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婚妈妈的困境

2013-04-12卢美慧谢家燕

幸福家庭 2013年12期

未婚妈妈所面临共同的现实问题是:非婚生子没有准生证,医院都没法建档。因为非婚生育,所有的费用都无法报销。非婚生的孩子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落户。

这是一个隐秘的群体。截至目前,有关我国“未婚妈妈”的总体数量,尚无机构或部门有过权威统计。专家认为,对未婚生育现象的关注亟待加强。同时建议,希望那些准未婚妈妈能冷静理性,不要冲动,要多为孩子想想。

守护生命

乔敏,贵州人,10年前来京打拼,是电子设备销售员,那年她21岁。来京第一年,这位一笑就会露出两颗虎牙的女孩,认识了飞飞的爸爸。在一起3年,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两人负气分手。

几个月后,乔敏发现怀孕,找到飞飞爸爸,男人说,他把另一个女人肚子搞大了,刚同她闪婚。

医生说乔敏子宫后位。属于不易受孕体质。如果选择流产,“意味着以后很可能再也无法当母亲。”

乔敏决定留下这条生命。

有些微胖的于军是名教师,短婚未育,此后独居。2008年,通过网络,她认识了孩子的生父。男人是程序员,吉林人,住在于军的家里。

于军“从一开始就知道不会长久”,那时她41岁,男人二十五六岁。

年底,她怀孕了。男人极力劝说她打掉孩子,双方谈不拢。

不顺心的婚姻,多年一个人生活,于军想要个孩子,就像她本能地想从生活中抓住些什么。她不想看到自己的未来像小区里那个独居的老太太,死在家里半个月才被发现。

“抓住些什么”就注定要面对更多周围异样的目光,很多现实问题。

艰难生活

算作超生人口,非婚生的孩子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落户。

飞飞的爸爸是北京户口。飞飞出生后。乔敏曾想着给飞飞弄个北京户口。

几年过去,户口一直没办下来。乔敏咨询北京计生部门,非婚生子,孩子若想取得北京户口根本没有可能。

回贵州办理。当地计生部门也不肯给飞飞落户,“你都不在贵州,我们知道孩子是哪儿来的?”一句话把乔敏噎了回来。

于军也曾打匿名电话咨询计生部门。电话那头说,婚外生育是违法的,给孩子上户口要先缴几万块罚款。

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就住在海淀实验小学旁边,没多远就是首都师范大学,属于典型的“黄金学区”,她清楚地知道,只需户口本上的一页纸,女儿的人生“至少不会差到哪里去”。

那是在5年前,于军刚刚生产完,因生产全部自费,她手边没有余钱。“只要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她想,休养好身体再想办法。

却没想到,要完成这一纸证明,需要重重阻隔,寻找孩子的生父,成了她过不去的坎儿。

寻找生父DNA

2009年底,于军深吸一口气走进街道计生办,对方答复,要提供生父信息及亲子鉴定证明。

孩子出生前两个月,于军挺着大肚子见了孩子生父最后一面,那次见面主题明了:男人还了之前借于军的5000块钱。然后宣布,于军、孩子跟他没丁点儿关系。接着电话换了,网络账号全部注销,离开北京,消失得彻彻底底。

“她现在的情况是想交罚款都没资格。”于军所在小区居委会主任李冬梅说,为帮她解决问题,居委会跟街道、派出所协调了不知多少次,也联系过吉林警方。但“对方说这事儿他们管不着。”

街道办也曾建议于军登报寻人,然后报失踪。但是报纸登了,警方又说报失踪必须是直系亲属并且提供相应证明。

仅有女儿生父的一张暂住证,于军走投无路。

今年年初,于军花3000元请了吉林当地一位律师,起诉孩子生父。律师多次跟法院沟通,法院审查相关材料后,觉得此事缺乏立案依据。

代理律师丁雯称,这种案子即便立案成功,后期调查取证也困难重重,“法院不能强制公民进行亲子鉴定。”最后一条路被堵死了。

海淀区计生委的工作人员就此事表示,她的情况特殊,区里会向上级部门提交详细报告,等待具体的业务指导。“我们理解她的焦急,但是规定在这儿,我们左右不了。”

主流外的“真空”

“在我国,受制于传统观念和计生政策,这一群体一直在主流视线之外。”杨菊华认为。

杨菊华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在她看来,目前青少年普遍早熟,而青年选择婚姻的年限却一再延后。这意味着从成熟之后到进入婚姻之前,有一段超过10年的真空期。

“我国的生育关怀、服务,大多是针对婚后女性开展的。这样一来,这10多年的真空期伴随着人们性观念的开放,未婚妈妈的产生和扩大成为必然。”杨菊华介绍,在西方社会,女性有选择未婚生育的权利,她们当中特别困难的,政府和民间组织会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

“是时候好好审视这个群体了。女性生育权既不应该成为婚姻的附庸,也不应该被滥用引发生而不养等社会问题。”杨菊华说,不管是政策制定还是学术领域。对未婚生育现象的关注目前都不多。

有专家建议,希望那些准未婚妈妈能冷静理性,不要冲动,要多为孩子想想。现实的困境是:仅靠妈妈一人的经济支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未来健全人格的形成亦有风险,孩子将来与社会的融合度,也得不到保障。

人群中有多少乔敏和于军?如何认定未婚生育行为?从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角度,如何保障这个群体特困者的利益?上述问题,记者多次联系国家卫计委等多个部门,截至发稿,未得到上述部门回应。

多个部门相关人士回复称,受制于统计手段和传统观念,关于未婚生育的数目,目前并无权威统计。

该人士称,从孩子的成长教育及社会的接纳程度,未婚生育不应提倡。但法律上同时规定,婚生和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道德评价不应该僭越对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社会应对这一群体正视和宽容。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正视未婚生育可能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做好重点群体的教育、引导、帮扶工作。

(摘自《记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