语言、文学、艺术、习俗、心理等特征来体现教育的民族性,从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需求出发,将民族科学与民间文化的内容整合,使民族性渗透到高师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两大领域,建构符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心理特征的教育、教学与课程体系。如根据所在院校的主体民族成立该民族文艺社团,开展相应的活动,对当地民歌、民俗、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民族节日等进行讨论、研究和展演,传承并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二)内容上强调理论性和综合性
大学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形态,高校师范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就是研究和实践。因此,高师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这也是其区别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具备理论性的活动课程,不仅能为高师学生将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基本的理论素养,也能提高他们应对问题的驾驭能力和操作才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高师的活动课程不仅关注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着眼于提高在校师范生的理论研究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是一致的。
活动课程的理论性是由它的体系性所决定的,不过它和学科课程不同的是,它强调的不是知识和逻辑的系统性,而是活动的系统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同一类型的活动,就表现在随年级水平的提高,活动内容及水平的逐步加深和提高;第二,同一年级的学生所选择的活动类型不同,这些活动也体现出系统性。只有注意到这两个方面的系统性,才能使零散的活动序列形成体系,也才能保证活动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课程意义上的活动也不同于一般活动,前者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而实现,即使是学生的个体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必须形成序列,形成系统。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如活动主题的选择、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方式、评价体系等,都需要理论的指导才能保证实施的正确性。
活动课程在内容上还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大学活动课程除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活动课程已形成四类:第一是社团类活动课程,目前发展成熟的学生社团有文学艺术、体育、知识学术和专业技能等。旨在通过社团类活动课程使民族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是社会实践类活动课程,分团队实践活动和个人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是科研类活动课程,分科学研究和学术报告两门课程。通过有组织的聆听学术报告、科研立项、课题研究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增强学生的科研参与意识。第四是劳动课程,通过参加学院内公益劳动,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和习惯。可以看出,高师活动课程的项目及其内容是很丰富的,其活动主题涉及的内涵体现了自然、社会、自我、文化的整合,有的活动内容跨越了好几个学科领域。二是教学方式的综合性。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实践学习和媒体学习等。在活动中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如一项专题讨论活动,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学习了解影像资料或文字、图片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或辩论,再通过调查研究或取样试验等实践方式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对于涉及多学科的活动课程,可以利用相关学科知识,通过自学、辅导、实践、研究而获取新知识。活动课程最大的作用就是学生在主题探究过程中,通过对已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产生对新知识探究的欲望,同时又诞生新的主题。正是通过综合性的活动方式,使大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并具有能正确处理各类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和经验。
(三)方式上注重自主性和实践性
相对学科课程而言,大学活动课程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由于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过程、方式及评价等在课程计划或教学大纲中没有具体而详细的规定,这就要求在活动项目运行的全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建构,在活动中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自主性是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学科课程受到知识容量和课时数的限制,通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主角”,学生为“配角”。而在活动课程中,教师只是充当“教练”、“导演”或顾问的角色,学生成了“主角”,每次活动课都是在规定的课时内,主要由学生来完成活动内容。这样,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表演”,教师在活动中只占用较少的时间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有些活动项目教师只需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指导就行了,课上的活动自始至终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则充当幕后的指挥者,活动的引导、监控、协调者,适时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每次活动开始或结束时的开场讲话或总结发言等,对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起到引导和保证的作用。可见,在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学生具有独立的教育主体意识,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自觉的活动态度,并主动把自己视为教育对象。通过教师有计划的宏观调控和必要的辅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发展和完善自身。
与自主性相对应,活动课程在活动方式上还要突出实践性。高师活动课程强调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亲历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调查、实验、探究、制作、创作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积累学习经验,加深对活动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并提高实践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是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也是高校师范生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必备要求。这里所说的实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高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如为了培养高校师范生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让他们在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访谈、调查、文献检索、合作研讨等实践活动方式进行科研立项、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工作等。再如为了提高高校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而进行的校内试讲和教育实习活动,都需要学生进行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等常规教学环节的实践,这样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或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师范生在活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尝试进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和活动指导等。如为训练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设计、组织并亲自参与的辩论、讨论、诗文朗诵、文艺汇演或体育比赛等活动。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新的学科知识,不断内化学生的学科知识,推动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建立了“藏药材引种驯化基地”,根据甘南的气候特点和土质特点,组织学生专门种植和研发藏药材,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观察、取样、试验、比较、分析、综合等,将地理、地质、生物、化学、物理等有关知识融为一炉,使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获取了有关药材种植技术和推广的经验,为今后甘南经济的发展起到导航作用。
综合以上,民族高师院校活动课程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设计和方法的运用等三个方面体现了上述特征,但它们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活动课程的根本属性。总之,民族高师院校的活动课程既具备一般高校活动课程的特征,又要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也要考虑民族院校所独具的民族特色,它是以上特征互相糅合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
:
[1]李臣.活动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8.
[3]沈勉荣.课程改革与教育观念的转变[J].上海教育科研,1996,(1).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海教育出版社,2003:484.
[5]赵壁如.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6]高峡.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6,(2).
[7]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31.
[8]许应华.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征、教学模式及其实施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Two Basic Theoretical Questions in the Research of Ethnic Teachers College Activity Curriculum
YANG Xiao-meia,ZHAO Xiao-mingb,TIAN Jina
(a.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b.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 747000,China)
In recent years,based on continuous exploration in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ies,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gradually opened all kinds of activity curriculum.National teachers'college activity courses not only have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but als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l education;they are new curriculum of teacher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av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ethnic education,discusses two basic theoretical questions of the national teachers'college activity courses,namely,the activity curriculum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course quality.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ctivity cours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G658.3
A
1001-7836(2013)01-0058-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1.021
2012-06-28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2010年院长基金研究课题“甘肃民资师范学院活动课程的规范与拓展研究”
杨晓梅(1978-),女,甘肃渭源人,讲师,文学硕士,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赵晓明(1978-),男,甘肃渭源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田进(1972-),男,甘肃渭源人,讲师,文学硕士,从事基础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