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招先

2013-04-12林颖清

军事文摘 2013年3期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朝韩两国在三八线上对峙,各自无法前进。这时,谁的火炮多,谁的火炮射程远,就有相对的战略优势。朝鲜人民军当时装备有M46式130毫米牵引加农炮,最大射程27.1千米。韩军和驻韩美军装备有M107式175毫米自行加农炮,最大射程32.7千米。从表面上,韩军和驻韩美军火炮射程略远,但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可是朝鲜在面临首尔方向上有一个三角形的突出部,从这个突出部最前沿到韩国首都首尔北郊距离只有不到40千米。朝军谋划着制造超远程火炮,可以在非军事区以北轻易打到首尔,从而获得强大的战略优势。

要增大火炮射程,从火炮设计入手,有2个办法:增长炮管、加大药室。增长炮管可以延长火炮装药在炮膛内对弹丸的推动时间,提高火药利用率;加大药室可以增加发射药的药量,提升膛压和推力。两个办法均可提高弹丸出膛速度,速度越快自然射程越远。同等速度条件下,质量越大的弹丸在空气阻力作用中速度越小,存速性能越好,利于提高射程。原理看似简单,工艺操作上却困难重重:一是炮管越长,在重力作用下越容易下垂,精度受到影响,炮口跳动幅度也越大,炮管越容易弯曲损坏。长身管炮管制造也有很大的困难,必须使用超大型的车床。二是药室不能无限制加大。药室太大,膛压过高,火炮就会炸膛。如果火炮用基础钢材,强度没有提高,强行加大药室,或者缩短火炮寿命,或者提高火炮炸膛事故率。朝鲜要制造能打到首尔的火炮,必须解决上述2个困难。

另辟蹊径——朝鲜170毫米远程火炮横空出世

朝鲜人有自己的土办法。他们参考了二战德国的K18型加农炮技术,把170毫米身管强插到苏联180毫米S23式加农炮身管上。

二战时,德国为了解决远程火力支援问题曾经设计出一款远程火炮,它就是170毫米K18型牵引加农炮。K18型身管长50倍口径,战斗全重17.52吨,弹丸质量62.6千克,最大射速1~2发/分,最大射程29.6千米。K18型能有这么长的身管,源自它取巧——把两截短身管拼接成长身管。朝鲜没有大型车床来制造50千米射程需要的超长身管,所以也把短身管拼接成长身管。从照片上分析,S23式加农炮身管长度远远超过K18型加农炮。由于使用了180毫米炮的药室,相对170毫米口径的炮弹是加大了药室。经过拼接身管,相对加大药室,朝鲜170毫米火炮射程达到了43千米。朝鲜之所以采用170毫米口径有2个原因:第一,第一截炮管是苏联180毫米火炮,第二截身管口径则不能小于170毫米。第二,170毫米炮弹制造工艺上有德国现成的K18型资料可供参考,要在180毫米炮管上发射170毫米炮弹,技术上只要在170毫米炮弹上加粗黄铜弹带,做到口径匹配就能实现。发射时,黄铜弹带因其较软较大而会被变形挤进膛线内,初速增高,射程增加,但精度下降。

朝鲜的远程火炮最早于1978年被美韩情报机关发现于朝鲜平壤东南部的城市谷山,因此被命名为170毫米M1978型“谷山”(KOKSAN)自行火炮。根据韩日媒体资料,该炮最大射程43千米。如果它贴着非军事区北线部署,射程刚好够得着首尔。有消息说朝鲜后来又开发出火箭增程弹,把最大射程增大到54千米。这样一来,又能威胁到韩国更多地域。

能走能藏——底盘实现自行化

170毫米火炮炮身沉重、炮管超长,朝鲜自产卡车拉不动该火炮。如果用进口重型卡车勉强能拉动,但因炮身太长,转弯成了大问题。朝鲜把“谷山”大炮安装在T-54坦克底盘上,完成了自行化。根据韩日媒体资料,该炮最大行驶速度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因为是履带式底盘,在道路条件不良、丘陵起伏的朝鲜,道路适应性比较好。T-54坦克车组成员只有4人,其中驾驶员、车长、炮长、装填手各1人。把坦克炮塔拆除、安装“谷山”大炮以后,车长、炮长、装填手位置都被占据,炮班、弹药、工具恐怕得搭乘其他交通工具。1989年,美韩情报机关又发现朝鲜一款新型170毫米大炮。其炮口制退器有所不同,底盘加长,火炮位置向后移动。美韩情报机关将其命名为M1989型自行火炮。加长底盘的主要目的估计是朝鲜为了让炮班成员、弹药和工具可以随车,避免分开运输,降低火力反应速度。从照片上判断,新底盘很长,不适合在狭小的道路上机动。

寿命短暂——超远程的重大缺陷

M1978自行火炮装备之时,射程确实是世界现役陆军火炮第一,超美英,压苏联。不过这种“一招先”背后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获得长身管,朝鲜将180毫米和170毫米两截管拼接成一段,无论怎么精细安装,身管的轴线和膛线都无法完全统一。两截身管既然轴线、口径不统一,炮弹在膛内时弹道必然不稳定,必然影响外弹道稳定,降低命中精度。两截身管接合处也会受到火药气体的冲刷和腐蚀,身管寿命非常短。另外,超长的身管还会带来身管弯曲、抖动等问题。

人比人矮,炮比炮慢——超低射速

把火炮安装在坦克或者轮式底盘上,火炮就实现了自行化。但是朝鲜的自行化和先进国家的自行化差别很大。朝鲜仅仅是把火炮抬上了底盘,没有解决火炮的自动化问题。火炮的放列、瞄准、装填、撤收主要还得依靠人工。沉重的火炮操作起来非常吃力。把火炮抬上坦克底盘以后,火线增高一米多。朝鲜士兵身高比较矮小,体能较差,平地上要搬运和装填130毫米炮弹尚嫌吃力,更不要说往坦克底盘上搬运和装填170毫米炮弹了。170毫米M1978自行火炮的射速只有5分钟1~2发。放列和撤收所需时间估计在十几到二十分钟。当韩美军炮兵和反炮兵雷达处于值班状态时,可以在一分钟之内根据弹道反推算出朝军炮位,接着可以在一分钟之内打出反击炮弹。朝鲜M1978如果按这个速度撤收火炮,虽然火炮实现了自行化,但是首发炮击以后可能来不及打出第二发,反击炮弹就落到自己区域,整个炮兵部队在韩美反击炮火到来之前逃走可谓难上加难。

货比货得扔——出口伊朗后暴露缺陷

从1980年到1988年,伊拉克和伊朗打了8年的马拉松式战争。期间,两伊都在全世界范围内买军火,朝鲜趁此良机向伊朗出售了M1978型“谷山”大炮。两伊战争是一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的二战水平的战争。很多时候,两伊的军队进攻方法都是线性平推战术,因此战线也常常相对胶着。伊朗的“谷山”大炮最大射程达43千米,伊拉克的M46型13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27.1千米。伊朗设想将阵地设置在伊拉克M46型130毫米射程之外,“我打得到你,你打不到我”。但实战过后,伊拉克成功缴获了几“谷山”大炮,这批“谷山”大炮后来在伊拉克战争中又被美军俘获。

两伊战争时,“谷山”大炮已显落后。伊拉克从奥地利进口150门GHN45榴弹炮,从南非进口少量G5榴弹炮。它们都源自布尔博士的天才设计,发射远程全膛底排榴弹理论最大射程39千米,仅仅比“谷山”大炮少4千米。1981年9月在中东进行的射击表演中,GHN45榴弹炮在高程600米、气温30~35摄氏度的发射阵地上,远程全膛弹和远程全膛弹底排气弹的发射距离分别是32千米和43千米。GHN45榴弹炮同时具备加农炮和榴弹炮弹道性能,最大射角72度,最小射程5400米,仅仅比苏联D-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最小射程远1000米,比M46式130毫米加农炮近4400米,弹道性能非常优秀。目前不知道“谷山”大炮的最大射角和最小射程,但是从相关图片和资料推断,其弹道性能除了最大射程之外,其他远不如GHN45榴弹炮。GHN45榴弹炮理论身管寿命达1500发,实际试验中打过3000多发

还符合要求。“谷山”大炮最大射速1~2发/分,GHN45榴弹炮最大射速7发/分。通过对比可知,伊朗进口的“谷山”大炮确实性能较差。伊拉克缴获了“谷山”大炮以后,发现了它的重大缺陷,只好废弃,被美军俘获的伊拉克“谷山”大炮明显处于废弃状态。

一招先,曾吃遍天——超远射程带来的战略利益

“谷山”大炮尽管存在射速低、寿命短、精度差等明显缺陷,但是它的主要作战对象是首尔这样的城市目标。无论射速多低,寿命多短,精度多差,只要能把炮弹射入首尔市区,造成的平民恐慌就足够让全城蜂拥逃难。除了“谷山”大炮,朝鲜还有240毫米M1985/M1991型多管火箭炮,射程43千米,增程弹射程接近70千米,射速4~8秒/发。这样一来,不单市区,包括周围都市圈都会跟着遭殃。一旦朝鲜炮击首尔,其混乱的后果将让韩国难以承受。2009年4月,朝鲜在一份政府声明中警告韩国政府,其首都距离两国边界只有50千米。如果朝鲜发动攻击,首尔将变成一片火海。韩国常年处于朝鲜远程火炮和火箭炮威胁之下,因此也常年向朝鲜提供援助来获得暂时的稳定。

结 尾

尽管朝鲜火炮能够打到韩国首都,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韩国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朝鲜国力长期衰退。朝鲜半岛上原来北强南弱的格局已经演变成南强北弱,目前南北差距还在日益扩大。从驻韩美军的作战计划来看,其正在从防守为主转向进攻为主。朝鲜远程火炮固然能够打到韩国首都,但是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韩美联合袭击朝鲜首都平壤,甚至是韩美联军大举北上。这样的报复朝鲜显然无法承受。如果朝鲜仅仅以少量“谷山”大炮发动有限的军事冲突,“谷山”大炮低劣的性能并不适合炮战。自1978年以来,35年期间,“谷山”大炮极少参与过任何实战,足够说明其缺乏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