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时代校园文化与师范院校图书馆教育力探讨
2013-04-12李洁爱陈喜红
李洁爱,陈喜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3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高校“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所强调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笔者从图书馆学角度,在资讯时代多元媒体环境下,利用新技术来提升大学图书馆教育力,让潜在教育力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求异思维、动手、合作能力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从而提高大学的文化软实力。
1 资讯时代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泛指学校的整体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风气以及传统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其包括校园环境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环境文化,指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绿化美化、教学办公设施、行政后勤服务装备、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学习生活管理制度、行为规范条例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校园文化活动指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社会实践、讲座报告、文体活动等为实现学校的各种职能和自身发展而开展的一切学术性、娱乐性的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校园精神文化指师生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与信念等以校园主人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是学校精神风貌、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是学校的灵魂。不管百年老校,还是成立时间较短的新校,都有其自身的校园文化,体现其各自的特色。校园文化一方面体现社会文化的“历史积淀”的传统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具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特征;另一方面反映着大学校园其特殊社区的面貌、个性的特征。因此,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通过一个学校长期教育、培养、实践而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教育、文化功能的集合体,是高校文化信息最集中的场所,是校园文化的窗口,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象征和精神之源,必须责无旁贷地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资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的发展,使得电子媒介层出不穷,如:电子书刊、博客文章、网络小说、手机书等,信息的载体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目前,人们利用信息资源的方式和渠道日趋多样化,这给图书馆建设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 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2.1 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信息浩如烟海,不仅拥有大量纸质资源,还有数字资源,以书刊、设备、建筑物等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通过馆员学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服务每一位读者,构成大学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在资讯时代,影响读者利用信息资源的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单从传统图书馆服务角度去探讨“读者如何利用资源”,自然难于掌握读者的实际需求。网络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从积极的一面来看,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接触丰富的信息,这些多元化的、便捷的信息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眼界,改变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校园文化也从相对封闭的状态变为开放的状态,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单向、趋同向辩证、发散以及崇尚独立思考转化。通过网络,人们占有信息的数量和获取信息的机会变得均等,发表个人观点的自由度增大,这使得校园文化的环境呈现出平等、自由的氛围,使得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宽松、舒适。从消极面来看,网络信息“杂”、“乱”无序,信息获得的“易”和信息来源的“广”,使得网络信息真伪难辨,良莠不分;有造谣谩骂,欺诈诽谤,在互联网传播,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可能造成危害,如“末日现象”荒诞之说背后,是网络推手的所为。“作为图书馆有责任和能力培养师生利用信息的技能,让他们高效、准确地获取网络信息,拓展知识面,而不沉迷在网络“无为”的环境中。利用图书馆恬静优雅和谐的阅览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人性化的服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气质、知识、行为等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可见,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价值导向、教育促进和精神陶冶等作用,是校园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的重要场所。
2.2 图书馆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念普遍渗透于校园的各个方面,既影响着整个校园活动的指导思想、管理原则,又制约调节着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图书馆作为保障学生文化权利的设施之一,保存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并通过主动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创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作出贡献。同时,图书馆能以信息资源为凝聚剂,将具有共同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读者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如: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学生的学习和知识拓展、学校的学术交流等,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和存储纽带展开的,因此,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毫不例外地带有价值观的痕迹,若是丢掉了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和图书馆文化都将毫无意义。现代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优势,与时俱进,采取新的措施、开拓新的领域,将传统的图书馆导读服务工作延伸到网上,拓展定题服务、专题信息检索服务内涵,创新网络导读、咨询服务工作,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
2.3 校园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的互动发展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里的一个重要文化群体,与学校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很多大学图书馆都是学校标志性建筑,并发挥自己的功能和效用。不仅馆舍设计、馆藏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图书馆队伍的建设、学术活动的开展、图书馆环境的美化等诸多方面,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图书馆文化既受到学校大环境的影响,又能通过优化育人环境影响校园文化的正确走向。如图书馆建筑风格、馆藏布局的设计与人性化服务,在采光、照明、书桌的设计、合理的藏书布局、色彩基调的运用、花草树木的种植、标识指引等方面,为读者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宁静舒适和赏心悦目的图书馆人文环境,来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与温情。
3 图书馆在校园文化构建中的教育力
3.1 有效配置资源
在资讯时代,根据用户的需求及使用文献的趋势,图书馆要适时调整优化馆藏结构,兼顾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互补建设,重点保障师范院校特色馆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目前,图书馆建设的重头戏是数字化资源建设:①加快馆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数字化阅读资源。②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数据库”、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民族民俗库”。③以共同出资、资源共享为原则,组成图书馆联盟,加强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除购置传统数字资源,如中国知识资源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电子书刊,还应积极与手机书的数字经营商(如中文在线、方正阿帕比公司、移动梦网公司等)接洽,联合采购手机书,为用户提供手机书的下载、阅读服务,满足资讯时代用户的移动阅读需求。总之,师范院校图书馆要密切注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关注教育改革动态信息,经常保持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随时掌握学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基础教育的新变化,在馆藏资源结构上进行合理配置,使资源购置经费合理,避免采购中的随意性、盲目性。根据学校的性质和任务系统收集有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重点入藏与学校学科建设有关的文献资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前瞻性地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做出适当调整,从而使馆藏资源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
3.2 强化服务内容
3.2.1 分层次服务
图书馆服务对象类型多样、读者需求不一,有必要同时开展分层次的服务。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图文并茂、声像一体的图书馆宣传教育视频;对入馆须知、规章制度、部门职能等介绍资料做配音讲解;对图书馆概况、馆藏分布、操作规范、服务介绍等内容进行实物录制和现场演示录制,以获得生动直观的播放效果。为方便读者学习,把它们刻录成多媒体光盘发放到班级,由班级安排观看学习。同时,可把这种宣传资料放在校园网上,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让学生随时巩固学习。这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既避免馆员为每个班讲解同样内容的重复劳动,又能方便读者随时学习,从而提高宣传图书馆功能的教育效果。另外,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如由读者提出主题的讲座、毕业论文写作资料收集培训、教案撰写培训、课件制作培训、实习资料查找培训、就业指导培训、数据库使用培训等,还可举办与图书馆资源利用相关的有奖活动,我院图书馆每年举办不同主题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周”,目的在于介绍资源和鼓励使用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学会如何独立地检索和获取信息资源,促进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文献资源,增进沟通、了解、建立感情,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3.2.2 互动式服务
馆员在为读者提供学科服务时,不要惧怕服务对象的高职务、高学历、深资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如书刊订购、数据库资源、馆际互借、网络资源导航等丰富的文献保障和熟练的检索技能。同时要与服务对象保持经常联络,不能坐等用户上门或是盲目推介资料信息、闭门造车,要随时了解、跟踪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和科研动态,推荐题录、摘要、全文资料等最新信息,做到推荐的信息有用而不被搁置或遗弃,真正达到个性化、交互式服务。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或专业特征主动分析和跟踪其文献需求,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利用智能代理等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推荐及个性化知识决策服务,满足用户用于决策支持、智能查询、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信息需求[4]。如以电子邮件、计算机系统定制手机信息等方式主动将资源库中最新信息在设定的时间内通知用户;及时收集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的材料,了解相关专业前沿及最新动态,主动提供教学文献需求和科研项目查新、定题等服务。加强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访问方法及其运用的培训,提高读者对信息技术工具、在线交互工具、发布工具、文字处理工具以及其他常用工具的操作水平,通过与用户建立新的合作互动关系,尝试各种新方法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真正发挥出图书馆服务的主动性、指导性、针对性,力求实现知识挖掘和信息导航,开创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格局。
3.3 完善队伍结构
资讯时代,图书馆能否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适应当今资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整体素质高、人员结构合理、具“为学、为师、为人”理念的和谐队伍。一流大学除了一流的文献基础、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之外,必须拥有一流的员工队伍[5]。
3.3.1 加强交流,提高服务效率
为适应技术发展需要,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需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当前,图书馆的人员结构不再是局限于图书情报专业,吸收了很多计算机、管理、经济和英语专业人才,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头脑灵活,他们是图书馆提升学习力的主力军,他们可以为图书馆的改革发展和服务创新提供思路,为学习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开展馆内业务培训及馆外业务合作,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实行岗位轮换制度,综合服务岗位定期轮换,业务技能强如技术部、编目部等可另行考虑,以增加馆员对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感性和理性的认知程度;利用培训、交流、合作,提升自身专业文化素养,拓展服务内涵,提高服务层次。文辅相先生在《素质.方法.创新》一文明确指出:“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提高素质,让人们能驾驭知识,把握机遇,具备发展自己的功底和基础;需要掌握方法,让人们更快地获取知识,扩大知识面,具备灵活应对的能力。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创新”[5]。馆员通过提高自我教育力来提升服务技能和文化素养,才能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能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
3.3.2 完善人性管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以尊重独立人格和个人尊严为前提,激发主人翁责任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被管理者产生健康的情绪、奋发的热情和自觉的行动。要关注图书馆员工的个人发展,使其能主动将个人发展与图书馆的发展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有信任感、能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创建一个诚挚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创新的和谐团队,就能留住人才,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对于任何工作目标的实现,靠的都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也不例外[6],和谐的图书馆队伍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社会分工愈专门化、学科的分化也越来越精细,从事信息服务人员需要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往往涉及到诸多学科领域,信息来源渠道广、数量大、分布散等特点,无论个人阅历多丰富,都难以有效地面对读者不同层次需求。而团队精神不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本性,它需要社会环境尤其是系统教育制度的后天教育和认真培养[7],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有利于孕育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环境是能否进行集体精神教育的关键。
4 结语
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开展的活动日益丰富,而且越来越多元化,给师生们教学科研搭建了很好的互动交流平台,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当前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问题,如缺乏科学管理和创新意识,有些工作开展不深入、效果不到位,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师生参加兴趣不浓厚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新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崛起,信息市场的形成和信息咨询的兴起,使高校图书馆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资讯时代,要以人为本,从方便读者、引导读者,以读者为中心来改革和建设适合时代要求和读者满意的新型图书馆,促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2]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11-01-20].http://www.nioe.edu.cn.
[3][7] 金子元久.大学教育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饶坤英.以大学文明的标高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72-75.
[5] 文辅相.素质.方法.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1):11 -17..
[6] 黄蓉.“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4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