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分析及引导路径浅探*
2013-04-12王云昀蒋问津
王云昀,蒋问津
(1.华南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广东 广州 510641;2.东北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吉林 长春 130024)
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1]12的概念,指摘现代社会的人文环境被工业化、标准化的大众文化所破坏。文化工业的影响结果之一即为当前泛娱乐化的媒介环境。美国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早已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了警告:“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4
娱乐是人生活所必需的,但一旦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就会产生泛滥或者泛化,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不良的影响和后果。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也不可避免地被这种泛化的娱乐现象所波及和熏染,而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如果听之任之地席卷其中必然带来严重后果,为此我们要思考在泛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的环境下,如何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问题。
一、娱乐和泛娱乐的区分
在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区分正常健康的娱乐活动与泛娱乐化现象。对于娱乐与泛娱乐的清醒认识既有利于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健康的娱乐来疏缓压力,同时又不至于受泛娱乐化现象的不良影响。
娱乐之意,古已有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宋代叶适《东塘处士墓志铭》:“既苦志不酬,右书左琴以善娱乐。”娱乐有使人欢娱快乐之意。 “娱”字在古代又通“悟”,领悟的“悟”,“娱”是一种领悟之后的情绪 ;而“乐”,在甲骨文中是成熟的麦子的意思。所以娱乐是领悟之后的感受和成熟之后的喜悦。其实说到底,娱乐是人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天性,健康适度的娱乐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需的。
那么,怎样为娱乐定义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破除对娱乐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娱乐等同于娱乐节目,娱乐是媒介提供的一个商品。根据这一观点:使人娱乐的只能是娱乐节目,其他人类的玩乐活动都不属于娱乐。而狭义的娱乐指的是单纯的玩乐活动,强调的是生理层面的欢愉和消遣层面的游戏。广义的娱乐除了包涵上述的单纯的玩乐活动,还包括音乐、美术、雕塑、建筑、诗歌、戏剧、电影等各种形式的艺术门类,以及各类的体育运动。由此看来,娱乐绝不仅限于娱乐节目。
第二个误解是:娱乐和信息是成反比例的。这种观点认为,活动的信息量越大,娱乐性就越差,换言之,受众得到的乐趣越多,学到的知识就越少。很显然,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观赏奥林匹克比赛是一种娱乐。但受众也能从中知晓他国的风土人情、竞赛知识和人类的生理、心理极限。
其实娱乐活动是人类必需的精神文化活动,人们一方面追求较为舒适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追求轻松快乐的精神生活。不论是狭义上的娱乐抑或是广义上的娱乐,它们都暗含了一个最重要的定义:娱乐是人的天性,或者说是天性让人们选择娱乐。
但娱乐是有限度的,孔子说过犹不及,娱乐一旦过了度,走向泛滥的程度,带来的不是快乐和欢愉,而是消沉和麻木,即为泛娱乐化。有人认为泛娱乐化是指电视媒介为提高收视率而过多制作、播出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等情况。诚然,电视所提供的娱乐是最直接和最充足易得的,但是电视只是其中一种媒介和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报纸、网络等当前多元的媒介同样都存在着泛娱乐化的倾向。泛娱乐化不在于通过何种媒介传播,而在于各种媒介和载体所广泛传播和普遍反映出的一种娱乐化价值取向。本文所指的泛娱乐化是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的全面娱乐化和过度娱乐化现象。
二、泛娱乐化的出现
很多事物的出现或者存在,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都远远大于社会对其的质疑之声,泛娱乐化现象能够出现也必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合理性。
从印刷术到无线电再到因特网,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泛娱乐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报纸、电报、电话、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得世界成为麦克卢汉所说的“由于电力使地球缩小,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3]5,这些技术为娱乐全方位地渗透到世界各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在当今世界,媒体被称为继政治、经济、文化之后的“第四种力量”,具有强大和广泛的影响力。而根据媒体的“议题设置理论”[4]166,我们在媒体上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并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媒体在信息传播之前已经为我们做了选择和加工的。资本的趋利性要求媒体最大限度地占有受众,而娱乐是所有人群需求共性最大的内容,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地会选择更能吸引受众的娱乐化节目内容来吸引和取悦受众。
从人本身的需求来看,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在加快,更多的人进入到城市生活,而与此俱来的是城市化生存压力加大,人的焦虑、压抑等情绪增加,而娱乐正是消解这些情绪的最廉价最容易的方式,因此也为娱乐泛化提供了强大的受众基础。
三、泛娱乐化的主要特征
1.泛娱乐化在范围上的泛滥化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硬化,传媒的内容却逐渐软化,而且软化的内容凭借着硬化的技术,其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超乎想象,泛娱乐成为了高渗透性的社会现象。电视选秀节目、相亲节目层出不穷,影院中恶搞的、穿越的电影你方唱罢我登场,微博里无厘头的信息被疯狂转发……爱情都是多角的,历史都是戏说的,经典都是调侃的。最让我们担忧的是,这股泛娱乐的风气也侵袭到了校园,2010年北京东城区搞了一场“教师选秀”爱情寻缘—单身交友寻缘会,模仿电视台相亲节目为青年教师举办相亲活动;同年,新东方学校举办了名为“师王争霸”的教师选秀活动,新东方美女教师大秀肚皮舞。类似这样的活动近些年不胜枚举,教师本就应该有着别样的精彩生活,举办这些娱乐活动也本无可非议,但师者为学生之范,过多地举办类似的活动容易使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偏差、陷入误区。
2.泛娱乐化在内容上的媚俗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认为:“人们今天所称的流行娱乐实际上是为文化工业所刺激、所操纵、所悄悄腐蚀的要求,它与艺术无关。”[1]70一些媒体为追求看点、卖点,受趋利心态驱使,挖空心思、捕风捉影地炒作俗不可耐、毫无意义的名人或者明星绯闻轶事,把通俗变得庸俗和媚俗,制造了大量的娱乐垃圾。娱乐新闻有价值的信息日渐稀少,所谓的“八卦”逐渐成为某些媒体文娱新闻的主打。
近两年,历史穿越剧的大行其道似乎使“历史”变得炙手可热,然而,与“历史热”相伴的却是历史人物无厘头的穿越和历史事件的随意改编,如电视剧《神话》更堪称“穿越”题材教科书,剧中男主角胡歌穿越至秦朝后引发了不少笑料:他用手机拍下了和刘邦结拜的过程;吟出《水调歌头》让项羽崇拜不已;还办私塾,制作发电机,提倡婚姻法;最爆笑的莫过于学小沈阳喊“不差钱”,甚至向古人灌输“胡歌是大明星”的道理。
历史如此“穿越”是娱乐媚俗化的结果,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认为:“我们所有的是一种消费性文化。我们‘饮进’电影、犯罪报道、烈酒及娱乐。”[1]62正因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种商品,是用来消费的,就决定了娱乐必须要讨好受众。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现实当下实现不了的生活际遇就会寄希望于彼岸的时空,这种让各种真实的现实和美好的幻境违背事实常理或是科学原理结合在一起的影视形式,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理,于是穿越剧大行荧屏。
针对此种现象,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对近期影视创作的乱象提出反思。他表示,时下泛滥的穿越题材电视剧需要“冷静反思和讨论”。他指出,“现在穿越剧毫无历史观可言,整体思想内涵没有提升,只是好玩好看、新奇怪异,而人物设置更是天马行空,这类穿越题材对历史文化不尊重,过于随意,这种创作主张不足以提倡。”[5]
3.泛娱乐化在模式上的同质化
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为端倪,一时衍生出众多平民造星的节目,如《快乐男生》《中国达人秀》《星光大道》等等。中国的娱乐节目在复制模仿中遍地开花,在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同时,很多中国流行的娱乐形式都不约而同地拥有海外血缘,《开心辞典》全盘拷贝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超级女声》来源于《美国偶像》,《中国达人秀》购买了《全美一叮》的创意版权,《中国好声音》源于荷兰节目《荷兰之声》。在有着翻新快速、形式多样的国外娱乐模式的依赖下,中国的娱乐行业在不知不觉中放慢了创新的脚步,因为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国外“拿来”娱乐模式为我所用。同时,这些节目播出的版权是需要中国的真金白银去换取的,大量的外汇就这样流向了国外。实质上这种跟风和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使得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潮趁机涌入。
4.泛娱乐化在理念上的去理性化
2012年,远在唐朝的杜甫也“出来忙了一阵”,“杜甫很忙”的微博甚嚣尘上,被无厘头地、疯狂地转发着,但是谁也不知道“杜甫很忙”是因为什么而又为了什么。但这绝非个案,“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个帖子也曾在网络上无厘头地迅速蹿红,硬是将一点点“肥皂水”吹成了大泡沫。这种缺乏合理诉求的传播,导致娱乐化情绪,丧失理性思维。以狂欢的态度进行娱乐是很危险的传播模式,媒体丢弃了道德使命和伦理认同等社会责任,忽视了内容的整体水平,媒体进入了“什么都可以开涮”、“什么都可以恶搞”、“什么都敢娱乐”的去理性化时代。[6]59
四、泛娱乐化对于校园文化的影响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土壤,泛娱乐化在范围上影响之广,程度上影响之深,使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逐渐削弱和淡化,颠覆着高校学子的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2011年4月)显示:2010年,中国青少年网民在网络娱乐和社交应用上表现较为突出,其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平均水平。[7]11在所统计的青少年中,在校大学生占了很大比例,但“许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快乐应该有原则,应该遵守道德、法律和行为规范等。”[8]123只图个人一时欢娱、博众人一乐的泛娱乐化现象渐渐影响到了校园的文明风气,喧扰了这一方净土,在泛娱乐风潮的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以下态势:
1.教学成为了一种娱乐活动
目前,电视上花样繁多的教育节目打着普及知识的名义占据了荧屏,如央视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是犹如学术讲座式的评书,有些史学家并不把真正的史实作为讲述内容,而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提高收视率把历史人物的野史轶事作为主要内容讲得津津乐道。
在大学校园,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同样陷入一种悖论:生动有趣、声光电组合的多媒体本意是使艰深的知识变得深入浅出、轻松易懂,但泛娱乐化影响下的教学也陷入了泛娱乐的漩涡,让学生的思维疏于深入的思考。
目前高校校园出现了一种另类的“寓教于乐”,“乐”不是乐趣而是娱乐。这其实并不是新近出现的现象,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专章讨论了“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的问题,他指出:在娱乐化的课堂里,“教室被改造成摇滚音乐会”。“如果要给这样一种没有前提、没有难题、没有阐述的教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只能是‘娱乐’。”[2]155
国家教学名师秦秀白教授也提醒我们: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有些教师无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特点,逢课必用多媒体,以PPT屏显替代板书,以展示多媒体课件替代口授言传……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生动’和‘活跃’,将娱乐行业的某些元素带入课堂,大搞娱乐游戏和表演。”[9]1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在取悦学生,在嘻哈当中学生是“乐了”,但是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削弱学生判断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新的传播媒介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信息都以瞬间地快速传递、大量地复制,即以全面的商品化为特征。这些特征使人类的思维方式逐渐平面化、视觉化,不再有深刻的思考,失去了印刷时代所具有的读写能力和阐释能力,而进入了一个失去严肃思考、除了娱乐还是娱乐的泛娱乐化时代。[10]158因常停留在泛娱乐化的浮华与躁动中,对容易得来的海量信息缺乏深度阅读和理性理解,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因得不到应有的历练而不断弱化,大学生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被悄然削弱,心智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发展,最终沦为娱乐大潮中应声而倒的 “靶子”。[4]162
河北男生靳爱兵考入吉林大学后,沉迷网络三年,因打游戏考试挂了10多科,没有拿到毕业证,又无法向父母解释,毕业后就在学校附近一家网吧里住下,从2008年9月开始,一住就是四年多,与亲人断绝往来。2013年3月,得知消息的家人把他接回了家乡。[11]同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3.扭曲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美国学者乔治·格伯纳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电视的“培养功能”。他认为,电视的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与社会观。人们看电视通常只是为了娱乐,因此,娱乐内容最可能发生培养效果。[12]210在泛娱乐化的重围之下,学生对善恶美丑、高低雅俗的概念都会变得模糊不清,对于良莠不齐、鱼目混杂的信息他们会不加区分地盲目接受。
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力,他们喜欢关注明星,明星们闪耀光环下的优越生活强烈地吸引着他们。同时,电视节目中“超女”、“快男”的快速成名也给了他们认识上的误导:认为只要歌唱得好、人长得靓,不需要付诸努力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万人瞩目的生活,而且这种成功模式是可以轻松且快速地复制的。于是,一夜成名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一些少男少女心中真实的渴望。如李宇春、张靓颖、张杰等明星,成为大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并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一股“超女”“快男”风。
由于生理、心理、年龄的特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稳定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受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而在大学校园,对于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评判,大学生们却给出了颠覆性的新解,如对学雷锋表示不屑,说“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对于孔融让梨,有人说:“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泛娱乐化导致当今娱乐文化出现病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审美弱化、物化、丑化。[13]108在泛娱乐化的大潮中,很多大学生的审美观不知不觉被空泛和扭曲。
4.削弱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些大学生喜欢沉浸于网络游戏、明星绯闻、穿越情节等的娱乐之中,鲜有对严肃和重大问题的思考,也就不会站在社会或者历史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他们缺少宽阔的眼界和广阔的胸怀,对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没有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他们会选择逃避在麻木的娱乐之中。我们时常可以在网络视频上看到某些大学生对《新闻联播》等严肃栏目所做出的娱乐化改编,对政治人物进行的戏谑化处理,这表明当代青年对政治的态度缺乏权威性认可,他们刻意远离政治、淡化意识形态,他们更关注现实和享受生活,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政治话题不再是当代青年关注的重心。[10]161
在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争论得白热化的时候,在大多数学生表达强烈爱国热情的时候,有些学生竟然语出惊人:“钓鱼岛属不属于中国无所谓,反正又不是我的。”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是泛娱乐化影响下的自我人格封闭,他们只沉浸在自己娱乐游戏的小天地,国家与历史、责任与使命都与他们无关,弱化了对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人生观的建立。
5.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先进的美国人曾经自以为聪明地为印度一个村子修建了自来水管道,使得自来水很容易地送达每家每户,但是没多久这些管道就被拆除,因为村民认为大家都不到公共的水井取水,影响了村里的社交功能。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电子媒介通过线路把信息很容易地传输到千家万户,使得居民们不需要通过茶馆、咖啡馆、聚会等方式来获取信息,人与人见面交流的机会变少了,人际之间的情感沟通自然而然地被削弱。有人说,现在信息沟通很便捷,QQ、MSN、电子邮件等可以轻松地与千里之外的人沟通,但是正因为沟通变得太容易,使得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变得越来越难。
所以“宅”这个词在泛娱乐化的环境中被赋予新的含义,并且在青年人当中甚是流行,出现了很多“宅女”、“宅男”。很多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是在图书馆中度过,而是守在一个个独立的电脑前自娱自乐。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足以让他们度过闲暇时光,生活变得扁平化、单一化。由于个体娱乐的轻易满足,他们不会主动适应所处群体的关系、接受社会实践锻炼、学习人际交往技能,而是活在自我的世界之中。但大学生总要走出象牙塔去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如果他们缺乏坚强的社会适应心理和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一旦面临严峻的生存环境,挫败感会非常强烈,心理会变得很脆弱,经不起磨练和打击。
6.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泛娱乐化使大学生们沉溺于过多的娱乐中,娱乐带来的快意使他们废寝忘食,对身体的疲惫和病痛浑然不觉,以致最终酿成恶果,近些年过度上网娱乐中致病、致残、致死的报道屡见不鲜。近视、颈椎病等都成为上网的常见病,威胁着青年人的身体健康。
适当的娱乐是调节大学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娱乐有很多形式,大学生可以走出房门,拥抱大自然,融入大千世界,开拓广阔天地。
五、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引导路径
抵制泛娱乐化的影响,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采取多元化方式,三管齐下共同作用:从媒介角度来说,要提高传播内容的品位,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打造自身良好的媒介形象;从高校层面来说,应该做好引导和教育,让大学生远离泛娱乐化的侵扰;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需要提高文化素养,以提升学生对娱乐和泛娱乐的辨识力以及对泛娱乐的自控力。
1.传播媒介要提高自身的品位,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
李良荣认为,任何一种媒介,只要受众认为这家媒介在隐瞒事实、歪曲事实,它就会被受众遗弃。[4]25媒介传播必须提高所传播信息的品位,树立自身的良好媒介形象,才能得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但某些媒体也正因为泛娱乐化的风潮影响,把一切严肃的问题都可以当娱乐,触碰社会道德底线,热衷于个人隐私、凶杀暴力等新闻的炒作,遭遇了信任的危机并制造了很多悲剧,本身也面临经营重创。
比较典型的就是默多克新闻王国下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2011年《世界新闻报》被爆出因其雇员侵入被绑架女孩手机语音信箱,致使信息失误,从某种程度妨碍警方找到女孩,最后导致女孩被杀害。随着“窃听风暴”愈演愈烈,《世界新闻报》这个有着168年历史的老报,在2011年7月9日发行最后一版后关闭。[14]世界报业大亨兴于丑闻死于丑闻。
根据“电视培养”理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受众总是在被动地接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在大多数时候受众没有选择和甄别的时间,因此传播媒介基于良好的社会效益和长久的经济效益考虑也要做好自律,提高信息传播的水平和品位。
同时管理部门也要做好监管审查工作,完全依靠媒体的自律也很难实现传播品味的提高。2011年10月下旬,广电总局针对国内电视台批量出现的选秀节目下发“限娱令”。政策出台的目的,是把社会效益与电视台的经济利益平衡起来,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2.高校做好引导和教育
波兹曼把控制娱乐的“希望渺茫的方法”寄托于学校教育,冀望学校教会学生主动疏离某些信息形式。[1]169
疏远,并不是我们告诉学生:你应该怎样,你不应该怎样。空洞的说教、从理论到理论的引导方法,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只能越来越苍白无力。所以我们要通过一定的健康高雅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产生关注对象的转移,进而疏远泛娱乐。
目前有一些高雅艺术已悄然走进了大学校园。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也重点选择把火种撒在了大学校园,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喜爱。虽然为了迎合青年人的口味,青春版《牡丹亭》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入了娱乐化的元素,这也许是对古典戏曲在现代娱乐大潮淹没中的一种无奈和尴尬。但我们不能由此把昆曲青春化的改编也归之为泛娱乐化的结果,因为白先勇在把古典剧目打造为青春版的目的和态度是严肃的,他说:“我不是在做一出戏,也不单是为了昆曲,我希望把民族文化的力量唤回来。”[15]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据说在北京大学演出时场面异常火爆,北大学生在看完青春版《牡丹亭》后在网上这样写道:“现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种是没有看过的。”[16]场面的热烈程度似乎驳斥了我们对大学校园泛娱乐化影响的估计,再或者并不是学生内心对于高雅与渊博的泯灭,而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可供高雅的形式以吸引和提升。我们一直提倡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但也许我们做得还不够多或者不够好。当代大学生的心中还有着对高雅与渊博的憧憬和渴望,而这正是我们进行健康的、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施展空间。
首先,学校应在校园网络、电视的使用管理上下功夫,制定细致可行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接触娱乐的时间和途径,限定所接收的节目内容性质。因为单独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很难抵制泛娱乐化风潮的侵袭。
其次,学校教师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泛娱乐化的程度和危害,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地自觉抵制。在对教师的引导方面,学校在管理制度层面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规定,并做好宣传工作,使教师踏实务实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
再次,在举办工作社团活动时,学校应做好监管工作。对于过度娱乐化的活动应予以干预,给予健康合理的指导。但这种干涉不应是简单粗暴的,否则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最后,在学生当中应做好抵制泛娱乐化的宣传,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泛娱乐化的危害,帮助学生拨开泛娱乐化的迷雾,回归到健康积极的大学生活。同时,举办格调高雅的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予以健康引导。
3.大学生需提高自身的辨识力和自控力
引导是一种外力,对于泛娱乐化的抵制,真正的疏远来自于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阅读是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畏意识。在阅读中敬畏、在敬畏中阅读,阎连科说:“惟独阅读进入了敬畏,那阅读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便有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的感受。”[17]笛卡尔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思接千载,与高尚的人对话,对于励志类、历史类等书籍的阅读,对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敬畏意识的培养,敬畏了自然对泛娱乐化的不严肃也就抵制了。
阅读有助于学生判断力的提升。判断力的提升是基于广泛阅读的前提下,对知识予以累积和消化,使我们多了一些对世间万物的了解,增加了我们面对生活和工作的自信,进而对世事有自己的正确判断。判断力提升了,学生从内心能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对于泛娱乐化的侵袭有了来自内心的天然屏障和最坚固堡垒。
对于阅读,不是把学生拴在专业课的书本上,而是要发散思维、广泛阅读,否则只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对书本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学生,并不是只专注于数理化就可以学有所成。而事实证明,只有博览群书、培养健康广泛的学习兴趣,才更能促进和提升专业课的学习。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就曾撰文《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与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说:“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双翼健劲,才能万里高飞,长空竞翔。”[18]1我国一批在理工科领域颇有建树的科学家也都是文学素养深厚之人,如钱学森、竺可桢、杨叔子等,他们在自己的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不能不说深藏其中的人文底蕴是他们贡献卓著的内在动力,并且由此散发出令人景仰的思想品质和精神气质。
因此,学校应常规性地进行一些图书推荐活动,如在校园网、校园期刊开辟专栏,定期向学生推荐新书、好书,推动图书的阅读。图书的范围不能局限于专业课内容,应打开思路和视野,博览群书。适时开展图书评论交流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看书的读后感分享出来,亦读亦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学生当中营造一种阅读的风尚。
每个人心中都存有对高雅高尚的向往和憧憬,那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东西,只是它们有时被掩盖、被潜藏,或在熟睡,我们要去唤醒。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不能“用笑声代替思考”[2]170,才可能从内心深处抵制“泛娱乐化”。
[1] 尤战生.流行的代价——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 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第4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 陈颖.广电总局:暂不批准翻拍“四大名著”[N].华西都市报,2011-04-02(010).
[6] 赵志洋.论“限娱令”对泛娱乐化趋势的影响[J].今传媒,2012(8):58-60.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北京,2011-4:1-28.
[8] 阎志斌.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122-125.
[9] 秦秀白.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 [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2.
[10] 张洪涛,马春光.泛娱乐化倾向对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 (2010)[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01:158-164.
[11] 王跃,赵添.吉大一学生沉迷网络三年考试挂了10多科.(2013-03-30)[2013-4-3].http://news.xwh.cn/news/system/2013/03/30/010337749.shtml.
[12] 邹彬.电视泛娱乐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J].学理论,2012(9):209-210.
[13] 白小光.泛娱乐化妨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2):106-108.
[14] 彦飞.默多克旗下《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将被关闭.(2011-07-08) [2013-3-24].http://tech.sina.com.cn/i/2011-07-08/00095747895.shtml.
[15] 郭小寒,丁洁如.白先勇: “牡丹亭”是不消失的梦[EB/OL].(2007-05-24) [2012-11-01].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20981218.
[16] 白先勇谈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2007-08-09)[2012-11-01].http://www.chinanews.com/tw/ydwy/news/2007/08-09/998615.shtml.
[17] 阎连科.敬畏的阅读 [N].中华读书报,2011-12-28(13).
[18] 杨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在全国第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的报告 (节选) [J].语文教学通讯,2000(6),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