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图书馆服务工作

2013-04-12赵庆玲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图书馆服务

赵庆玲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1)

1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境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自二战后兴起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风靡了近半个世纪,目前仍然无法从概念上来给予精准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对两次世界大战进行深刻反思的背景下出现的,主要特征集中在其对权威的否定,对理性传统、国家话语、宏大叙事的彻底解构,主张多元论、突出个体性和自我关切等方面,这些主张否定传统的集体神话,追求对个体生命、生存自由的关怀与回归,与上世纪末的中国国情相差甚远,也因此在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和轩然大波。

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现在,我们的社会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后现代”社会(这个社会也被称作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消费社会等。)的特征:鼓励和刺激消费也已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导向;网络和娱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广告无处不在;电影电视作品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及其对小人物/普通人的推崇;……这一现象业已受到很多理论研究者的注意,“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已渗透进了我国的文化发展之中,对青年文化的影响更加突出”。[1]“后现代主义已不仅仅是一种与我们无关的西方话语,而是渗透于我们的语言与生存之中的活生生的现实。”[2]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所有这些都在悄悄地兴起,并不动声色地成为生活中的常态,与此有关的思想文化也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人们的心理,成为其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通过对用户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积极研究、并由此来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和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在这方面,图书馆学界已经开展了一定的理论研究。笔者曾根据CNKI的检索结果,对相关研究成果做了大致性的统计,去除不太相关及重复的文献,得到有价值的文章20余篇,其中较多涉及到后现代主义对图书馆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冲击与挑战,关于图书馆功能定位、发展趋势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涉及到图书馆服务,栾雪梅指出后现代主义对经典及阅读方式、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解构已经颠覆了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必须转变理念,重建图书馆服务模式,使“知书”转变为“知人”[3];也有作者就后现代主义的某一方面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作出研究,如秦小丽就将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Origanism思想引入图书馆领域,认为应该把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与读者看作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不同主体,并且是相互平等的有机统一体[4]。在理念方面,张晓萌以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图书馆核心价值做了一次哲学解读,并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对该思想的影响进行了总结评价[5]。总的来说,虽然在对待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态度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但“后现代观念已经深入到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之中”[6]的事实却是众多研究者所公认的。

本文就以后现代文化为语境,详细分析该文化思想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并就服务理念与服务实践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评述。

2 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图书馆服务工作

2.1 个性化服务

后现代主义质疑宏大叙事,进而质疑由此而“制造”出的所谓“英雄形象”,倡导把人还原为日常的凡人、普通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个性及其不确定性。对于图书馆来说,注重并大力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对这一主张的最好注释,这也是近年来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之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又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当前Web2.0环境下,BLOG、RSS、Tags等即时通讯工具早已经普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也已经成为常态,“我的图书馆”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开始的借还书查询到后来的预约、我的书架服务,再到双向的资源推荐服务——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偏向为其推送全球范围内下载频率较高的相关资源,读者则可以在资源检索结果页面直接对图书等进行评论,留下自己的声音……未来,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还将向着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强化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功能;强化对用户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根据学科、研究兴趣及层次对用户进行细分,增加图书馆员参与份量;将个性化信息服务嵌入图书馆服务系统的方方面面,使用户在个性化界面与图书馆公共资源之间自在出入等。

2.2 平等服务与开放的姿态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权威与等级,反对理论权威与思想权力话语,提倡开放的民主氛围与文化共享,反对一切垄断、专制和霸权。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将平等服务作为其服务理念列入其中:“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7]。但是这里的“平等”更多意义上是“自由、平等、博爱”中的“平等”,是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平等,平等服务即无等级差别的服务,图书馆仍然是服务的主体,居于中心地位。

后现代主义要求消解一切权威与等级,同样也要求消解居于中心地位的主体形式,认为应通过对话建立一种伙伴或合作关系,建立真正的平等交往关系。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不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读者,还要平等地与读者进行对话,使读者与图书馆站在相同的高度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尊重读者,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思想感受,与读者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真诚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图书馆大力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实践就是这种需求和发展趋势的最好体现,在这种服务中,作为个体的咨询馆员直接与读者进行对话和接触,取代了传统的作为机构形象存在的“图书馆”与读者进行对话的机制,更能够体现图书馆与读者进行平等交流的愿望和诚意。未来,在进一步完善参考咨询服务的基础上,图书馆还应积极探索与读者进行平等交流的多种方式、途径及机制,尽最大可能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中来。

2.3 注重图书馆休闲/消遣功能的营造

后现代主义在对经典、权威、高雅、严肃或精英等命题进行消解的同时,也毫不掩饰他们对感性体验和游戏的推崇,这一方面源于价值和意义消解之后的虚无感、荒诞感,同时也是对工业社会里“人之将为机器人”境遇的绝地反击,消费社会又为这种哲学的盛行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践条件,于是“休闲显然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特征之一”。[8]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若要吸引更多的读者,就必须在休闲/消遣方面有所侧重。2008年10月1日正式开放的杭州图书馆新馆正是由于其对舒适环境和娱乐功能的营造吸引了大批读者,其平等服务、免费服务、便捷服务等多种举措又为他们留住了这些读者,一时之间,杭图甚至被读者惊若“天堂”,逛杭图也成为当地人的一种时尚。截止2011年年底,以杭州市常住人口为目标人群,杭图的人均到馆率从20008年的57%上升到113%,人均外借册次从2008年的0.27册上升到了 0.76 册。[9]

在理论方面,刘懿的文章《服务范式转变:基于公共空间的图书馆休闲价值的实现》为图书馆营造休闲/消遣功能提供了合理论证,文章认为:发挥图书馆公共空间的休闲价值既是公众文化权利、文化需求的使然,也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搭建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公共文化平台、构筑城市文化客厅、培育公民社会,是实现图书馆休闲价值的主要途径[10]。笔者认为,注重图书馆的休闲/消遣功能是图书馆服务向人性化方向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图书馆绝不应以此为目的,而忽视了其“服务”职能之本。事实上,注重图书馆休闲功能的营造只是实现其“服务”职能的一个方面、一种途径。

2.4 突出“服务”职能

后现代主义是在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后工业”社会中发展壮大的,它与商品经济观念相互裹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大众文化世俗审美的一面镜子。如果撇开图书馆的公益性来看,其“读者至上”的理念与商品经济中“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同出一辙,都凸显了服务主体对服务对象的重视和尊重。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文化服务机构,服务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图书馆人一直以来努力不懈、孜孜以求的永恒命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拓宽服务渠道、延伸服务链条成为各图书馆积极探索并争相实践的主要话题。不少公共图书馆纷纷建立社区分馆,构建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并实现通借通还;举办讲座、比赛、沙龙等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积极影响;在高校图书馆,由实物音像资料、IC咨询台、电子阅览区、音像视听区、大屏幕放映区、研讨小间等组成的信息共享空间一经投入实践,就引来广泛关注和积极效仿;各图书馆都将资源检索模块放在其主页的显要位置,明确标示出其信息服务的职责所在;利用RSS、E-MAIL、短信平台等为读者提供主动服务、推介服务也已经蔚然成风……

2.5 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及对终极价值的倡导

后现代主义在对“元叙事”进行彻底解构的过程中,也消解了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下来的“经典”文本,它放弃了对永恒、上帝、真理、灵魂等终极问题的追求,更加关心“过程”和对感性的直接把握,并且由于在这方面直接迎合了大众文化的口味而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孟繁华就曾指出:“后现代主义文化……不仅完全回避了现代主义文本中的孤独、痛苦、人性、情爱的诉说欲望,同时也完全回避了对终极价值、终极关怀的探寻与追问。它们所提供的承诺仅仅是娱乐、轻松、荒诞、黑色幽默等能指的无尽运作与狂欢。”[11]作为一个崇尚理性的知识殿堂,图书馆也已经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青年学者梁灿兴在《不可或缺的黯淡蓝点——图书馆后现代浪潮中的现代性》一文中指出:“Web2.0流行之后,后现代性终于发起对图书馆现代性形象的全面进攻。”[12]这种进攻主要体现在网络对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地位的解构性方面,网络所提供的知识体系、结构及其更新速度都丝毫不逊于图书馆。“在这个新视角中,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用户才是主体。图书馆只能通过嵌入到这些主体在知识生产、储存、处理、消费过程中,才能发现和满足其信息需求。”[7]但是尽管如此,作者仍然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现代性尚未完成的社会,……中国图书馆仍然负担着启蒙的使命。”[13]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任何时候都肩负着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职责,肩负着为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提供知识资源的职责。在商品世界居于核心地位、金钱成为价值尺度的当代社会,“人”被“物”层层包围,图书馆人文关怀及倡导追寻终极价值的职责更加显得迫切和责无旁贷,也只有肯定了这一点,图书馆在探索多种渠道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才具有不断前进的动力,上文所述的种种理念及举措也才获得了其最终的旨归。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图书馆要实现其人文关怀及对终极价值的倡导无疑具有相当的难度。因为,这是一个“众神狂欢”的时代,在由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脑、手机)构成的传媒世界中,任何声音都显得微不足道。图书馆只有主动融入到这一文化环境中来、主动融入到用户信息获取的全过程、主动融入到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大范畴及长远目标中来,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将游戏、休闲等观念引入图书馆服务工作,加强宣传及推广力度,在此基础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阅读推广活动,长期积累,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消解终极价值及“经典”话语,仅仅是由于这些价值观(被确定为权威)对“人”造成了压抑和束缚,出于解放“人”这一需要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和策略,消解并不是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解放“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与图书馆一样追求对人的多重价值关怀,出发点的相似又为我们考察和借鉴前者、调整和提升自己提供了可能。对图书馆来说,这种“考察和借鉴”、“调整与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叶雷.试论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后现代因素对青年文化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4(1).

[2] 赵庆禹,陈艳华.后现代图书馆及其主要特征散论[J].情报资料工作,2006(1).

[3] 栾雪梅.后现代阅读方式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情报杂志,2012(12).

[4] 秦小丽.后现代性的有机主义与图书馆服务理念[J].图书与情报,2005(6).

[5] 张晓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5.

[6] 廖腾芳.构筑哲学基础上的后现代图书馆[J].图书馆学研究,2004(8).

[7] 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英文版[EB/OL].[2006 -06-0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eaecc010003f2.html.

[8]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马惠娣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9] 杭州图书馆新馆开放3年多平均每个杭州人到馆1.15次[EB/OL].[2012 -04 -25].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97631752/1.html.

[10] 刘懿.服务范式转变:基于公共空间的图书馆休闲价值的实现[J].图书馆建设,2012(9).

[11] 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 梁灿兴.不可或缺的黯淡蓝点——图书馆后现代浪潮中的现代性[J].图书馆,2009(4).

[13] 同[12].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图书馆服务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