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文化竞争力提升路径探析
2013-04-12孔德超
孔德超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布署,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其作为地区的文化象征和文明标志,在普通民众心里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意义。剖析、挖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竞争力,采取有效举措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充分发挥其文化凝聚力、导向力作用,更好地履行其在构建社会文化体系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论题。
1 公共图书馆文化竞争力体现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1]公共图书馆文化竞争力是指图书馆各种文化因素在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文化、信息需求并不断发展竞争优势的能力。公共图书馆的这种文化竞争力通过图书馆的品牌形象、信息产品、文化活动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1 社会文明的标志及文化象征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明的记忆、传承装置,积淀了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文明成果,它以丰富的馆藏、科学的分类记录着社会发展的足迹,见证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勾勒出大众素质逐渐提高的曲线,展示出一个地区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和色彩。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有任何其他文化机构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而且这种最广泛、最完整地保存人类经验、知识等精神财富的职能是任何其他机构所没有的。
同时,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地区文化最为集中的展示,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品位的标志。从国内外的文化地图来看,遍布文化地图的基本上是灿若繁星的图书馆,而其他的文化具象不过是图书馆星群中的点缀。[2]美国学者伯德萨尔认为:“图书馆设置和建筑具有文化象征的作用,图书馆设施和建筑本身就是构筑现代美国社会的基础象征之一,是人类知识体系的象征,具有形象唤起的功能,是美国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由于公共图书馆分布的区域不同,并且各自所处的民族文化环境不同,在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浸染了本区域的文化特性。[4]以图书馆建筑体为代表的图书馆系统的静态形式和以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为代表的图书馆系统的动态表征,具有一个地区的精神名片和文化标尺作用,表达了一个地区对文化的重视与渴求,彰显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品格。从这方面来说,公共图书馆的象征意义甚至大于其实际意义,影响重大深远。
1.2 公益性的文化教育场所
《公共图书馆宣言》阐述:“公共图书馆对其所在民众,应不分职业、信仰、阶层或种族,一视同仁,给予以同等的免费服务。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具备了自由、平等、免费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的权利,代表了知识信息的公平分配,从而维护了社会民主的公正。具有其他以赢利为目的的信息服务机构所无法相比的竞争优势。公共图书馆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使其担当起社会“没有围墙的大学”的作用。一座图书馆就是一座文化知识宝库,能让读者从中学习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现代公共图书馆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进一步拓宽了文化知识传授的范围,提升了文化知识传授的手段,通过远程教学使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通过数字图书馆丰富和扩展了知识资源,满足着民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可以说,正是公共图书馆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的现代化平台,才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增加了社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社会的文化品位。公共图书馆长期稳定地对全社会成员普及教育、传授文化知识,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机构所无法代替的。
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公益性还体现在它的公益功能,国外、港台地区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尤其表现突出。它主要表现在配合政府或民众需求举行各类公益活动。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公共福利、社会援助、青年服务、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例如:提供图书馆场地为政府人口统计作宣传和临时办公点、为新移民举办语言补习班、为低收入家庭学生讲解如何申请政府奖学金、为社区民众举办防病治病健康知识讲座、为国内外灾区民众捐款捐物、组织志愿者活动、支援癌症协会徒步游行、配合环保机构收集旧电池等。[5]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活动主要体现在公益阅读、公益讲座等方面。
1.3 开放性的信息交流空间
公共图书馆的历史角色是公正的公共场所,其重要的社会作用之一是为居民提供免费的社交聚会空间,提供自由交谈和集体活动的场所,为社区居民搭建交流的平台。[6]现在一般新建图书馆的硬件设施都堪称先进,不仅建筑别致,各种先进的网络通讯设施更是配备得应有尽有,各种信息资讯在这里得到汇集和交流。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得天独厚地充当起了新式媒体的中介。美国学者伯德萨尔认为:“图书馆在满足个人自由、提供各种自我实现的选择的个人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提供和培养社区社会的连带意识,是个人主义和共同体主义之间的重要桥梁和媒介,是培养个人的共同意识和社会凝聚力,从而获得社会全体生活意义的一种社会凝聚结构的‘场’之一。”[7]余秋雨先生说: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公共设施,还是一处精神圣地。人需要文化的聚会,以证明自己是群体的存在。对文化来说,空间和仪式极端重要。人们都有他的文化理想,而这理想是可以沟通的,图书馆为人们这一文化的聚会和交流提供了理想的物理空间。
1.4 综合性的文化休闲中心
公共图书馆是市民最贴近、最便利的文化休闲场所。随着各地一批批大型图书馆的建成,现在图书馆的印象在民众的眼里也发生了巨变,外表典雅秀丽,内里蕴藏广博,各类活动主题丰富,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刊阅读,而是涉及了现代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如:文化讲座、音像视听、书画展览、游戏互动以及各类假日文化活动等,有的还设温馨咖啡吧、茶吧、研究室、展览厅、玩具室等。像浦东图书馆免费提供的读者交流室、大型演播厅,杭州图书馆先进的音乐厅,香港中央图书馆的玩具空间等,不同需求的群体,在这里都获得了心灵的放松、精神的洗涤、需求的满足。公共图书馆目前正逐步成为“大众追求休闲生活的绿地”,[8]而且其休闲功能也日渐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功能。
2 图书馆文化竞争力提升路径
可持续的文化创新能力,是文化竞争力的不竭源泉。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竞争力,依赖于文化创新能力,需要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加以培育。
2.1 做好公共图书馆宏观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其文化服务竞争力
公共图书馆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政府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对公共图书馆进行宏观调控、政策倾斜、有效监管,以促进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和社会公平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虽然已经陆续出台了“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或“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在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还缺乏政府主导作用与长远的规划和制度。
美国公共图书馆普遍实行总分馆制,而且普遍以居民税收和政府财政支持来保证经费来源。我国一些地区也积极进行了尝试,如:杭州图书馆率先倡导实施了城乡一体区域整合的图书信息服务——“一证通”工程,在国内首创了联盟式的总分馆制。[8]北京市自2001年开启了以基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区域性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深圳市已初步建立起一个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区馆为骨干、街道馆为基础、社区馆为节点的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全市共有各级公共图书馆530座,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馆)。
对于总分馆的运营模式而言,也各有不同,苏州图书馆采用了自下而上全委托形式,即分馆作为建设主体,资产权属于分馆,总馆是全面管理者,享有分馆转让的一部分人事权、经费权;深圳福田区图书馆的总分馆之间“统一拨款、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的模式。在服务模式方面:上海图书馆的总分馆采用了“一卡通借通还模式”,北京图书馆的总分馆采用了“一卡通借”模式等。[10]它们各有千秋,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现有模式还不能集各地服务体系之大成,没有一个能够涵盖各地、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科学发展模式,来成为建设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标准。
各级政府必须直接负责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设计与布局,改变“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图书馆,一级政府只设置一个图书馆”的孤岛状态;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来确定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还要根据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公共图书馆的结构和规模。应通过政策引导、理论引导,鼓励均衡、合理地多建分馆;同时,尽快结合我国国情制订省、市、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并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强制推行,消除阻滞总分馆制实施的体制障碍,真正实现公共图书馆的设置普遍化、均衡化,服务就近化、方便化、均等化的目标,[11]让文化发展成果惠泽民生。
2.2 优化公共图书馆微观环境设计,增强其文化形象竞争力
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内外环境、人性化的设施是图书馆良好形象的一部分,是营造图书馆良好文化氛围的基础。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在公共图书馆的外部环境设计上,公共图书馆(总馆)应是一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通常应成为城市的一景,其建筑风格不但应与该区域的大环境相协调,而且还应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建筑特色,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展示作用。如温哥华公共图书馆、西雅图公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
在内部环境设计上,一是要追求设备、设施的先进与舒适,这是基础与本质。图书馆技术设备必须与时俱进,如香港中央图书馆拥有先进的资讯科技和电脑设备,以及多元化的设施,如多媒体资讯系统、语言学习室、电脑资讯中心、玩具图书馆等,满足了市民追求资讯和终身学习的功能需要。[12]正如程焕文先生在西安交通大学移动图书馆开通之际所讲:“图书馆只有主动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才不会成为恐龙,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图书馆精神不可移动,图书馆服务必须移动。移动图书馆是趋势,更是潮流,不潮则out。”。试想当公共图书馆的设备与iphone、ipad相连,当文化阅读与高尔夫运动具有同等时尚概念时,公众肯定会趋之若鹜地奔向公共图书馆,其文化竞争力可想而知。二是追求环境设施的美感,即构成环境设施的种种艺术语言、形式、手法协调一致,形成审美意趣,使人在活动中获得心理愉悦和精神享受。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在大厅、楼道墙壁张贴或悬挂名家绘画等艺术作品,赋予图书馆浓重的艺术气息,使读者在阅读之余可以欣赏精美的艺术品,得到精神的舒缓和享受;香港中央图书馆装置于八楼和九楼参考图书馆中庭的相连墙壁上的“书之光”大型浮雕作品,以玻璃片及玻璃纤维构架组成,突出表现了“书”的主题,大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审美意趣,引起读者的遐想和共鸣。[13]杭州图书馆在书架和阅读区的设计上,充满了居家式书房的味道,一改往常图书馆冷色调的风格,杭图的整个设计都呈现出温暖的“家”的感觉。三重灯光的人性化设计在国内也是首创:天花板上一层照明灯,中间一排书架灯,阅览桌上还有阅读台灯。书架灯是感应式的,读者去取书时,书架上的灯就会自动亮起,不用时就自动熄灭。节能、环保、低碳的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被实践着。[14]
2.3 增强公共图书馆内涵建设,提升其文化产品竞争力
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强化公共图书馆内涵建设是提升图书馆文化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一是要拓展服务功能。我国公共图书馆要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扩展服务范围,要充分提升文化产品影响力。要实现由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向多元化文化服务的转变,从书刊借阅、图书推荐、知识讲座拓展到音乐欣赏、影视播放、文化沙龙、教育培训、专业咨询、读者社团等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并形成一系列文化产品;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公共福利、青年服务、社会援助等公益性活动,丰富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的标识内涵;通过其拥有的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创意空间、展示空间、娱乐空间功能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使图书馆成为大众首选的公共文化空间,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是深化服务内容。要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咨询活动,帮助读者熟悉图书馆收藏内容及信息检索方法,使其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识别和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要开展知识评价与信息导航,对信息先行筛选,为读者节约时间精力;要使为政府和社会大众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普遍化,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资源、人才优势,担负起地区科技信息传播枢纽职责。
三要创新服务方式。公共图书馆是城市各类人群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并且每天都会接待大量的读者,要通过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项文化服务活动,如:①展示会、展览。包括书法展、绘画展、摄影展、藏品展等。②报告会、研讨会。包括读书报告会、创业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等。③公益讲座、热点论坛。诸如时事评论、市民生活、健康知识讲座等。④音乐欣赏会、文艺演出。如:个人音乐作品、戏曲艺术、影视作品欣赏等。⑤亲子课堂、游戏活动。如:针对少儿读者设立的听故事活动、涂鸦活动、玩具空间等等;⑥比赛、竞赛活动。诸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⑦捐助活动、环保活动。如:图书捐赠、赈灾捐衣、环境保护集会等。
四是提升服务水平。要在服务态度和服务技巧上下工夫,比如人性化服务、微笑服务等,注重服务链上每个细节,让读者既能享受相对独立的空间,又能感受到图书馆的服务无微不至,当读者有指向性的需求或实际上的不便的时候总能得到图书馆员的主动而热情的帮助。只有服务与环境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文化活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4 重视公共图书馆媒体推广,打造其文化品牌竞争力
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和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文化竞争力中举足轻重。公共图书馆要高度重视以媒体为传播、推广渠道,向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宣传公共图书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宣导公共图书馆文化、弘扬公共图书馆的理念与宗旨、推介公共图书馆各项服务。[15]从而提高公共图书馆在市民大众心目中的影响力。
要做好媒体推广,首先要提高认识,积极培育馆员媒体推广技能;其次构建公共图书馆媒体推广管理体系,设置专门负责公共关系开展和宣传推广活动的岗位,以便更好地开展公共图书馆媒体推广工作;第三要积极构筑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再者要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开展数字媒体推广。网络时代,数字媒体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一是制作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电子杂志或各类活动的专题网页等,在公共图书馆主页上予以联接,方便民众了解公共图书馆相关资讯。如佛山图书馆的“佛图风向标”电子杂志,将佛山图书馆每月的各类活动、讲座进行详细的宣传、推广介绍。二是与网络媒体合作,主办或参与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借以宣传推广图书馆服务。如河南省图书馆与“河南文化网”合作,利用其受众广、信息传播快等媒体优势,开展多种宣传及服务活动。三是利用博客、微博等数字媒体宣传公共图书馆。2011年初,一条“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的微博,在短短两天时间,被转发1万余次,一周之,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在内的数十家媒体争相采访报道,杭州图书馆迅速成为舆论焦点,被网友们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四是利用手机平台,推广公共图书馆服务。例如,国家图书馆近年来着力推出以手机为媒介的国家图书馆移动服务——“掌上国图”。
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竞争力,既是其个性及特色建设的要求,也是发挥其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公共图书馆的各级管理者、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从而让公众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权利。
[1] 文化竞争力[EB/OL].[2012-08-0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2910511.html.
[2] 程焕文.公共图书馆地图:幸福生活的绚丽画卷和文化权利的赞美诗篇[J].公共图书馆,2011(1):2.
[3][7]刘文波.浅析作为文化形态象征性的图书馆存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12-14.
[4] 程丹春.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图书馆学刊,2010(2):8 -10.
[5][6]丁丽娜.美国公共图书馆多样、具体、人性化的服务——纽约市布鲁克林图书馆的故事[J].图书馆,2011(6):9 -11.
[8] 黎文洪.对当代休闲阅读产生的背景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4):50-52.
[9][14]叶辉.公共图书馆有个“杭州模式”[N].光明日报,2010-08-19.
[10] 张军.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9):33 -35.
[11] 徐大平.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1(11):7 -10.
[12][13]潘拥军.刍议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J].图书馆论坛,2007(6):16-18.
[15] 张 正,罗春荣.公共图书馆媒体推广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1(6):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