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路径和对策
2013-04-12尹九成
尹九成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陕西铜川727031)
1 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
1.1 图书馆沦落为院校的“二等公民”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的社会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博而专”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营养的“第二课堂”[1],是学校教育体系链条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正如一位大学教授所讲的——在大学,校长只需要用好教务长、图书馆馆长、总务长“三大长”就可以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现状参差不齐、情况各异,国家重点本科院校图书馆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馆舍建设等方面比较到位,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但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或是受资金短缺的困扰,或是受决策者理念的限制,图书馆建设在人员配置、馆舍建设、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相对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与创新。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所以学校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人员配置,院校大多非常重视。而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却沦落为院校的“二等公民”,无论是在项目支持、资金投入,还是人员配置等方面都只能望其项背。高职院校的管理层普遍认为,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就是收集信息和提供信息,只要做好这两项工作就行了,没有必要在图书馆“大动干戈”,因而使图书馆各项工作严重滞后,成为制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瓶颈。
1.2 管理机制不合理,人才结构失衡
在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置身于教务处的管辖之下,使得图书馆缺失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导致图书馆没有自主权,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缺乏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图书馆的人才结构配置不合理,优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无从谈起。笔者所在的院校,图书馆多年未进一个人,每年招聘的年轻毕业生都分配给了院校的系部或人事、办公室。图书馆多年打报告,却未要到一个人,致使馆内人员结构只能是年长者、体弱者及女性居多,专业人员只有一个,男性馆员仅有两名,更别奢望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了。由于人才匮乏,给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成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
1.3 资金投入不足,信息资源建设滞后
1987年,国家教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文献资料购置费在全校教育事业费中应占适当比例,一般可参照5%左右的比例数”[2];在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要求图书馆要足额拨付“图书资料购置费”[3]。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少有哪个高校图书馆能达到教育部的规定,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很少或者没有,使得这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捉襟见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信息资源(包括纸质和数字资源)总量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受购置经费的制约,加之书刊大幅度涨价,致使高职院校图书馆各类文献采购的数量严重不足,加之各馆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少,就必然出现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人力物力浪费。另一方面,虽然学校评估指标中有生均藏书量的规定,各校的评估、达标、考核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院校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但这种“运动式”的行政手段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为了增加馆藏量,评估达标,一时间大量购书,且大量是闲置图书,过后几年又不投入资金,经费时有时无,致使每年的优秀图书难以购进,信息资源的时效性难以体现。
2 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路径和对策
2.1 提高认识,创新服务理念
现代图书馆以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为特征,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转变为信息服务中心,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在全球广泛而迅速地应用和发展,对以搜集、整理、使用为功能的图书馆,已经并越来越多地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互联网改变了图书馆环境,也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使得图书馆丧失了传统的文献检索与图书情报服务的优势,读者也许不再把图书馆作为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唯一途径,图书馆坐等读者上门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来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才是图书馆切实可行的立足和发展之路。
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巨大变化,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高素质的服务者,而不是定位或等同于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为师生及时提供文献资源的最佳服务。二是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将图书馆的服务由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传统服务理念转向智慧服务,致力于培育用户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智慧能力,启发用户“转知成慧”[4]。三是构建信息服务合作机制,创建高度协同、合作共识、权益分担、共建共用的图书馆联盟,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每个资源库中的每一本书、每一份文献都不再是信息“孤岛”,不再相互隔离,都融汇到比以往更深的文化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公共图书馆这几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一体化建设,搞得如火如荼;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网络化建设也不甘人后,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等一大批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所有这些都表明一个开放的、以泛在网络环境为支撑、以共建共享为手段的为读者提供泛在服务的图书馆时代已经到来。
2.2 变革管理机制,引进专业人才
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部门,必须重视管理工作。管理能把图书馆的核心技能和要素聚合起来,形成整体合力和系统优势,为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提供力量。我们知道,图书馆管理的三大要素是人才、技术和资源,其中人才是关键。只要有了具备思想素质、专业知识、网络技能的人才,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得到彰显和提升。在网络日渐普及、读者自我查询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图书馆服务的知识性、技术性和社会性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和学校对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必须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变革管理机制,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储存和培养。
2.2.1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院各部系、各专业、不同文化层次师生经常驻足查阅资料的必到之处,直接为教学一线师生服务,图书馆馆员的精神面貌、言行举止、人格品性、道德素养、服务水准,均会直接影响、启迪及感化全体师生。为此,应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馆员热爱图书馆事业,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树立“读者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视作第一己任,勤勤恳恳、积极向上、锐意创新、无私奉献,以“主人翁”的精神搞好服务工作。
2.2.2 实行竞争上岗
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机制、人员聘用、人员管理、服务模式一成不变,用句不客气的话讲,安排到图书馆的人员大都是不干事或干不了事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决定了图书馆工作必然是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其核心价值难以得到提升和彰显。为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实行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制和竞争上岗制,做到“优胜劣汰”。只有这样,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日益增强,图书馆良好的工作氛围才会形成,为读者服务的态度才会明显改善,服务的水准才能得以提升和创新。
2.2.3 引进专业人才
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的现实状况,院校当政者要把学校图书馆的人员管理和人才培养纳入到整个院校人才发展培养的战略体系之中,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并不重视图书馆的人员聘用、配置。在院校的用人招聘上,只着重一线教师的人才引进,几乎从不考虑图书馆的新生力量的补充问题。然而,随着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原有的人才队伍、馆员结构早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工作。因此,在优化培养现有管理人员的同时,在进校的大学生中为图书馆遴选、配置有专业知识、网络技能、懂外语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要引进一些既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吃苦耐劳和创新精神,又具有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现代图书情报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彻底改变图书馆目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失衡、年龄老化、男女比例失调的不正常现象。同时,要改善图书馆工作环境,提高图书馆人员的待遇,树立并落实“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持久用人观念。
2.3 重视资源建设,优化服务设施
搞好图书馆资源建设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图书馆如果没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服务教学、服务社会、服务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2.3.1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文献资源的可持续建设
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保证每年按规定给予经费的支持,并随市场的变化逐年增加,力求避免一些学校有钱时给一点,没钱时就一分不给的不科学做法;或者说,在评估时加大投资力度,造成图书馆一段时间的突击花钱、文献资料突击购置,评估结束图书馆就成了“零经费”,一些急需的文献资源无法购置,这是图书馆资源建设中不可取的行为。
2.3.2 突出馆藏文献特色,满足读者需求
所谓馆藏特色,“是指一所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5]。所谓“满足读者需求”是指本馆馆藏文献必须充分满足广大师生和院校人才培养及教学的需求。具体到高职院校图书馆,就是要根据本院校设置专业的特点,突出本馆馆藏文献资源本身特有的与其他兄弟院校馆藏文献在结构、类型及侧重点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同。为此,应注意以下三点[6]:一是不仅要考虑文献本身所具有的学术参考价值,还要符合本馆馆藏结构和整体布局。二是不仅要有教参类、教辅类及重点学科类等学术性文献资源,还要有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专业水平、综合能力和品行修养的普及性读物。三是不仅要有一般专业的文献资源和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还要注意收集与特色专业有关的已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文献资料。
2.3.3 优化软硬件设施,提升网络建设速度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已经成为知识收集、筛选、加工、传播和利用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场所,其泛在智能、立体覆盖、无时空限制的强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空间和地域限制,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突破了馆际界限,互联网上所有用户都可能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对象[7]。因此,优化图书馆服务的软硬件设施,搞好网络建设就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涵盖三个方面:一是选好图书馆集成化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的着眼点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对书刊文献的管理,而在于能提供什么样的内容(馆藏资源、联合目录资源、数据库资源等)和实现什么样的服务(个性化服务、推送服务、定题服务等)[8]。二是搞好网络建设。现代化理念上的图书馆服务,必须依赖高速传递信息资源的互联网设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设好高职院校图书馆内的局域网,并力争实现与校园网、地区行业网,进而实现与大联盟(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进行对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协调、合作共识、权益分担、共建共享的目的。三是要加强数据库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只有这样,图书馆的服务与创新工作才能得以实现。
3 结语
改革是动力,管理是根本,创新是灵魂。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创新是时代需要,是高职院校增强办学实力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只有消除制约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的不利因素,切实探讨研究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路径、理念和对策,重视信息资源建设,优化服务设施,提升网络建设速度,才能进一步彰显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水准,凸显图书馆在学校教书育人环节上的重要价值。
[1]韩鹏.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0增刊(2):31-34.
[2]范兴坤,郑建明.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及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90—98.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EB/OL].[2012-10-16].http://www.110.com/fagui/law_137155.htm l.
[4]黄幼菲.公共智慧服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高级阶段[J].情报资料工作,2012(5):83-88.
[5]鄂丽君.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现状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12):19-23.
[6]黄幼菲.高职院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和数据采集平台的缺失——基于对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0(6):101-105.
[7]赵惠.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困境及出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4):105-108.
[8]韩海涛.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3(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