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细微处见真情

2013-04-12俞永军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3年11期

天底下最无私、最纯洁、最真挚、最动人的情感,莫过于母爱。于是,回忆与留恋、讴歌与赞美母爱的文章比比皆是,它们犹如满天繁星般熠熠生辉,点缀着文学的天空;而邹韬奋创作的《我的母亲》,无疑是群星中极为耀眼的一颗。

在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中,作者的笔触是细腻的,他让平凡的生活处处彰显真情;作者的笔触是深刻的,他用点睛的议论使简单的回忆凸显深刻;作者的笔触是神奇的,他通过细节描写,诸如动作、语言、神态等,再现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使读者和幼时的“我”一起去感受,又与现在的“我”一起去深思,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比如,文章第三节中的动作描写。作者由最初的印象谈起,元宵夜,母亲把“我”从卧室背到大客厅“走来走去”地“巡阅”、观灯。因为当时年岁太小,所以母亲说的话“我”都记不清了,“我”印象深刻的是母亲的动作,她“蹑手蹑脚”地到床前看“我”,一连好几次。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实则蕴含了母亲无限真挚的爱,表明她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尽情享受元宵节的乐趣,同时又害怕惊醒自己的孩子。爱子之殷切,爱子之细致,尽在一举一动中。

又比如,文章第五节中的语言描写。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当“我”背不出来的时候,父亲就用竹板重重地敲打“我”的手掌。“我”失声痛哭,呜呜咽咽地继续背,而“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并硬着头皮说“打得好”。打在儿身,痛在娘心。不打孩子难以上进,打了又实在不忍心,可见母亲矛盾痛苦的心情:一方面疼爱孩子,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有出息;一方面期待以严训使儿子成才,另一方面又为儿子所受的皮肉之苦“泪如泉涌”。母亲之伟大,母爱之细腻,尽在一言一语中。

再比如,文章第六节中的神态描写。记得一年夏天的深夜,“我”从睡梦中醒来,看见母亲还在油灯下纳鞋底。母亲额上沁出的汗珠衬托出她的辛劳,为了自己的孩子,受再大的苦,遭再大的罪,也心甘情愿,也心满意足,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令人唏嘘慨叹,为之动容。除了神态描写,这里的动作描写、环境描写亦不能忽视,寂静的环境更加突出了母亲的劳苦。可以说,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感觉三个方面写出了母亲劳碌的身影,颇为真挚动人。

细节描写如一滴水、一片叶、一朵花,它们构筑了文学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动人的事件以及真挚的情感。本文从细微处落笔,描写母亲的爱子之情,感人至深;而这种笔法上的“细”和情感上的“深”,也是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需要着重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