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物赋形抒闲心 月影空灵奏夜曲

2013-04-12刘中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3年11期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抒情小品。在这篇84字的小短文里,作者融叙事、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体,在空灵明丽的景物描写中渗透着微妙的人生感悟,散发着深沉的人生哲理。

文章共有三个小段落,层次非常清楚:第一段叙事,第二段写景,第三段议论与抒情。

我们先看第一段的叙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照进屋中的皎洁月光,激起了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思,令他“欣然起行”。试想一下,一个侥幸保住性命,被贬黄州的苦闷之人,能在月色中“欣然起行”,该是多么难得啊!月本常有(“何夜无月”),为何作者偏偏是在这天晚上“欣然起行”呢?或许是因为他白天曾与朋友一起快乐地交游,或许是他得到了家人传来的平安消息,或许是创作了一篇甚合己意的诗作……我们无法猜想苏轼当时的情境,因为他乐而不言。我们只知道,苏轼要与朋友共同分享这份快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是豁达超脱之人,但在“念无与乐者”这句话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苏轼早已名闻天下,即使是在黄州这样较偏僻的地方,知道他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因为是戴罪流放之人,苏轼竟“无与乐者”,只能“寻张怀民”。在第一段看似平静的叙事中,隐含着许多深层的内容,我们需要细细品读其中的深意。

再看第二段的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总共18个字,里面没有一个“月”字,作者却为我们描绘出了清丽空灵的美好月色。作者运用暗喻,把月光比作流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交横”。这里的一个“盖”字写出了作者的感悟过程,仿佛有“身在月中不识月”的感觉。作者与张怀民都沉默着,沉浸在这月光水影之中,不愿打破这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作者寄情于景,完全涤净了心中的郁闷、世俗的尘滓。这段文字,明写月光,暗写作者的心境,展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超脱的情怀。

最后看第三段的议论与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接连两句发问,是为了引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此处的“闲人”一词颇值得深究。从字面上看,“闲人”就是无事可做之人。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且不得“签书公事”;怀民被贬黄州,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两人自然是清闲之人。初读文章的第三段,我们会感觉苏轼似乎在为“忙人”们错过了美好的月夜而惋惜,为自己是个“闲人”而庆幸。可是,如果深读的话,我们似乎又从中读出了苏轼的无奈。苏轼不想脱离官场,即使被贬到“江湖之远”,他仍然“忧其君”,想着能为朝廷、为百姓做一些事情,他怎么愿意“闲”呢?有人说“最后一句的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吴战垒语)。其实除了以上的深意,我们更要理解,苏轼感慨的是,像他们这样人生遭受如此不幸,政治命运如此坎坷,还能有如此闲心欣赏美好月色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这与苏轼一贯的豁达性格是一致的。

我们读这篇文章,要把握苏轼在郁闷、痛苦、孤独中努力自我排遣的心境,从作品叙事、写景、议论与抒情相融合的创作手法中去体会、感悟苏轼的豁达豪迈,从而获得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提升。随物赋形抒闲心,月影空灵奏夜曲。愿大家伴着“月影”,走进作者的“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