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及分区管制

2013-04-13欧名豪

中国土地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效益用地江苏省

吴 斌,郭 杰, 殷 爽,欧名豪

(1.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210095;2.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北京100045)

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及分区管制

吴 斌1,2,郭 杰1, 殷 爽1,欧名豪1

(1.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210095;2.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北京100045)

研究目的: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综合评价建设用地利用效益,为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改进熵值法,Moran’s I指数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性较大,呈现出区域聚集的特征;(2)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区域差异,可将江苏省分为调整优化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研究结论:应根据不同区域建设利用效益差异、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构建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理政策。

土地利用;建设用地;效益;分区管制;改进熵值法;综合评价法;江苏省

Key words:land use; construction land; efficiency; zoning regulation;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Comprehensive Evaluate Method; Jiangsu Province

1 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统一的建设用地管理方式导致中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区域效应差异明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科学评价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据此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理政策,成为目前中国土地科学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是在一定的时间与区域内,单位建设用地利用直接产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其实质是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在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所实现的物质产出或有效成果[2]。近年来,相关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强真等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差异进行评价[3];黄木易等分析了浙江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协调度的时间特征[4];林坚等从功能分区角度提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5];姜海等评价了江苏省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6]。已有研究多关注建设用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对建设用地的环境效益重视不足[7-9],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歧、评价权重确定的主观性,使不同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限制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在区域差别化管理中的推广应用。

鉴于此,本文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方面构建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 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改进的熵值法,评价江苏省65个县(市、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并结合基于Moran’s I指数的空间关联度分析划定建设用地管理区,明确分区建设用地管制措施,为建设用地区域差别化管理提供借鉴。

2 区域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区域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江苏省用占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0%的GDP,但与此同时,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建设用地总量迅速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96—2008年,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累计增加23.44万hm2,耕地累计减少24.47万hm2。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地区与经济增长的中心高度重合:1996—2008年苏南地区建设用地增加14.21万hm2,占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60.61%;苏中地区建设用地增加4.26万hm2,占全省18.19%;苏北地区建设用地增加4.97万hm2,占21.20%。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变化呈现出典型的区域特征,客观上要求开展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区域差异分析,并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制策略,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评价单元为江苏省65个县(市、区),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09年)》、江苏各地级市统计年鉴2009年版以及2008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①由于二调数据未公开,本文数据运用江苏省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仅更新到2008年。。其中,评价单元2008年普通中学数量缺失,采用了2007年数据和2009年数据的平均值替代。

3 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考虑到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是对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和功能的评估,指标选择除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独立性、可比性、可量化性和数据可获取性[10]等一般原则外,还应满足以下特点:(1)能体现建设用地的利用特征;(2)与建设用地的功能、产出和外部效益紧密相关。

结合相关文献[11-13],构建三层次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为准则层,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指建设用地的投入强度和与投入相适应的产出;社会效益指建设用地的功能及产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环境效益指由建设用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第二层为因子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细分为7项因子。第三层为指标层,包括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等直接反映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因子层的15项指标(表1)。

表1 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Tab.1 Indexes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 fi ciency assessment

3.2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3.2.1 指标标准化 为消除不同指标单位的影响,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即指标的标准化。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

3.2.2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两种: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本文选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并针对熵值法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对其进行合理改进。

(1)熵值法的基本原理。设n个指标,m个区域,形成原始数据矩阵X=(xij)m,n,对于某项指标Xj,若指标值xij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作用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若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在信息论中,存在函数关系:

(2)熵值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将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区域指标值的比重:

第二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ij:

第三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3)改进的熵值法基本步骤。在进行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极端值,特别是在指标值为负数时不能直接计算比重,也不能取对数,因此需要对该项指标数据用标准化法进行变换[14]。步骤如下:

第一步,标准化处理:

式7中,Z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Xj为第j项指标的平均值;Sj为第j项指标的标准差。

第二步,由于标准化处理后会出现负值,影响后期数据处理,需对标准化后的指标进行非负化处理:

用改进的信息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不需要加入任何主观信息,是一种完全意义的客观赋权法,有利于缩小极端值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比传统方法更加有效、可靠。

3.3 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

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建设用地利用效益:

式9中,Ei为各市的单项效益;Wij为因子层权重。

式10中,E总为各市的综合效益;Wj为准则层的权重。

4 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差异及分区管制

4.1 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运用上述方法计算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较为显著(表2)。就综合效益而言,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苏南地区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益较高,苏中地区的南通市、泰州市等次之,苏北的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和连云港市等综合效益较低。在各分项效益中,经济效益反映的是土地利用投入与产出的配比关系,指标值以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较高,该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柱产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而盐城市、连云港市和宿迁市等苏北地市建设用地利用相对粗放,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也较低。社会效益反映建设用地的社会承载力功能,建设用地有效支撑了人口集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苏锡常等苏南地市、南京和徐州等都市圈中心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均较高。环境效益用以衡量建设用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标值以无锡、淮安等湖泊湿地布局城市,南通、盐城、连云港等沿海滩涂集聚城市较高,由于资源禀赋决定的城市发展定位促进了建设用地环境效益的提升;而徐州等资源型城市、镇江等重化工业城市,由于环境治理任务较重[15],影响了其环境效益评估结果。

表2 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Tab.2 Results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4.2 基于Moran’s I指数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空间关联性分析

基于县级单元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数据,构建基于Moran’s I指数的空间关联性模型,研究江苏省县级单元间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差异和空间关联性,为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提供依据。

(1)全局Moran’s I指数。全局Moran’s I指数反映空间邻接或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使用GeoDa软件计算全局Moran’s I指数[16]。经计算,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全局Moran’s I指数值为0.58(图1直线斜率,封三)。分别进行随机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显著性检验,两种检验的标准化值分别为6.08和6.18,远大于正态分布99%置信区间双侧检验阈值2.58。表明江苏省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益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正自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模式。

引入Moran散点图分析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空间结构,Moran散点图的4个象限分别对应于区域单元与其邻接单元之间的4种局部空间联系形式[17]。从图1(封三)可以看出,各县(市、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多分布在High-High集聚型和Low-Low集聚型,区域均值与各县(市、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标准化值大致呈正相关。

(2)局部Moran’s I指数。尽管全局Moran’s I指数可以衡量整体集聚的程度,但无法分析评价单元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联系,因而不能准确判断县(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或极化效应。局部Moran’s I指数描述某空间单元与其邻域的相似程度,表示每个局部单元服从全局总趋势的程度。经过GeoDa软件计算[18],得出江苏省各县(市、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局部Moran’s I指数,并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计算结果绘成LISA集聚图(图2)。属于High-High集聚型的为苏南地区,属于Low-Low集聚型的基本处于苏北地区。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区、无锡市区等8个县级市形成了极化效应,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较大;苏北地区的徐州市区、淮安市区、宿迁市区和连云港市区等属于High-Low集聚型,说明苏北地区行政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较小,没有有效发挥增长极作用;苏北的丰县、铜山县等5个县(市、区)属于Low-Low集聚型,则形成了建设用地利用较低的集中分布区域。

4.3 基于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的建设用地分区管制

传统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划分,忽视了县级单元之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建设用地的区域精细化管理。本文选择综合效益指标值的上、下三分位点,将江苏省分为三个效益等级;在此基础上,结合其空间关联性类型,构建建设用地管理分区的聚类分级矩阵,结合江苏省65个县(市、区)的建设用地利用状况,划定江苏省建设用地管制区(表3)。

(1)调整优化区:建设用地面积3543.81 km2,占江苏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8.63%。该区先进制造业和乡镇企业高度发达,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较高,对周边地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有明显的极化效应,土地开发强度已接近极限,外延扩展空间不足。管制措施:①优化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合理划定建设用地功能区,严格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应注重建设用地内涵挖潜,通过旧城改造、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强化闲置建设用地的管理,促进存量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②积极探索门槛设置、集约利用管控和低效用地退出等建设用地的全过程管理,逐步减少划拨和协议出让供地的比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价格机制促进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提高。

表3 江苏省建设用地管制分区Tab.3 Management zoning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Jiangsu Province

图2 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LISA集聚图Fig.2 LISA gather diagram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 fi ciency

(2)重点发展区:建设用地面积3809.74 km2,占江苏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0.03%。该区主要位于调整优化区的外围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利用受调整优化区的正面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效益与外延拓展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是未来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管制措施:①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提升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依托与调整优化区相邻的区位优势,通过区域的土地利用合作与利益分享机制,解决重点发展区的技术、资金的制约问题和调整优化区建设用地资源的短缺问题,实现双赢。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并将受土地和成本限制的制造业向适度发展区转移,充分实现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区域间合理流动,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3)适度发展区:建设用地面积5494.13 km2,占江苏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8.88%。该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位居中游,主要集中于苏中、苏北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总体上也处于中等,受调整优化区的带动作用较小,对周边地区拉动作用也不明显。管制措施:该区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土地城镇化速度显著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导致区域内农村劳动力富余,外来劳动力吸收能力较弱,极化效应不显著。①必须积极承接调整优化区、重点发展区的产业转移,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引导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②立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吸收资本、引进技术,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促进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提升。

(4)生态保护区:建设用地面积6175.89 km2,占江苏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2.46%。该区主要集中在响水、滨海等江苏省沿海地区和洪泽、盱眙等洪泽湖等里下河低洼区域。该区域滩涂等湿地资源丰富,生态敏感性较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较低。管制措施:①注重建设用地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具有耦合关系[19],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必须加大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严格控制工业用地的审批,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进入。②探索生态用地补偿机制,科学确定补偿对象及补偿标准,依据生态服务价值,对基本农田、水源保护地、重要生态湿地等分类确定不同的补偿标准,并加强补偿资金管理,以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1)本文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各县(市、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进行分析,并综合Moran’s I指数研究了江苏省建设用地效益的空间关联度,计算结果与江苏省建设用地的实际利用状况较为吻合,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Moran’s I指数较好地揭示了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空间相关性的特征,根据计算结果发现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呈现出强烈的区域集聚性。在极点的分布上,苏南地区存在一个High-High集聚型辐射热点,苏北地区存在两个Low-Low集聚型的辐射冷点,其余多数县(市、区)极化效应不明显。

(3)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区域差异性较大,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差异需要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利用与管理模式。基于利用效益区域差异和Moran’s I指数,将江苏省建设用地划分为调整优化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并构建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理政策,可为建设用地区域精细化管理提供借鉴。

(References):

[1] 姜海,曲福田,欧名豪,等.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应用[J] .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 117 - 123.

[2] 叶敏婷,王仰麟,彭建. 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J] . 资源科学,2008,30(3): 401 - 408.

[3] 强真,杜舰,吴尚昆.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1(1): 92 - 95.

[4] 黄木易,吴次芳,岳文泽. 城市用地综合效益评价及其时空变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 17 - 23.

[5] 林坚,张沛,刘诗毅. 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J] .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 4 - 10.

[6] 姜海,曲福田. 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影响因素计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08,22(8): 4 - 10.

[7] 赵鹏军,彭建. 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 . 资源科学,2001,23(5):23 - 27.

[8] 王志宝,曹广忠. 中国各省市区建设用地空间差异分析: 1994 - 2004年[J] . 中国土地科学,2010,24(6): 21 - 26.

[9] 赵小风,黄贤金,陈逸.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 .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 1979 - 1996.

[10] 杨静. 保定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 .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

[11] 谭峻,李楠,魏锜琀. 北京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08,22(9): 38 - 42.

[12] 石诗源,张小林. 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J] .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9): 52 - 58.

[13] 韩书成,濮励杰. 江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6): 853 - 859.

[14] 乔家君. 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 . 资源科学,2004,26(1): 113 - 119.

[15] 顾湘,姜海,曲福田.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 . 资源科学,2006,28(6): 112 - 119.

[16] 刘峰,马金辉,宋艳华.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J]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 18 - 21.

[17] 袁冬梅,魏厚凯,于斌.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与产业布局的空间关联性——基于Moran指数的解释[J] . 中国软科学,2012,(12): 90 - 102.

[18] 张松林,张昆. 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和G系数对比研究[J] . 中山大学学报,2007,(4): 93 - 97.

[19] 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 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以深圳市和宁波市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08,22(8): 42 - 48.

(本文责编:陈美景)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 fi ciency and Zoning Regul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WU Bin1,2, GUO Jie1, YIN Shuang1, OU Ming-hao1
(1. 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2. China Centre for Urban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45, China)

The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provides a significant basis for formulating construction land management policy. This paper uses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e Method to evaluate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of 65 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evaluation, the paper analyses efficiency space correlation of 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using Moran Index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are remarkable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shows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 aggregation. 2)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evaluation, Jiangsu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zone, key development zone, moderate development zone and ecological reserve zone. 3) In order to use construction land more effectively, it is better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management polic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ces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socio-economic features.

F301.24

A

1001-8158(2013)12-0025-07

2013-07-29

2013-11-2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11JZD0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03119);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SK2012005)。

吴斌(1980-),男,江苏泰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E-mail: wwfby@163.com

郭杰(1982-),男,湖南南县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评价与可持续利用。E-mail: guojie@njau.edu.cn

猜你喜欢

效益用地江苏省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济宁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评价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