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菠萝科学奖:有趣的灵魂总会相聚

2013-04-13王菲宇

读者·原创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科学奖菠萝诺贝尔奖

文 _ 王菲宇

菠萝科学奖:有趣的灵魂总会相聚

文 _ 王菲宇

李兰娟院士诵读生物学奖颁奖词 摄影:魏致静

科学这东西说白了不能帮你加薪买房,连相亲都基本用不上。能来参加科学活动的人,内心一定都是很年轻的,因为他们还会好奇,还会探索,这多珍贵啊!

2006年,还在读博士的姬十三第一次知道美国有个“搞笑诺贝尔奖”。当时,这个由《不可思议年鉴》杂志社设立的奖项已经颁发了15年。

2008年,姬十三创办了科学松鼠会。两年后,科学松鼠会的博客介绍了“搞笑诺贝尔奖”,很多人第一次知晓这个“乍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幽默奖项。

2011年9月28日,第20届“搞笑诺贝尔奖”揭晓的日子,姬十三在微博上感叹:“我一直想做一个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有什么机构愿意支持吗?”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条微博很快收到了回音。浙江省科技馆馆长李瑞宏在第一时间给他私信:“有点意思,有什么具体想法吗?”

2013年4月7日,菠萝科学奖在杭州举办颁奖典礼。这已经是这个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的第二次嘉年华。

怎么有这么不高明的骗子

收到李瑞宏馆长的私信后,姬十三很快前往杭州与他见面。同去的还有王丫米,后来“菠萝科学奖”的策划总监。

从确定落户杭州到举办第一届科学奖的颁奖礼,周期是6个月。在这6个月中,大到科学奖的定位、活动的形式,小到奖项的名字,都需要一一敲定。接过这个任务,王丫米的第一反应是兴奋,但接下来就陷入了几个月的焦虑期。

科学奖的名字很快确定下来。一群人在北京的夏天集思广益。咬着菠萝冰的科学松鼠会成员小姬建议定名为“菠萝科学奖”,这个无厘头的名字马上获得了全票通过。

王丫米很快拉拢了几个人,玛大索、子鱼都是核心执行团队的成员。在他们身后,还有科学松鼠会的专业作者和科学网站果壳网的专业编辑。

他们联系上了“搞笑诺贝尔奖”的创始人马克·亚伯拉罕斯,这个美国人对大洋彼岸发生的事情非常支持。他对菠萝科学奖团队说:“希望你们做出一个有特色的科学奖项,我可以帮你们完善。”

“搞笑诺贝尔奖”有自己的坚持,这个看似无厘头的活动虽然也时不时讽刺一些不靠谱的事件,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将奖项颁发给严肃正经的科学研究。

2010年,伦敦动物学会的几位科学家因在追踪鲸鱼的健康状况时“成功使用遥控直升机收集鲸鱼鼻涕”,从而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的工程奖。在得知自己的研究获奖后,这些科学家不仅欣然接受,还大方地在BBC上表示:“我们最终获得的实验结果非常有意思,而我们做的鲸鱼鼻涕实验也非常好玩!”

在姬十三和王丫米看来,与国外科研人员的大方幽默相比,国内的研究环境要严肃很多。生物学博士姬十三对这一切再了解不过:“在这种环境下,要是再去嘲讽科研,即使是善意的嘲讽,对科研的发展也会适得其反。”他和王丫米都希望这个中国的“搞笑诺贝尔奖”能够轻松一点、有趣一点,让科研的艰涩褪去,“达到传播科学的目的”。

在确定目标之后,团队马上行动起来。最大的困难在于候选奖项实在是太少了。“主动报名的参赛者不到20%,绝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是我们的团队和果壳网的编辑在论文库中挑选的。”从上万篇论文里,这些人要淘出“乍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这些挑选出来的论文被交给由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团评议,之后还要通过“星光评审团”的审核。“星光评审团”成员有导演高群书、“十三阿哥”袁弘、《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等,他们没有一个人与科学沾边,审核的角度也不是从科学出发,而是考量这项研究究竟好不好玩。

“一方面,我们要求入选作品必须在正规杂志或者学术交流会议上发表过,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星光评审团在次轮筛选评奖,确保奖项的原创幽默基因。”姬十三这样解释评审团的设置。科研出身、投身科普的他,希望为严肃的科研注入幽默的气质。

“但既懂科学又懂幽默的人实在太少了。”菠萝科学奖总执行玛大索由衷地感慨道。另一位执行团队成员子鱼碰的钉子更多。她负责与入围者联系,结果,很多人把她当做骗子。“怎么有这么不高明的骗子?”这是很多获奖者在接到电话时的第一反应。更多的科研人员则不理解也不愿参与这个跟奖金、职称不相关的活动。

这几乎是菠萝科学奖创办之初挥之不去的问题。王丫米一直很感激李瑞宏馆长的支持,在她看来,浙江省科技馆的参与不仅让菠萝科学奖落地,更让一部分获奖者打消了对这个科学奖的顾虑。“浙江省科技馆毕竟是官方的科普机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如果单靠果壳网来做,难度会更大。”

追求完美的年轻人

2012年4月7日,第一届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杭州举办。第一届心理学奖颁给了名为“数钱可以减轻疼痛”的研究。这项研究来自论文《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作者是中山大学心理系教授周欣悦。获奖后,周教授将这一经历加入了自己在中山大学的网页。

第一届颁奖典礼举行之后,知道菠萝科学奖的人多了起来,这一变化明显地体现在校园活动上。为了推广菠萝科学奖和它所代表的“向好奇心致敬”精神,第二届菠萝科学奖开展了一系列校园预热活动。团队沿着第一届获奖者所在的学校行走一圈,做科学讲座和分享活动,这些校园活动都有300个以上的名额,但所有名额几乎都在消息发出当天被一抢而空。为此,负责线上预约的子鱼没少受同学们“埋怨”。

地下天鹅绒清楚地记得,中山大学的活动中,有个男孩在台上表演玩魔方,台下有一个姑娘穿着情侣衫安静地看着他。女孩当初就是因为魔方爱上男孩的,之后也成了魔方的爱好者。这个爱情故事让地下天鹅绒很感动,也很珍惜眼前的这些年轻人:“平时大家压力都不小,尤其是年轻人。科学这东西说白了不能帮你加薪买房,连相亲都基本用不上。能来参加这种科学活动的人,内心一定都是很年轻的,因为他们还会好奇,还会探索,这多珍贵啊!”

液氮冰激凌制作现场

爱因斯坦魔方拼图

化学实验—大象的牙膏

1.8米高的纸质机器人

地下天鹅绒也是热爱科学的年轻人。他有创意,喜欢写东西,在网络上颇有人气,因而被王丫米拉拢入伙,做策划和撰稿。和他一样为菠萝科学奖出谋划策的人还有不少,其中有医生、公务员、老师,也有自由职业者,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共同点—除了对科学的热爱。

在王丫米看来,这是一群组织松散但异常有归属感的年轻人。“这群人工作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为了体现一个更好的想法,每个人都愿意将之前花两三周甚至更长时间得出的劳动成果作废,重新来过。”玛大索介绍道。

在菠萝科学奖的诞生过程中,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今年会务手册上的填字游戏,是在活动前一天才被加入的;奖项的设计和解读也经过了无数次“头脑风暴”的洗礼。但在玛大索看来,共事的年轻人“没有人因为事情细小而放松标准”。大部分人都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拿出业余时间为菠萝科学奖献计献策,为了这份完美没少熬夜。但第一届菠萝科学奖办完,高强度的工作没能吓退人。筹备第二届菠萝科学奖时,团队的人数有增无减,不断有新的年轻人加入。

“共事者的热情缘于理想和爱。”似乎觉得这两个宏大的词没法让人信服,地下天鹅绒又补充道,“如果你参加过菠萝科学奖的各种活动,比如去年微博上的‘寻找Sheldon’,或者科学集市和每年4月份在杭州的颁奖典礼,就不会觉得我在瞎扯。这都是很Geek但的确非常有意思的活动,因为这群共事者本身都是有意思的人。这个星球上,有趣的灵魂总是会相聚的。”

链接:第二届菠萝科学奖奖项

心理学奖:中国人识别老板的脸更快

获奖理由:欧美研究者在心理实验中发现人识别自己的脸最快,而这项研究却打破了这个共识。

数学奖:男生追女生的数学模型

获奖理由:校园恋爱是学生与校方、家长间的“战争”,但这场战役在公式面前却迎刃而解。

生物学奖:围观江豚妊娠期的300天

获奖理由:300天如一日观察一只雌性江豚的孕产期,获得的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

化学奖:公鹦鹉腚尖上的求偶利器

获奖理由:一项虎皮鹦鹉腚尖的研究,竟然还发现并分离出了虎皮鹦鹉界的“古龙香水”。

物理奖:假发顺滑度分级标准

获奖理由:让你的假发更飘逸。

幻想奖:科幻小说《三体》

获奖理由:这部小说提出了让外星人闻风丧胆的星际防狼术。

发明奖:鼻涕收集器

获奖理由:让潜水、吸烟、宇航、接吻等领域的爱好者不受鼻涕太多太堵的困扰。

菠萝U奖:12306

获奖理由:12306网站曾为无数参加春运的各省市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同时催生了无数民间网络抢票高手。

菠萝ME奖:川大教授劈砖

获奖理由:身体力行传授力学原理。

图片由菠萝科学奖提供

猜你喜欢

科学奖菠萝诺贝尔奖
菠萝探长
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发
菠萝
吃菠萝为什么要用盐水泡
诺贝尔奖的由来
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2015菠萝科学奖
搞笑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