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2013-04-12彭华
彭 华
(武夷学院海峡成功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一、创业教育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才。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专家科林·博尔在后来的报告中指出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欧美“创业教育”起步早,至今卓有成效,最著名的就是微软比尔·盖茨的创业例子。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在缓解就业压力的驱使下,我国也开始了对创业教育的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并于2002年正式确立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并纳入国家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于欧美,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也逐步开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首先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界定。毛家瑞认为,“创业教育是以开发青少年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以提高青少年作为未来创业者整体素质为内容的,以培养具有开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的的教育。”[1]彭钢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的,采取渗透和结合的方式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具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功能和地位的教育。”[2]不论如何定义“创业教育”,学者们都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
地方高校通常是指那些由地方政府投资并实施管理,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的全日制高等学校。随着高校实行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地方高校占我国高校总数的94.2%,在校生总数占我国高校总学生数91.1%,[3]地方高校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研究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落实有重大意义,地方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有利于地方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
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相对比例以及在校生数额使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拓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随着就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上由于没有部属重点院校大学生的“名校”、“重点”等光环,成为了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研究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探索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之路,有利于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地方高校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化“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地方高校大学生开阔国际化视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促进自身长足发展。
(二)积极推动地方高校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国际化等因素推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由“就业型”人才培养向“创业型”人才培养迈进。再者,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了社会智力资源的过剩与浪费,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要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创业教育去发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的人才,推动这类人才发掘潜能,将智力因素转化为现实价值,变被动“就业者”为岗位的主动“创造者”。
(三)促进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地方高校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维持良性互动关系,地方高校要以适应地方经济特色为前提,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机遇。地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量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能有效提高地方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提升地方整体经济竞争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地方经济的发展能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培训项目和实践平台,制定创业扶持政策,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将推动“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深入
我国创业教育初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也才10年左右时间,且最初试点院校都是重点高校,截至目前,围绕此类高校的创业理论研究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那些处于创业教育研究边缘的地方高校来讲,这类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就更为散乱、浅显了。就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根本也没有实力去建立专门的创业研究机构、成立专门的创业研究队伍。实际上,大多数地方高校也就只在学工部门或学生处下设一个大学生就业或创业指导中心,针对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还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具体的学科体系建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学大纲的制定,创业教育评估机制的完善,创业实践等等都处于萌芽阶段。地方高校在具体的创业教育操作过程中因没有符合地方特色的创业教育理论指导,在创业教育模式上只能去借鉴国外或国内重点高校的模式,而实际操作中,理论又与地方特色脱节,缺乏操作可行性。
(二)大学生缺乏创业热情
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模拟创业活动、创业教育课程都拥有高度的热情,渴望获得创业知识并积极参与模拟创业实践活动,但是毕业后开展创业的意愿不高,缺乏实际创业热情。受中国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大学生都愿意进入事业单位或加入公务员考试队伍,希望获得“稳定”的工作,不愿意自主创业,承担创业的风险,因此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比重偏低。再者,创业知识的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地方高校大学生不敢创业,也不懂得如何开展创业。
(三)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创业培养对象片面化
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的认识与实施层面上存有一定的误区。误区一: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地方高校为缓解就业压力,会开展短期的创业教育,如,创业培训班、创业讲座、创业设计大赛等,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连贯性。误区二:许多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对象只是针对少部分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学生。地方高校往往会挑选这类学生,鼓励其参加各种创业设计比赛、创业培训,结果是变创业教育“大众化”为“精英教育”,而群体创业素质得不到提高,创业教育片面化,偏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
(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失
地方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创业师资严重缺乏现象。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所要求的师资通常是既要懂得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在当前,地方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多由就业和创业部门的指导老师或者是专职辅导员充当,这类教师大多理论知识丰富,而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创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之间无法贯通,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往往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会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形式,达不到学生的期望,这极大的影响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落实与发展。
(五)创业教育脱离学科教育,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
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因没有可供参考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成功模式,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会显得盲目,提供给学生的创业教育大多只是脱离教学体系之外的一些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没有将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处于分离状态。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对某些操作技能的培养,创业课程设置会忽视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学科课程、基础人文课程相对独立,缺乏相应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六)创业实践缺乏社会保障体系
大学生开展创业,地方政府会给予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显得繁琐,限制较多,难于推进,结果遏制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其次,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依赖于地方经济状况与政府投入,就目前而言,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所得投入有限,创业平台不多,大学生创业的风险保障机制也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难度。最后,地方高校、家庭和地方社会在创业教育宣传上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乃至文化氛围,大众对创业存有一定的顾虑,大学生创业缺乏必要的社会环境,在情感上得不到保障。
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符合时代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开展有效的,成功的创业教育,地方高校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地方特色,构建一套完善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一盏明灯,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一)深化理论研究,全面提高创业教育重视度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要特别研究如何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实体相连,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地方高校自身首先要改变就业观念,完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加大创业教育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创业教育研究立项,实实在在的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鼓励深化理论研究。
(二)明确培养对象,确立培养目标
高校的扩招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创业教育也属教育活动,也应随着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大众化”教育的道路,再加上就业压力,地方高校将创业教育定位于“大众化”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也不能绝对的“大众化”,要以普及创业知识、提高群体创业素养为前提,针对部分有创业潜质的优势群体进行“精英教育”,让创业教育的效果更完美。在确定培养对象的基础上,地方高校还要确立创业教育目标,围绕树立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等来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帮助地方经济更快发展。
(三)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缺乏,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也由于没有实际的创业和投资经历,知识结构会不合理。地方高校在师资建设上可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地方高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培训、继续教育、企业挂职等方式将校内师资定期输送到地方企业学习,熟悉企业营运模式,获得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也可采取“外聘”的形式将地方企业高管或创业成功人士请进来,为大学生授课、开设讲座、进行创业指导,传授实践经验,强化校企合作办学,增进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实体的交流合作,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四)科学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合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
科学合理的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重点高校也是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容之一。国发[2011]16号文件、教高[2012]4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制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建立分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4]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在以政策方针为导向的前提下,须结合地方经济特色、文化特色和地方高校自身办学特色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采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必修与选修共辅助,课内与课外同建设等方式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达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高度融合。
(五)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建立创业教育社会保障制度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和家庭的共同支持与联合作用。地方高校要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各类创业活动的开展,加强创业宣传,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社会舆论要对创业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创业成功人士形象,引起社会共鸣;地方政府要为创业教育提供宽松的政策,给予资金扶持,完善金融法律保障制度;家庭要在情感上给与创业大学生鼓励和支持,由此,才能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使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内涵,高等教育要由传统的知识教育、学历教育延伸至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选择。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具有着促进作用。
[1]毛家瑞,彭钢,陈敬朴.关于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1992,(1):35 -39.
[2]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孙永翠,试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姜尔岚,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55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