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乡村文化景观与乡土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2013-04-12贾宜霏刘雪峰
贾宜霏 刘雪峰
(1,2. 湖南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益阳,地处湖南省北部,东北部濒临烟波浩瀚的洞庭湖,西部及西南部与连绵千里的雪峰山接壤,物产丰富,风光迤逦,民风淳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推进,益阳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快步增长。参观中国山乡巨变第一村的清溪村、桃花江竹海、安化黑茶、花乡农家乐等乡村文化景点中,可以亲身感受这片土地上的厚重文化。这里的文化传统被当作商品和经济资源开发以后,给乡村经济建设带来繁荣景象,也给乡村文明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益阳乡村文化景观一瞥
(一)中国山乡巨变第一村—清溪村
位于益阳市高新区的清溪村,被誉为中国山乡巨变第一村。作为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三周文化”之一,其创始人,中国文化名人、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先生即出生于此。周立波先生以此地为背景,创作了《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著名的小说。益阳市政府为发展该村旅游业,2007年修缮了周立波故居、恢复了清溪村村部旧址、民俗艺术广场、山那面人家老屋、立波果园,新建了立波小街、农耕文化体验园等景点,2011年,该村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清溪村,村落整齐典雅,临街是红窗白墙绿瓦,村头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村内旅游景点格外醒目,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当地土菜和特色擂茶、黑茶等文化产品。该村建成的清溪农场为对外开放的农场,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土地所有权归当地农民所有,通过租赁方式,对外向游客提供认领业务,受到市民的极大欢迎。此外,清溪村还是学习型党组织的培训基地,政府部门定期组织党员来这里进行培训学习和体验。清溪村风景秀丽,加之文化底蕴深厚,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据清溪村旅游景点管理处介绍,益阳市政府共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清溪村新建、改建和日常维护。目前,清溪村景区已实现免费开放,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为资金项目和政府补贴,农民多以经营农家乐或外出打工为生。
(二)益阳农家乐
益阳的乡村文化源远流长,梅山文化、荆楚文化及湖湘文化在这里都留下了历史烙印。上世纪90年代,湖南省各大中城市周边兴起了“农家乐”, 开发乡村旅游业,推出了乡村观光休闲农业、乡村生态休闲度假、乡村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项目。在益阳,农业旅游项目也蓬勃发展,赫山区、桃江县、沅江市的“农家乐”成为旅游热点项目,相继开发了“竹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樵乡农家乐”等系列旅游服务产品,农家乐受到城市居民和旅游爱好者的青睐,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阳是著名的农业耕作区,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别是稻耕文化发达,历史上称作“天下粮仓”。近年来,益阳乡村体验式庄园发展迅猛,依附农耕文化建立的农家乐在“体验”上下足了功夫,除基本采摘外,更添加了体验式种植项目,由游客认领菜园,自由种植作物,缴纳一定金额租金即可。新经营模式的推出,为农耕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开辟了蹊径,赋予“农家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因气候适宜,竹类资源丰富,桃江县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楠竹之乡”,其竹林种植面积达3.5万公顷。益阳楠竹工艺经历了2000多年的演进,其工艺品具有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且以工艺全面、实用性强见长,仅竹编、竹郁、竹雕、竹饰等各种工艺品就达800余种。在益阳,许多农家乐开设了学习竹艺制作、观赏竹制品等项目,使游客对益阳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
(三)安化黑茶
茶文化是益阳文化的典型代表,益阳更被称为“中国黑茶之乡”。近几年来,安化黑茶徒然飘红,因其消食去腻且具降“三高”的保健功效而具有弥久珍贵的价值。安化“千两茶”作为黑茶的一种,更因其独特的制作工序和制作技艺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湖南黑茶走进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目前,以茶文化、梅山文化和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人文背景,安化县已建成洞市古民居与传统茶工艺综合人文景区、茶马古道旅游区、亚洲最大溶洞群龙泉洞等特色旅游景观。当地旅游公司也开设了一系列茶文化专项旅游和包括体验茶文化在内的其他旅游活动,很多农民也开始由传统农业生产向经营观光茶园转变,利用茶山、茶园再配以必要的旅游设施,开设以观赏田园风光、学采茶、制茶和泡茶、品茶等为主题的农家乐、茶艺馆等休闲旅游景点。
二、益阳乡土文化一隅
(一)民俗节庆活动
“四时八节”是益阳当地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一年四季,民间流行的八个重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益阳市人口432万,有汉、回、藏、苗、土家、瑶、维吾尔、侗、高山等20多个民族,每逢节庆,人们都会进行多种多样的庆典活动。元宵节又叫“灯节”。按照传统习俗,元宵之夜,家家户户挂彩灯、放焰火,以赏灯为乐。人们制作各种精美的花灯悬挂街头院落。另有猜谜灯、踩高跷、赏冰灯、舞龙灯、扭秧歌、跑旱船、耍狮子、打花鼓、放河灯(水灯)等各种娱乐活动。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前,家家户户习惯于到户外采集新鲜的菖蒲、艾蒿、葛藤,挂在门窗两边;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要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要吃蒜头煮肉、喝雄黄酒,包粽子、吃粽子、送粽子,还要举行祭龙头、赛龙舟等盛大活动。每年端午节时,益阳人民总要在资水河中或七仙湖区举行龙舟竞渡,以此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民间艺术形式
益阳的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形成了璀璨的地域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如马迹塘“故事”、南洲歌谣、桃江三棒鼓、长沙花鼓戏之益阳花鼓、益阳弹词等,益阳小郁竹艺、南县地花鼓、安化千两茶工艺等民俗艺术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湘中一绝”的马迹塘“故事”是一种民间高台艺术,但它不同于普通的踩高跷,而是将三米多高的铁轴固定在一个平台上,旁边用石块、铁块稳定重心,上面是人物造型,一般由小男孩、小女孩扮演,编成“许仙游湖”、“牛郎织女”、“唐僧取经”等造型,游走于街市闹区。每年闹元宵,或者平时有什么大喜事,都少不了这种“扎”出来的故事作主打节目。“三棒鼓” 又称“三槌鼓”或“三门鼓”。每逢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益阳、桃江、沅江、南县等地,尤其是七仙湖区一带流行打“三棒鼓”的习俗,表演者可以只有一人,也有二人、三人合打的,一边念顺口溜,一边双手丢接三短棒,或一手握棒击鼓,另一手转回丢接另两棒,口里念唱不止。此表演类如杂耍,花样繁多,变化无常,让人叹为观止。
三、问题与思考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乡村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定文化。从广义上讲,乡村文化是指在特定乡村地域环境下,与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相联系而形成的思想观念、文娱活动、风俗信仰以及精神风貌等方面的统称。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乡村文化景观集中表现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传统聚落景观。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业得以发展,乡土文化被大量发掘和利用,推出并改扩建形成众多的农村人文景观及旅游景点。这使当地有经济效益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但同时,乡村文化的主体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空间变得狭小,农民的精神生活趋于贫乏,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重重。
(一)乡村文化景观迎合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民间文化组织的主体地位丧失
益阳的乡村文化建设主要靠政府和企业支持。与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不仅可以为乡村旅游和乡村建设带来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有助于乡村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与传播。然而,乡村文化,原本是农民自觉自愿自主参与的大众性文化活动,是由乡村组织机构或民间组织为主体的、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具有民族认同感和民间向心力。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乡村文化景观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再是农民,而是城镇居民,政府和一些文化企业操持着乡村文化旅游事业,在传统节日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甚至“打造”各种乡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民间文化组织的主体地位旁落,农民身在其中却不得其乐。
(二)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空间狭小,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偏离了农民的意愿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的经济建设与物质生活都有较大的提高,但乡村文化建设却出现相对滞后的局面。[1-2]在走访中发现,多数乡镇没有建立文化活动场所, 即便有, 也很少得到合理利用, 文化设施被挤占、被挪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再者,政府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简陋,文化活动场所的日常工作很难开展。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优先考虑的还是公路交通、房屋建设、招商等政绩工程或项目,至于如何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则无暇顾及。由于政府提供给乡村的公共文化产品较少,农民主要以家庭文化生活为主,看电视仍然是文化休闲的主要方式,精神生活的贫瘠导致一些地方打牌赌博之风盛行,封建迷信、低俗的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三)城市文化和企业文化介入后,乡土文化受到冲击
乡土文化大多与当地的风土民情、民族传统习俗以及村社、村寨的乡规民约有关,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民族服饰等,都凝聚着一方乡土上人们的文化追求,其文化的异质性强烈地吸引着城市人群。[3]然而,在城市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乡村原生态的文化产品却越来越少,乡村旅游产品中的“城市味”越来越重,乡村文化的发展充斥着商业文化气息。[4]在调查中发现,在乡村景点和农家乐中,乡土文化产品并非主导产品,城市风景区的文化产品琳琅满目,餐饮和住宿仿照城市标准,乡土文化特色日渐式微。
[参考文献]
[1] 何兰萍. 关于重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思考[J]. 学习与实践,2007(11): 122-126.
[2] 凌通. 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 大众文艺,2012(4): 227.
[3] 艾莲. 乡土文化:内涵与价值—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J]. 理论参考,2010(10): 44-46.
[4] 李晓明.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乡村文化建设[J]. 农业考古,2010(6): 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