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坡肉”和“东坡居士”

2013-04-12赵元波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3年11期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两度在杭州为官,第一次是当通判(公元1071年),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西湖诗。公元1089年时,西湖久无整治,日见颓败,官府花了大钱整治却未见成效,时任太守竟欲废湖造田。危急时刻,苏东坡再度到杭州任太守。

苏东坡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是绝对不能废弃的。他带领杭州民众疏浚西湖,终使西湖重返青春。杭州百姓感激不尽,纷纷敲锣打鼓、抬猪担酒送到太守府。苏东坡推辞不掉,只好收下。面对成堆的猪肉,他叫府上厨师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己的家乡四川眉山炖肘子的方法,结合杭州人的口味特点,加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用文火焖得香嫩酥烂,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户一块,将肉分送出去。

民工们品尝着苏太守送来的红烧肉,顿感味道不同寻常,纷纷称其为“东坡肉”。有家饭馆老板灵机一动,设法请来太守府的厨师,按照苏东坡的方法制成“东坡肉”,于是饭店从早到晚顾客不断,生意格外兴隆。别的饭馆一见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大小饭馆都卖起了“东坡肉”,“东坡肉”遂成了杭州第一大菜。后来,“东坡肉”越传越广,越做越精,成为风靡全国的一道名菜。肉类在出家人看来是俗世的东西,做官在世俗的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东坡肉”是和苏轼做官的入世态度一致的。

“东坡居士”则是苏轼被贬官后命运多舛的一个印记,一个出世的精神印记。

他是在46岁后方自号为“东坡居士”的。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44岁,横遭“乌台诗案”而身陷囹圄,后幸遇赦,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官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上是个虚职。在阴险卑鄙的文字案中,苏轼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这是苏轼在政治上迭受挫折甚至经历生命危险的不幸时期,也是他反思人生,参悟禅理,佛老思想日益根深蒂固的时期。

苏轼被贬到黄州后,不但精神上遭受折磨,生活上也十分困顿,虽说衣可蔽体,却是食不果腹!为了一家老少十口,他不得不“面朝黄土背朝天”,脱鞋下田,亲事稼穑,其劳苦艰辛可想而知!好在困顿之中并不是人人都是势利眼,个个都落井下石,苏轼的老友马正卿伸出援手,于郡中讨得黄冈东山坡下旧营地十亩,让他亲率僮仆,于草丛瓦砾、荆棘碎石中,垦地种稻以维持生计。苏轼就此以“东坡”为号,作为对这一段时期困顿生活的一种纪念。

而“居士”则另有说道。“居士”是信奉佛教而不剃度出家之人,“居士”之名显示出佛老思想已成为苏轼在险恶困境中的精神支柱,成为他排除矛盾、消除焦虑和自我解脱的神秘力量。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遭贬,多少有些心灰意冷。他死里逃生,心灵受到震撼,已然是少言寡语,多思多虑。他觉得自己的生命犹如磨下的蚂蚁、旋风中的羽毛,为了心灵的平静,他对佛教越来越虔诚,于是“盍归诚佛僧,求一洗心”,成为居士。

好个苏东坡,宠辱不惊,看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观云卷云舒。入则“居庙堂之高”,出则“处江湖之远”。“东坡肉”可以看作是苏轼为官春风得意时的入世人生哲学,“东坡居士”则是苏轼仕途失意时出世思想的寄托。

(选自乐读网,有删改)

鉴赏空间

文章一方面介绍了“东坡肉”和“东坡居士”的由来,另一方面也诠释了苏轼入世的人生哲学和出世的思想寄托。尽管人生坎坷、命运多舛,但苏轼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需要悲悯情怀;“宠辱不惊,看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观云卷云舒”,需要胸襟气魄。他屡屡能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原因很简单:“佛老思想”已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成为他排除矛盾、消除焦虑和自我解脱的源泉,成为他困顿生活的支撑,成为他随缘自适、自我排遣、潇洒旷达的信念。

[读有所思]

从“东坡肉”到“东坡居士”,我们看到了苏轼入世的人生哲学和出世的思想寄托。你能结合这篇文章,深入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蕴含的情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