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浦口火车站寻觅历史的背

2013-04-12安心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3年11期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课文《背影》中的一段文字,描述了为给儿子买几只路上吃的橘子,吃力地攀越站台的父亲的背影。

文中故事的发生地点:南京浦口火车站;时间:1917年冬天。

与南京主城区隔江相望的浦口火车站,是半个世纪前的浦口地标,如今也是南京这个城市的背影。

浦口火车站与辛亥革命同庚,始建于1911年,建成于1914年,是民国时期进京的唯一铁道入口,津浦铁路的南端终点站,又称南京北站。在中国近代史上,浦口火车站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现场:1929年5月,孙中山灵柩通过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火车站,过江至中山陵;1949年4月,邓小平和陈毅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由合肥到达浦口火车站,打响渡江战役……

但当我走近这个曾经喧闹嘈杂,现在几乎被废弃的地方时,迎接我的,只有房顶上立着的四个醒目大字:“南京北站”,然后是一片沉寂与安静。

浦口火车站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火车站主体大楼、售票处、车务段大楼、月台和雨廊,以及后建的停灵台。主体大楼3层,坐北朝南,一边是滚滚长江水,另一边则是锈迹斑斑的铁轨。车站是典型的英格兰风格,黄色楼体墙面斑驳陆离,窗户高而窄,屋脊红而尖,大楼内部为木质结构,共有62个房间,底层西首外接拱形长廊,直达浦口轮渡码头。售票处已废弃,候车室破旧的绿门紧闭。主楼前方是广场,中央一个圆球形雕塑,原是孙中山奉安大典的标志性雕塑——直径5米的地球仪(即“停灵台”),可惜当年风貌已不再。铁轨、枕木、地上的枯叶、石缝里的小草,诉说着它的衰败和沧桑。

1968年10月1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从此,浦口火车站的命运便与大桥的发展息息相关:先是客运停止,只承担货运;1985年4月,为减轻大桥的负担,中断了16年之久的客运再次恢复;随着大桥交通能力的增强,到1998年,这里只剩下一对往返蚌埠的慢车;2004年8月,这趟车也停运,浦口火车站从此寂寞。车站高悬着的时钟已停摆,时针和分针固执地指向那趟列车到达蚌埠的时刻:2点零5分。

2006年,浦口火车站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凭吊民国风貌、追溯历史的地方。而作为全国唯一较完整地保存了清末民初风貌的火车站,浦口火车站近年来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外景:热播剧《情深深雨濛濛》,大制作《国歌》《孙中山》《金粉世家》《紫蝴蝶》《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北平小姐》等近百部影视作品均在此拍摄过大量场景。站台上,老站牌、旧广告、泛黄的月历牌等道具,依稀可见……

浦口火车站是历史的一个符号,也延续着南京未脱节的、连续的历史。

(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1月8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