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三代领导核心中美关系观之比较*

2013-04-12陈然然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领导核心中美关系外交

刘 帅,陈然然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中美两国是当今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其关系发展如何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直接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三代领导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对美外交政策。比较中国三代领导核心中美关系观的异同,对于我国恰当处理新时期的中美关系和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三代国家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

(一)第一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

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中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政策。所谓“‘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已有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原驻在中国的各国使节,新政府将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做外交代表对待。‘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说新政府在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之前,要逐步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经济势力和文化影响加以肃清。”[1]“‘一边倒’的战略实质上在国家安全上中国依靠苏联,联苏抗美;在社会制度上,中国选择了将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愿意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种自主选择,主要是依靠苏联来抗击美国对中国所构成的威胁。但是,中国并没有放弃自己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2]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提出以上政策主要是考虑到美帝国主义在我国百余年来的影响很深,严重损害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表明我国坚决实现民族独立的决心。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难以维持。中国面对苏联和美国两方面的威胁,腹背受敌。加上“中间地带”的存在,毛泽东将“一边倒”政策转变为“两个拳头打人”,团结广大中间地带的国家,既反美又反苏,两条线作战,坚决反对美苏对中国的威胁。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苏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基于苏联霸权主义威胁中国,成为中国安全的重大隐患这一客观现实,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根据形势调整外交政策,将“两个拳头打人”转变为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思想,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对抗苏联霸权主义。70年代,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开始缓和中美关系。在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后,毛泽东开始积极筹划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1973年2月毛泽东与基辛格谈话时,提出了虽然两国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但并不影响实现国家的最高利益。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在改善中美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为中美正式建交打下了前提性的基础。

(二)第二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坚定而灵活地执行上一代领导核心的对美政策,实现了中美建交。邓小平作为中美关系的主要决策者敏锐地抓住了时代主题的变化并做出科学的判断。他明确指出,在处理中美关系问题上,要为即将开始的改革开放营造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在这一时期,中美已经顺利建交,苏联是世界上威胁和平的主要力量,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是又联合又斗争,以联合为主,以斗争求联合。调整对美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对美外交。“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美苏三角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中国已成为国际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如果偏向美苏任何一方,都会使国际战略力量失去平衡,而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而且对中国也不利。基于这种情况,邓小平调整了对美政策,指出“对美外交要坚决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中央领导机构开始实行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地发展中美关系的政策。第一、采取和平方式处理两国冲突,不搞对抗;第二、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发展中美关系;第三、谋求两国经济利益的汇合点。”[3]

(三)第三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从世界和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中美关系上提出了新政策。90年代初,美国的对华制裁虽然没有使中美关系破裂,但也降到了冰点。后来,又遇到各种问题的干扰,两国之间的斗争也异常尖锐。但是中国第三代领导核心从长远着眼,把握全局,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采取了灵活的政策为中美关系度过难关不断努力。“江泽民在克林顿任总统后不久,首次公开了邓小平于1991年提出的‘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对美政策的十六字方针。克林顿和江泽民互访使80年代末冷却下来的中美关系到达了90年代中美关系发展的制高点。两位领导人为中美两国描绘了21世纪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的艰巨任务。但要冷静地看到,虽然中美两国合作的范围拓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其中围绕台湾问题和人权问题展开的斗争依然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4]中美两国既有共同的利益也存在着利益的差异,因此,在发展中美关系中既有合作也有冲突。

二、三代领导核心中美关系观比较

(一)三代领导核心中美关系观的相同点

1.以维护本国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

“帕默斯顿有句名言:‘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我们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些利益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追求。’在当今世界各国在制订对外政策时无不把本国的国家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中国也不例外。”[7]中国三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都是以维护本国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沉重的苦难,对于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强烈的情感诉求。因此,中国三代领导核心中美关系观的基本出发点都是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

2.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心愿。中国三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都是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目的的。国家的发展关注的是给每一个成员带来幸福。国家的发展如果偏离这个轨道,必然行之不远。我国的对美政策如果脱离世界和平与发展,不从全人类的利益考虑,本国利益也必然受到限制。中国三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都做到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很好的结合起来了。中国三代领导核心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大国威信,保持我国的大国魅力,同时也贴切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心声。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中国三代领导核心都认识到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独立;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在发展中美关系中,中国三代领导核心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4.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在发展对美关系中,中国三代领导核心都认识到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因时制宜。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运用不同的策略保障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在关系到国家重大根本利益问题上,坚持原则,决不妥协。在有碍中美两国和平共处的小摩擦问题上应灵活对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必要时暂时搁置,避免引起重大冲突,妨碍中美和平与世界和平。中国三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都坚持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三代领导核心中美关系观的不同点

1.对时代主题判断不同

在中国三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中,面对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不同。正确认识国际形势,是正确把握中美关系的基础。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是从当时保证国家安定,保护人民生活安全,维护革命成果来对待中美关系的。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苏争霸因国际和平力量的斗争而归于既有对抗、又有对话的状态。邓小平的中美关系观是建立在对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两大主题的判断上制定的。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形势动荡不安,地区冲突不断,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所以江泽民的中美关系观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世界多样性发展和多边外交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国家间交往的重要形式发展起来的。

2.对美外交战略风格不同

在中国三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中,对美外交工作的战略风格上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毛泽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美国呈现敌视态度。对美外交战略风格主要表现为对抗性强,灵活性不强。其目的主要是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邓小平上台以后准确把我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积极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朝着日益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对美外交战略风格主要表现为成熟性强、灵活性强。到江泽民时,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中国的整体实力也逐步增强。第三代领导核心主要实行积极的多边外交策略。这一时期的对美外交战略风格主要表现为互动性强、多边性强。

3.中美外交合作范围不同

在中国三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中,中美外交的合作范围是不同的,呈不断扩大趋势。毛泽东时期,由于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始终贯穿在中美关系中,使中美之间的合作交流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邓小平时期,以坚持国家利益为主,积极发展同世界各个国家的合作关系。尤其在中美关系上,不断加强双方的政治经济贸易往来,而且扩大到科技、文化、教育等范围,合作范围较第一代领导核心广泛性提高。江泽民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国际趋势,在中美关系上,推动以经济贸易、科技交流为重点的各个领域的合作,加深和扩大了双方的合作范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三、三代领导核心中美关系观比较的结论

(一)准确判断国际国内真实形势

在变化的世界中,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国际国内真实形势是制定国内政策的重要前提,也是确立国际战略的基本依据。通过中国三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对国际国内环境的认真分析和判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中美外交政策,有助于维护世界的稳定,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是正确进行外交工作,制定外交战略的基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问题,战争只能带来痛苦、贫困和死亡。当今时代,世界上任何国家发生问题都是因为经济出现了问题然后产生政治问题。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国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会稳如泰山。

(二)富强中国成为首要利益

富强中国成为当今时代中国的首要利益。通过中国三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安全环境的基本改善使实现富强成为中国的利益重心。毛泽东并没有不注重中国的发展,“大跃进”主观上还是想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但是,毛泽东时代,不是与美国为敌就是与苏联对抗,国家安全被放在重要的位置。邓小平上台后,仍然是非常关注安全形势的。“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尚强调:‘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防备超级大国发动侵略战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和广大兵民要同全国人民一道,大力加强战备,随时准备歼灭一切敢于入侵之敌。’”[5]江泽民时期,我国领导核心逐渐认识到,国家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国家富强又依赖于国家独立。富强中国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最主要条件。我们的国家富强了,我们在国际中起的作用就越大,祖国统一问题的实现最终也是靠强大的综合国力为保障。

(三)实行“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

闭关自守是我国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通过中国三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注定要失败的,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实行“走出去”战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不能画地为牢、自我孤立,而必须把自身的发展同世界的普遍经济交往联系起来。积极利用国际资源为本国的发展服务,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更适合自身的开放。积极自觉顺应历史潮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去”战略既可以保障我们吸收世界各国的长处,又可以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防止国际政治经济动荡对我国的消极影响,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邓小平在1978年10月10日曾指出:‘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我们不能允许产生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6]通过中国三代领导核心的中美关系观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在中美关系观上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中国主要是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西方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政治制度,中国一直是抵制态度。我们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目的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熊志勇.中美关系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21.

[2]张蕴岭.中国对外关系:回顾与思考(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2.

[3]夏仕.冯敏英.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对美外交思想之比较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9,(1).

[4]熊志勇.中美关系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4.

[5]李开盛.理解中国外交(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37.

[6]李开盛.理解中国外交(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45.

[7]姜运仓.中国的国家根本利益与中美关系(1989-2001)[D].中共中央党校,2002.

猜你喜欢

领导核心中美关系外交
百年大党领导核心制度的建构逻辑与运行机制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需要坚强领导核心
论领导核心的战略定位与历史意义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外交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