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3-04-12梁修韦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教师研究

梁修韦 李 丹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的解释与其他阶段教师无区别。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解释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师之间基本无差别。工作压力大、工作内容单一、年龄、心理、技能、待遇等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

例如,对高校教师的研究认为“在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和各种任职、晋升条件等硬性指标不断提高的压力下,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在教学和科研两条战线疲于奔命,工作负荷普遍增大。”[1]同样,也有人认为“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以及高校体制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面临着前所末有的压力,故而更容易体验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感。”[2],再比如“高校教师由于其特定原因,工作性质单一,内容匮乏,挑战性较弱。从心理学角度看,长期缺乏新异刺激,会导致感受性降低,进而引发情绪不能高涨,工作中没有激情。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产生倦怠感。”[3]

而对高中教师的研究也是这样认为的。例如“当前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社会对高中教师期望又很高,因此他们成为了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4],这一点在小学教育阶段也同样有所体现:“大量的备课与批改作业,使小学教师工作负担增加,甚至丧失了个人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是其他行业所无法相比的”[5]。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各个序列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倦怠的原因认知与分析,基本框架是一致的,都与职业工作量有很大关系,并没有细致的区分度,也没有凸显高校教师的特性所在。

(二)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现象描述与其他阶段教师无区别。对教师职业倦怠外在表现的描述,基本上包括对教师身体、精神、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影响。比如,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描述是“经常产生疲倦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痛,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6]同样,对中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的描述是:“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教育学生的方法偏激。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7]同样描述表现在小学教师身上:“教师职业是需要教师个体身心极大付出的行业,处在职业倦怠中的教师首先感受到的是个体生理方面的不适应。常常容易疲劳,性急易怒,容忍度低,缺乏热情与活力,周期性的激动、焦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由于长期处于这样的身心疲倦之中,会使人的免疫能力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会产生一些严重的身心疾病。”[8]这些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身体的表现,职业性的表现,大体相似。

(三)对如何缓解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所提供的策略无特色。近阶段的研究中,所有提供的策略都是从职业方面、社会方面、学校方面、个人方面、家庭方面进行的分析,且对于中小学、高校教师所给出的策略基本一致。对于高校教师没有开出明显的特殊“药方”。

在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所列出的措施中依然是通过学校或教师自身的努力来重新激发热情,“就学校管理来说,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2]38综合来看,策略的差异性不大。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特色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如教师本身职业的相似性、工作环境的相似性、社会期待的相似性等,但最为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从纵向来比较,高校教师是教师系统中工作自由度较大、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心理压力相对较轻的一个群体,其职业倦怠感较之于其他阶段的教师相对小一些。因此,在涉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自然会参照其它阶段教师的共性来研究。

(一)从教育行业整体看,高校教师的压力相对较小。首先,高校教师职责单一。高校采取的是辅导员制度,学生的教学与管理是分离的。辅导员制度是目前中国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新生入学时,从教师中挑选专职人员担任学生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高校教师只负责教学,不需要参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相对轻松。其次,高校教师不存在升学压力,而中小学教师则不然,他们直接面临着学生升学的巨大压力。

(二)从工作量上看,高校教师相对宽松,心理压力较轻。如在知识的更新与使用上,高校教师的学术自由度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面临着升学压力,教师不能随便阐述自己的教学思想,不能违背教案,而高校教师的学术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师的压力。高校教师的内部选择余地较大,高校教师分为多种,有行政教辅人员,党务管理人员,即使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也有教学、科研上的侧重,可流动性、可选择性较大;其次高校教师的心理优越性较为突出。作为高校教师,相比于其他阶段的教师,有种与生俱来的心理优越感。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存在着特色不明显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又与高校教师的现实境遇息息相关,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 曹雨平,李怀祖.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J].江苏高教,2005(5):15-16.

[2] 袁洪.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8):37.

[3] 何晓敏,刘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学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6):34.

[4] 赵玉春.对高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J].都市家教,2010(10):12.

[5] 宿玉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表现、危害及解决策略[EB/OL].[2013-03-16].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

[6] 王彬.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3):3.

[7] 唐敏.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应对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67.

[8] 刘艳娇.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应对策略[EB/OL].[2013 -03 -16].http://www.wysxx.com/Article/jiaoshi/fencai/201110/1307.html.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教师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