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环境

2013-04-12樊泽民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樊泽民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北京 100080)

2009年微博在中国兴起,140个字所迸发出的前所未有的能量,在短短几年间搅动了整个网络,掀起了社会舆论新的波澜,成为社会动员的新力量,成为人们了解信息、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微博融合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具有平民化、即时性、随意性的特点。作为善于使用新媒体的大学生,微博是其表达关切、伸张正义和呼吁权利的重要窗口。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中不使用微博或是不看微博者会被视为“外星人”。[1]微博对于大学生而言,早已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环境。大学生通过微博关注身边好友的最新动向,记录和转发见闻。微博等新媒体营造的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的“第二生存空间”。微博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微博不能恐惧、恐慌,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要在应对微博带来的挑战与麻烦中寻找机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直面微博带来的新挑战

当前,以微博 (Micro Blog)为代表的自媒体影响越来越大,对社会、政治、经济形成全方位渗透。是什么动力支撑博主的表达欲,难道门户微博三年的时光还不足以榨干他们的创作欲望?这就要从微博这一自媒体发展的动力谈起,发微博的动力一是自我表达,二是人际沟通,三是满足现实和虚拟的个体需求,四是极少数人完成品牌构建,影响力扩散至传统媒体、海外媒体和体制内参。门户微博的三年多也是自媒体快速成长的三年多。微博中的核心意见达人,一部分来自天涯等论坛,这些人往往网络素养较高;一部分来自原来的门户博客,这些人博客时代就混得不错,在微博中自然也深受粉丝追捧;一部分来自现实的名人;还有一部分是依靠微博发展起来的。不管哪一种意见达人,他们都在形成自身的稳定成长模式。只有少量的纯粹的精神享受,通过网络批判倒逼中国社会改变,无疑是对网民最大的褒奖,这也是未能获利的网民持续发帖的原动力。[2]据江苏省2011年一项针对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的专门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已经注册微博的占97%,发表观点、写微博的占63%,提出问题的占52%。[3]使用微博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情感、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成为大学校园网络空间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微博等新媒体技术以简便、快捷的新闻代替深度报道,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很容易受媒体的倾向左右思维,缺乏独立思考;网游、快餐小说容易使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信息丰富又参差不齐,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迅速使得不良信息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范围影响大学生;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在发泄个人情绪时无所顾忌。

(一)肆虐的暴力性搅乱大学生的认知判断。

近年来,网络暴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主要表现为语言暴力和敌意行为,其背后所指涉的对象都是基于某一事件或某个人所引发的连串性或暂时性的公共讨论。随着微博的广泛运用,以微博形成的话语暴力和敌意行为成为网络暴力的重要力量。网络暴力更多的是发帖,微博暴力则主要是在微博社区里所进行的网络围观行为,是微博用户在利用微博传播信息之时,有意或无意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或精神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网络监管部门的重视。分析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语言暴力主要体现在情绪化的表达和对象扩大化。情绪化的表达是由于网民自身的非理性因素所致,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基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或因为网络社会的言论激发了其另外一种不满情绪,从而促成了言论攻击的发生。事实上,网络暴力已经越来越驱逐了良性言论,越来越将公共事件极端化,越来越破坏了我们的沟通理性。其所引发的言论危机,需要我们从社会的整体层面去考虑,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理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做沉默的一员,让理性的言论对冲或超越非理性的言论,最终形成一种合理的舆论场。

(二)传播的开放性冲击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

传统地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辅导员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党 (团)校的实践、校园媒体等开展,教育效果比较好。信息的广泛性也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性和权威性。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间集中、主题明确、教育氛围好等特点。微博传播开放性、发散性的特点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性、统一性形成威胁。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向明确,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学生比较认同。微博拓展了学生的消息来源,突破了传统信息的界限,推动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提出质疑。大学生每天的生活与微博等新媒体相伴,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有些疏离、有一定距离。[4]微博的个性化、群体化、同步化、交互化的传播特性迎合了大学生对多元的、个性化的信息的需求,实现了“资讯无屏障”、“时空无屏障”式的信息交流。微博上的很多信息都是未经深思熟虑的、不负责任的,这种不良信息的传播、扩散会弱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大学生要在这种良莠不齐的微博信息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这对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理性判断能力一般的大学生确实是个挑战。微博主体多元、身份“隐藏”、博主话语权增大等加大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的难度,易冲击涉世不深、思想价值处于塑造阶段的大学生。

(三)内容的庞杂性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微博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缺乏深度和逻辑。微博的内容繁杂零乱,涵盖各种主题和门类,其中难免有低俗的思想文化和消极反动的价值观念。微博扁平化地展示那些真伪难辨、道听途说的信息,导致流言蜚语和奇闻异事满天乱飞。微博的特性与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相契合,时刻考验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认知、道德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容易放大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西化”、 “淡化”、“俗化”等问题,混乱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削弱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二、抢抓微博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一)多用微博拓宽渠道、推进平等交流。

微博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载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和内容,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方式、简单的命令说教形式,在教育双方深度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碰撞,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的覆盖面,增强了针对性和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贵在主客体之间要平等沟通、双向互动。互动、平等、开放的微博拉近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使其形成平等互动、双向互动、互相转化的关系。[5]

(二)乐用微博激发情感、提升审美。

微博弘扬了平民精神,丰富了传播的分享模式,调动了人的多重感官享受,实现了教育的多样化,促进教育双方实现从信息分享到思想分享、情感分享的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方搭起了一座情感之桥。网络时代的微博效应逐渐显现,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求知、求善、求美、求乐是人类最朴素的几种审美情感,大学生喜欢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寓教于乐,从微博发展的轨迹看,其娱乐化的趋势将会愈发明显。大学生写、读、评微博的过程,是放松心情、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过程,是学习交流的过程,加以适当引导能使其在休闲娱乐中提高判断能力、提升知识层次、愉悦身心、修养性情,增强网络育人功能。

三、善用、巧用微博拓展新途径

学以致用,关键在用,难点在用。面对微博这种思想文化传播的新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探索利用、善用微博开拓工作的新领域、新途径。

(一)用“中国梦”引领青春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重要讲话中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创新形式与载体教育“90后”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导他们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二)巧用“微时代”的沟通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媒介和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和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彻底打破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这四大媒体对传播渠道的垄断,从媒介的相对匮乏过渡到今天的媒介多样,产生了“信息爆炸”和“信息超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和开放性,使得所有的参与者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同时扮演起积极主动的制造和传播者的角色,形形色色的搜索引擎更是体量无限的百科全书、永不关闭的图书馆,全民都可以通过它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和交换。人人皆可发言,人人都是媒体。从当初的博客、飞信,到现在的微博、微信等,我们进入到一个开放、多元、碎片化的传播时代,从大众传播转向小众、分众传播,从长篇大论的“大”宣传进入到“微”传播、 “小”传播。在这样的信息时代,我们要么是引领驾驭这个时代,要么就会被它淘汰或者颠覆,可谓风险和挑战并存,机遇与胜算同在。面对今天的媒介和传播环境,我们要借用公益广告的传播模式加强面向“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是客观现实促使我们必然要做出的选择。当传统的宣传方式遇到蓬勃发展的新媒体的挑战,当长篇大论的宣传已不适应当今的快节奏生活,在人人皆可发言的喧嚣声中,公益广告短句短词,一语中的,可以发挥“定海神针”的功能,聚集正能量,一语定乾坤。在当今的微传播时代,公益广告微言大义,可以彰显主流,在众声喧哗的传播环境里,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出党和国家的声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责任与使命。学会用公益广告的运作模式壮大大学生主流舆论场,荡涤他们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为我们运用公益广告的模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新的范例。微博已成为微传播时代社会沟通的大手段,也应成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

(三)主动挖掘教育功能。

在微博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全面认知、深入研究微博的教育功能是一项重要任务。只有高度重视、主动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网络传媒的特点和教育功能,才能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要积极把微博开辟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新平台,将微博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重视、关注和运用微博,努力使自身成为微博中的“意见领袖”,积极与学生对话,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与微博有效对接和融合,发挥好新媒体技术的教育服务功能。

(四)有效引导舆论方向。

微博的舆论范式与传统媒体的舆论范式不同,更加多元化、分散化、个性化,因此具有对教育客体的引领必要和引导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微博态度”,习惯使用“微博语言”,在微博上注意避免给学生留下刻板说教的印象,擅长用个性化、时尚化、学生化的语言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在自然平和的语境中营造主流舆论氛围,努力将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更加个性化的表达,用最新颖、最时尚的表达方式传达给大学生,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同时要将微博作为高校“舆情”监测的重要阵地。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上建起新课堂[N].人民日报,2011-07-08.

[2] 胡明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3] 葛超.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4] 严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5] 顾丰等.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