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势之必需,学术之新境——谈谈开启语言生态伦理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学理基础

2013-04-12杨彬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言语伦理交际

杨彬

时势之必需,学术之新境
——谈谈开启语言生态伦理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学理基础

杨彬

主持人潘世松语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豪根(Haugen)于1970年提出,语言一般只存在于使用者的大脑中,只有在语言使用者相互之间产生关系并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相关时才起功能作用。从此,语言生态成为跨领域、世界性话题。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截至2013年8月17日,中国知网以“语言生态”或“生态语言”为主题搜索到论文197篇、45篇,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交叉、重复。进一步而言,以语言生态的内心驱迫感,抑或族群语言立法与语言道德的应当存在的“语言生态伦理”为主题,搜索到论文2篇,研究成果确实不多。基于此,我们邀请复旦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江汉大学的专家,开展“语言生态文明建设”笔谈,以期指导我国的语言生活实践、构建语言生态伦理体系。

一、开启语言生态伦理研究的当下语境

随着网络技术与数码产品的迅猛发展,普通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向不特定的多数群体或特定个体传递符合或不符相关规范的各种信息。可以说,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展到“自媒体”时代。网络的低门槛与可隐匿性,为数量庞大的“自媒体”传播者提供了近乎“随心所欲”的空间,铺天盖地、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如滔滔黄河之泥沙俱下,滚滚扑来。典型表征之一是,各种“热词辣语”层出不穷。

在此种情形之下,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地位与作用,遭受着严峻的挑战;社会语言生态环境发生了并发生着汪洋恣肆般的变化,社会用语涌现出诸多不规范现象。何以确立路径、有序有效地开展社会用语的引导与规范工作,已经成为语言研究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社会用语关涉语言功能、生态伦理、认知心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基于交叉视野,探索一条新路引导与规范社会用语,可谓时势所需。鉴于此,开启“语言生态伦理研究”不失为可行的路径选择。下文拟谈谈开启此项研究的学术意义与学理基础。

二、开启语言生态伦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说明何谓“语言生态伦理”。这一概念是潘世松(2013)在《语言生态伦理概念提出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可能》提出的:语言生态伦理是语言学与生态学、伦理学相交叉的产物,指族群语言的发生、发展和个体语言的习得、运用的人为痕迹与自然状态之间道德关系的内心驱迫感,是族群语言立法与语言道德的应当存在。作者提出这个概念,旨在呼吁全社会重视伦理律令在人际言语交往中的规定与制约作用,以促进语言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从而使得语言生态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笔者认为,在自媒体传播强势发展的境况下,开启“语言生态伦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语言生态伦理研究有益于建设和谐的语言生态文明

俗语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此语足见语言文明与否具有截然迥异的效力。尽管“重视语言文明”一再被倡导,但是社会语言生态环境中,依然充斥着矛盾与冲突。例如,2013年3月15日9时39分,笔者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言语冲突、命案”两个关键词,检索结果显示为:“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78,000个”。再如,蕴涵“反感、揶揄、怨刺甚或愤怒”等情感的热词辣语也层出不穷,如“被XX”、“欺实马”、“俯卧撑”、“XXX是奇迹,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些具有(准)词语或句式的广泛热传,有其多样化的形成因素,但也可以凸显出我们的社会语言生态环境中还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此外,网络世界还充斥着与传统纯正母语远相背离的表达形式,诸如:卧槽、草泥马、你妹、小盆友、童鞋、妹纸、帅锅、酱紫、表酱紫等等。

可以说,前引的“被XX”等是言说主体针对特定事件表达揶揄或怨刺等情感而进行的积极创造或仿拟,具有某些不当或不规范性,但仍反映出较为自觉的实践理性精神。然而,“草泥马”等一系列表达形式,则可以说是肆意的“粗口”或夸张的“低幼化”表达,严重违反基本伦理原则,不仅会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认知,还会玷污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妨害其健康发展。而开启语言生态伦理研究,构建语言生态伦理原则规范与知识体系,并通过宣传教育,使得社会交际者内心形成强烈的伦理“驱迫感”,从而能够有意识地遵循应有的语言使用规范,自然有益于全社会建设和谐的语言生态文明。

2.语言生态伦理研究有益于传承经世致用性学术思想

强调实践理性,注重经世致用,是我国思想界与学术界宝贵的精神传统。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再如,顾炎武认为:“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遵循经世致用原则,强调思想创造与学术研究的当下意义,关注社会现实,直面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经邦济国的实效,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务实、求实的宝贵品格,是其“以天下为己任”的主动承当情怀的直接体现。

语言是文明的重要载体,语言使用状况是个人、民族、国家文明程度的直接体现。然而,如前一小节所示,我们的语言生态环境中,还有相当芜杂的不和谐音,甚至是剧烈的矛盾冲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走向纵深,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亟需直面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路径与方案。语言生态伦理研究,正是要秉承经世致用思想直面当今社会言语交际中的诸多矛盾问题,着重从语言伦理角度,反思、探索导致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并尝试寻求解决方案,促进社会语言生态文明建设。

3.语言生态伦理研究有益于发展交叉性学术创新研究

一般来说,要想实现科学研究的突破与发展,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考察和挖掘新事实,二是不断更新研究分析的理论观念和操作方法。语言研究的突破与发展,也难以脱离这种路径。

由于社会用语关涉语言功能、生态伦理、认知心理等诸多方面,若仅从某个单一视角进行研究,必然会形成认知思考的盲点,因此,需要从多个视角进行交叉性综合考察,从而实现学术研究的不断创新。语言生态伦理概念,正是基于交叉视野,从语言学、伦理学、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对社会用语(特别是其中的不和谐音)进行多路向综合分析而提出的。

语言生态伦理研究具有鲜明的交叉性与创新性,其实质在于突出人在语言生态环境中的主体性地位,试图将语言研究的部分领域从惯常的“以言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意在着重分析语言交际过程中人的行为规定性,探讨言说行为得以“合规定性”的伦理要求与所需语言知识要素的构成范围,以期指导交际者依循相应的伦理要求,妥善调配语言知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从而使得言语交际能够健康和谐地进行。可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如果深入开展,必然能够实现学术研究的新突破。

三、开启语言生态伦理研究的学理基础

语言生态伦理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坚实的学理基础。下文拟从语言层面和生态伦理层面探讨开启语言生态伦理研究的学理基础。

1.言说即行为

关于语言的性质与功能的探讨,由来已久,众说各异,限于篇幅,不作赘述;而近几十年来,影响最为深广的莫过于日常语言分析哲学所作的阐释。继奥斯汀提出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方法、创立言语行为理论之后,塞尔在继承批评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使之更具系统性与严密性。塞尔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产生一种(高度复杂)受规则制约的行为方式。此种观点意即:说出某种话语实质上就是在实施某种言语行为,如进行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或者作出承诺等等。

言语行为论者不像结构主义语言学者那样,着力探索某个语言系统自身的结构特征以及不同语言系统的结构共性;也不像功能主义语言学者那样,注重自然语言分析,努力结合语言的意义系统选择能够发挥某种交际功能的言语形式。这两种路向,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从语言之象研究语言。而言语行为理论则可谓是从“超以象外而求其环中”的视角开展的新探索,它跳出语言本身,重点关注言语表达的行事效力以及实现种种行事效力的恰当条件与规则等。

在社会交往中,不同言说主体的言语行为,此生彼应、互相影响、相生共存,在矛盾冲突中努力趋向某种动态的平衡;对于个体的言说行为而言,社会语言使用群体对于个体的某种言说行为的反应,如包容、接纳、复制传播或者排异、压制等,能够形成一种使个体言语行为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可以说,语言交际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类似于“异质同构”的象似性,因而,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理念研究人际言语行为。

2.语言生态伦理

科学实践证明,从交叉创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理念可以连接、弥合不同研究领域,能够不断拓展出新的研究视域。语言生态伦理研究,旨在从伦理视角考察语言生态并试图构建调整规范语言生态的策略方案。生态概念源于生态学,生态学原本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协同创新观念的演变,生态学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生态理念被广泛应用于诸多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

通常而言,伦理是指导行为的一系列观念,不仅包含规定、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也蕴涵着依照某种原则来规范行为的内在理据。对于言语交际主体来说,经过长期的教习,外在的伦理知识规范,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以言行事”时理所应循的伦理原则或准则。言说主体面向特定个体或不定群体的言语行为,若要得以妥善地融入语言交际生态环境之中,就必须考量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规定性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正像孔子所说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否则,言说行为就要遭受语言生态环境的排异、压制甚或围攻。

正如费希特所言:伦理学像全部哲学那样,是一门研究知识的学说;具体地说,它是关于我们的一般道德本性的意识的理论,是关于我们的特定职责的意识的理论。因此,研究语言生态伦理,也应注意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也即保证某种言语行为适用于语言交际生态环境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词语、句式、语体等诸多方面,有待深入研究。

四、结 语

综上可以说,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展到“自媒体”时代,社会语言生态环境正发生着汪洋恣肆般的变化,其中充斥着矛盾冲突等诸多不和谐音。开辟路径、有序有效地开展社会用语的引导与规范工作,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态文明,已然成为语言研究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而社会用语关涉语言功能、生态伦理、认知心理等多个方面。立足交叉视野,开启语言生态伦理研究既有重要意义,也有其坚实的学理基础。然而,语言生态伦理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披荆斩棘努力探索,方能更好地服务于语言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时代赋予语言研究者的历史性任务。

杨彬,复旦大学语言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上海市语委“十二五”重点项目“社会流行语规范问题研究”(HYW125-B-02);“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猜你喜欢

言语伦理交际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情景交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交际羊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