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高职教材改革
——以教材《期刊编辑实务》为例
2013-04-12欧继花陈桃珍
欧继花 陈桃珍
(1.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电广传媒系,湖南 长沙 410100;2.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1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职业技能的提升除应具备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设施齐全的实训基地等条件外,教材建设也是职业技能教育的核心因素之一。
目前高职教材现状不容乐观。张诗华、雷运清等调查发现,现行高职教材多数以学科体系编写,没有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合,重理论讲授、轻技能训练,失去了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2]特别对培养学生创意和实践能力的出版专业来说,对于教材的实训能力要求更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出版与发行专业开发教材时,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编写了该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其中《期刊编辑实务》旨在培养学生的期刊编辑技能。
一、目前高职院校“期刊编辑”课程教材分析
(一)“期刊编辑”课教材现状分析
1. “期刊编辑学”教材开发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适用高职的教材少。可以作为教材和教学参考的著作有:徐柏容的《期刊编辑学概论》《杂志编辑学》,陈仁凤的《现代杂志编辑学》,B.R.帕特森的《期刊编辑》,龚维忠的《现代期刊编辑学》,王立名的《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杨旭明的《期刊编辑实务》等。这些教材大多理论系统性强,适用于本科教学。其中影响力最大、做为通用教材的当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徐柏容的《期刊编辑学概论》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龚维忠的《现代期刊编辑学》。
2. 教材内容较陈旧。《期刊编辑学概论》是教育部“八五”规划教材,是一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经典教材,十多年来一直作为教材使用,目前已进入“十二五”规划,虽说经典但内容却有点陈旧,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和业界发展趋势反映不了,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
3. 教材与实践联系不够。《现代期刊编辑学》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期刊传播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阐述,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它主要是从学科涵盖关系的视角而非课程改革的视角出发的,教材内容缺乏实训方面的内容,对高职学生要求的实践技能培养不够突出。
(二)高职院校“期刊编辑”课教材特点
1. 沿用本科教材。从高职类学校实际使用教材的情况看,有代表性的学校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期刊编辑实务”课程采用的教材是《期刊编辑学概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教研教改之前采用的是《现代期刊编辑学》。这两本教材如前所述,理论性比较强,主要适用于本科院校学生,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内容较深,会使教学流于枯燥,学生不容易理解。杨旭明的《期刊编辑实务》虽名字上讲的是实务,但其实是期刊编辑理论方面的简化本,简化的理论更加使学生不易理解,且侧重于期刊编辑过程中的应用文写作方面,而高职院校学生侧重岗位技能培养,因而不宜作高职院校教材。
2. 针对性不强。编辑出版专业最先在本科院校设立,其教材的开发主要针对本科学生,强调理论的系统性,没有针对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高职学生总体文化水平偏低,理解速度较慢,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他们动手能力较强,对案例教学、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兴趣较高。而本科教材则偏重理论,不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以上所列期刊编辑教材,虽然大多数也讲求理论与实践结合,但缺乏针对性实训项目,操作性不强,学生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难应用到期刊编辑实践中,也没有针对出版界发展转型的现实需求。
二、高职教材改革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依据这一指导思想,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也应遵循科学性、应用性、时代性原则、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3]笔者认为,在这些原则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材改革,要着重突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理论够用
高职教材不同于本科教材,本科强调研究的严谨性,理论水平较高,而高职教材更多地强调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因而理论上,够用就行,不在多,而在适用、易懂。当然,理论支撑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缺少的内容,高职教材的理论阐述,应在实例或案例的基础上,逐步引出理论,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理论知识,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训中,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二)突出案例实训
如果说理论是高职教材的骨骼,那么充盈其间的案例、实训内容,则是高职教材的血肉,要使教材直观丰富、有灵性、充满趣味,实践性和操作性强。如《期刊编辑实务》“在项目三:期刊栏目设置”中,案例多达34个,通过《爱你》、《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看世界》等期刊,直观地说明了期刊栏目的概念、特征、类型及功能,并简单明了地告诉学生期刊栏目设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项目四:选题与组稿”的课后实训中要求以编辑部为单位,为《科学启蒙》期刊组稿,撰写组稿计划;每位成员对相关稿件进行审稿,并填写期刊审稿单。实训任务,紧紧围绕项目主题,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做中学。丰富的案例引起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训项目将所学理论充分应用,强化理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核心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是核心培养任务之一,因而其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在岗位能力的培养上。高职教材的编写,大部分采用的是项目方式或任务方式,这是改革可喜的方面。然而,如果仅仅停留目录里面以项目或任务命名章节,而内容没有重大改变,那也不能算是教材真正的改革。高职教材的改革,应该具体落实在内容的编排与选择上,各项目或任务应该加大案例和实训项目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岗位能力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展开,学生通过学习,能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
(四)教材与时俱进
高职教材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具有前瞻性。教材能及时反映社会产业发展现状和改革转型趋势,有预见性,能根据未来行业变化趋势和需求选取教材内容。二是教材建设立体化。在信息化时代,教材建设应该立体化,不仅开发纸质教材,同时同步开发音像视频、电子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网站等,让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得力助手,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校本教材《期刊编辑实务》的特色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出版与发行专业在教研教改中自主开发系列教材,其中《期刊编辑实务》是其中之一,具有如下特色。
(一)基本符合高职教材改革的原则和要求。《期刊编辑实务》校本教材遵循理论简明、案例丰富、有针对性实训的要求编写,其教材成果确实达到了这一要求,通过在出版与发行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以“编辑部”为单位,策划出版期刊,基本具备期刊编辑及编务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
(二)体例统一,适合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期刊编辑实务》采用“项目+子任务”的编排体例,分为八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两个子任务,每个任务内又采用“学习目标—案例导入—课程内容—课外拓展—课后实训”体例,将案例与课程内容穿插编排,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采用“案例导入”切入课程内容的方法,精选的“课程内容”是教材的理论主体,其中“课外拓展”主要是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提升知识技能的部分,课后实训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这种体例的编写形式,使本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符合高职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内容上,丰富的案例或作为导入或穿插在理论部分中,使抽象的理论更为形象,案例大都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期刊或经典性的期刊,如《读者》《家庭》《特别关注》《女友·校园》《南风窗》,与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紧密结合,实践性和针对性较突出,易于学生接受。形式上,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每个案例都摆出期刊范本,直观性强。
(三)作者队伍校企兼顾,为“编辑部+项目”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本教材作者既有出版工作的实践经验,又有高职教育教学经验和理念,对本专业领域有一定研究,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教师与企业专家一起商讨,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材体例与内容的设计,并分工编写,使“编辑部+项目”的教学改革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教师也是按照项目任务要求实施的,实训效果明显,学生的岗位能力提升,能胜任期刊编辑岗位的工作要求。
(四)岗位技能突出,“编辑部”情景再现。《期刊编辑实务》内容以岗位技能培养为主旨,实训项目采用“编辑部”情景再现方式。根据期刊社的实际运作模式,将各班分成几个编辑部,以“XX编辑部”命名,名字能体现本编辑部个性和文化特质,编辑部通过“竞争上岗”,选出编辑部主任、副主任,对本编辑部内的人员进行任务分工,学生身份变为期刊编辑身份,编辑部成员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实训任务。在实训教学项目中,学生的编辑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职业道德精神提升,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教材的内容安排,项目任务制的编排方式,有利于突出实训教学,让学生在期刊编辑实践中学到期刊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
《期刊编辑实务》采用“项目+子任务”的编排体例,充分体现了实训的内容,有利于“编辑部+项目”的课堂教学模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并获取岗位所需技能。当然,本教材还有一些不足,如有待补充期刊编辑的数字化等一些前瞻性的内容,相信教材在修订时会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张诗华. 浅谈高职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 职教论坛,2009(35).
[3] 刘建伟. 高职教材建设开发与创新刍议[J]. 中国报业,2011(4):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