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之一:集中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
2013-04-12王涛
王 涛
(淮阴师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之一:集中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
王 涛
(淮阴师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周恩来作为中央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不仅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特别是核心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而且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有诸多理论建树,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央领导集体及核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成员的智慧。集中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经验。
周恩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集中集体智慧
一、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列宁曾指出:“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这都是起码的常识。”[1]151按照列宁的这一思想,党的领导是指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因此,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时,应该关注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及不断推进,前提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其核心的形成。对于中央领导集体及其核心的地位的认识,邓小平曾作过精辟的论断。他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2]310只有成熟、稳定的中央领导集体及核心,才能实现并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讲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必然离不开一个重要成员——周恩来。
第一,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中国共产党第一、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其核心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周恩来对党的第一、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核心的形成的贡献体现在诸多方面,因篇幅所限,本文仅以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两次会议的影响作简要说明。
首先,从周恩来对遵义会议的影响看他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核心的形成的贡献。邓小平讲:“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2]309“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同志,弼时同志去世后,又加了陈云同志。到了党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刘周朱陈邓六个人组成的常委会,后来又加了一个林彪。这个领导集体一直到‘文化大革命’。”[3]周恩来不仅是遵义会议的参与者,而且是遵义会议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对遵义会议上的历史作用是他人无可比拟的。汪浩指出:“在遵义会议的全过程中,每个关键环节都贯穿着周恩来的关键性努力和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4]这种关键性作用具体表现在:遵义会议前,周恩来同“左”倾错误决裂是遵义会议顺利召开的关键;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对毛泽东的肯定与举荐是毛泽东进入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关键;遵义会议后,周恩来对毛泽东正确意见的尊重与维护是毛泽东领袖地位确立的关键。这个评价是公允的,实事求是的,恰如遵义会议与会者杨尚昆所说:“恩来同志不计个人得失,以他的地位和声望,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全力举荐具有革命胆略和卓越军事才能的毛泽东同志参与领导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这对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5]
其次,从周恩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看他对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及其核心的形成的贡献。邓小平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2]30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而已经逝世两年多的周恩来与此次会议有何关系呢?对此,王家云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任何历史转折都离不开历史的铺垫与积累。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力挽狂澜、艰辛探索、不懈奋斗,为这次会议的召开乃至形成的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周恩来还有一个突出的贡献是积极推动邓小平复出,为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的形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正确的路线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具体体现在,一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竭力保护了相当一批领导干部,不仅为当年全面整顿提供了比较得力的领导工作班子,而且为粉碎“四人帮”,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形成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打了基础。二是抓住机遇,努力促成邓小平复出,代替自己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支持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核心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单就这一贡献,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这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局,而且为未来中国的健康发展准备了条件。”[7]
第二,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他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许多的理论建树,不仅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
周恩来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参与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善于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中的新鲜经验。他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许多方面都有杰出的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支持确立毛泽东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推动全党实现毛泽东思想基础的统一;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一些真知灼见,被汲取或概括在毛泽东著作和党中央文件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内容;参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研究,或以毛泽东、或以中共中央署名的一些文电,就是由周恩来起草后经毛泽东等改定的;对长期从事的某些方面工作的系统总结和某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而提出的重要思想,尽管不在毛泽东的著作中,但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晶,也属于毛泽东思想。”[8]本文仅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的几个重要思想看其贡献。
一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对此,周恩来作出过积极的探索。尽管最初他也是按照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看问题,认为社会主义仅仅体现在生产关系上。但是1961年9月,他在回答蒙哥马利元帅提问时明确表示:“社会主义表现在生产关系上,也表现在生产力上。”[9]“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有利于生产关系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如果政策收不到以上效果,那就应该予以纠正。”[10]他还谈到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富裕起来,“改革就是使大家都幸福,不是少数人幸福”[11]370。这些思想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本质观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素材。
二是社会主义建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此,周恩来也有过积极的思考,其中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言,较为突出的是他的渐进观。首先从国情上看,因为经济基础落后,发展不平衡,所以“搞建设,要区别轻重缓急,量力循序进行”。“这样,表面上看,建设速度慢些,实际上速度是加快了。”[11]648-649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减少了反复、折腾。其次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看,比如“农业生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乱来。过去有急躁情绪,想一步登天,结果犯了错误”[11]131。再次从经济规律上的复杂性看,他讲规律的掌握靠实践、摸索,过去搞革命战争摸索了22年,而“建设更加复杂,千头万绪,更需要如此”[11]524-525。之后,他进一步指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复杂的。我们有了些经验,还要取得更多的经验。我们认识了一些规律,还有更多的未被认识的经济发展规律。”[11]554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能是渐进的,“急躁冒进的结果并不能帮助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只能招致损失”[11]263。这些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深刻的总结,不仅对于后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而且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是社会主义改革论。新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从严格意义上讲,改革开放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但是在这之前,即在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初,周恩来就敏锐地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并且明确指出这种弊端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已经发生。为此,他率先提出“改进体制”的重大任务。1956年6月,他在国务院召开的体制会议上作了《改进体制问题》的主题报告,不仅阐释了改革的意义,还指明了改革的内容与具体方针。比如针对集权太多,强调必须给每一个生产单位以一定自治权利。从上述观点看,周恩来当初的改革构想大体涵盖了新时期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具体方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改革观的理论渊源。
四是社会主义民主论。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当初在《关于体制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苏联的问题是集权太多、民主太少。之后,他更明确讲到,集权于斯大林一个人,就坏事了。他在《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讲话中,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民主就应该更扩大,而不应缩小。”“专政的权力虽然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但这个权力是相当集中相当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忽视民主。苏联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要时常警惕,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12]207周恩来不仅强调扩大民主的本质意义,而且指明扩大民主的思路。简单说,首先是强化党的集体领导,“党的领导不是党员个人领导”,“党委领导是集体领导,不是书记个人领导。没有经过党委讨论的大事,书记不能随便决定”[12]365-366。其次是强调领导的表率作用。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谈到过好“五关”时明确指出:“我呼吁我们的领导干部,首先是我也在内的这四百零七个人应该做出一点表率来。”[12]426谈到造成民主风气时,他强调:“首先要改变干部的作风;改变干部的作风首先要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首先从我们几个人改起。”[12]324上述这些观点,至今读来仍具有指导意义,这正是当今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周恩来同志参与领导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各项重大工作,为党的每一个重大胜利付出了大量心血。在长期实践中,他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总结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入进行理论思考,深刻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作出了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13]。
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及其核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都非常重视珍视周恩来的智慧
从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看,他之所以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作出杰出的贡献,除了主观上他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勇于创新的胆识与智慧,还有客观上中央领导集体及其核心善于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第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及其核心毛泽东注意吸纳周恩来的智慧,努力发挥其作用。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总结大革命时期我党在军队工作方面的经验时说:“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1927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14]这实际上是对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所创立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的肯定与继承。抗战初期,周恩来相继发表了《目前抗战形势与坚持长期的抗战任务》、《怎样进行持久战》、《如何进行持久战》等文章,精辟地阐述了其持久战思想。而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正是在吸纳了周恩来在内的许多正确意见的基础上的再创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遵义会议以后,因为中央领导集体及其核心的认同,“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周恩来同志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主要助手,一直工作在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指挥中心”[7],成为名副其实的副帅,协助毛泽东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而出谋划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酝酿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主要人员组成时,毛泽东明确表示尽管这还要与民主人士协商,但“有两个人是要提出报告的,即我和恩来同志是否参加政府工作?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15]。之后,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成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周恩来则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协助毛泽东领导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他日理万机,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各行各业的发展、各方各面的建设,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7]。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恩来不仅参与了毛泽东主持的有关部门工作汇报会,参与中央政治局的讨论,就一些关系问题提出重要的见解,而且早在1949年12月即就新中国经济如何处理城乡、内外、工商、公私和上下等六种关系阐述了应遵循的基本方针,还在1950年4月阐释了如何处理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的阶级、党派、民族、上下等四种关系。这些无疑为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
尽管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问题上,毛泽东与周恩来也有过分歧,但是经历了“大跃进”的挫折之后,毛泽东反思这段历史时深有感触地讲:“1956年周恩来同志主持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替我们留了三年余地,多么好啊!”[16]正因为毛泽东的肯定、支持,才有周恩来在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调整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许多杰出的理论建树。正因为毛泽东的肯定、支持,才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十几年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其间,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每位成员积极探索的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而且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
第二,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及其核心邓小平极为推崇周恩来的思想与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重新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逐步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其中,他对周恩来的有关思想、精神财富极为珍视与推崇。
首先,从利用思想资源看。比如讲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时,他说:“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和目标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生前提出的,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实际上没有真正地做起来。”[17]234“什么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就是从现在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出周恩来同志宣布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7]128后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就是对“四个现代化”方针的坚持与发展。比如在讲到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时,他讲:“1971年全教会时,周恩来同志处境很困难。1972年,他和一位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谈话时,讲要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这个问题是很勇敢的。这是要教育部门转弯子,但是教育部门没有转过来。”[17]67新的招生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的。
再比如讲到外交政策时,1978年5月7日他在会见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团的代表谈话中谈到“实现四化,永不称霸”这一问题时明确指出:“这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制定的对外政策,我们要用来教育子孙后代。”[17]112显然,类似一些政策思想不仅是现在要遵循,而且将来还要发挥其作用。1979年元旦在全国政协座谈讨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的会议上他再次强调:“去年在国际事务中我们遵循的根本政策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制定的,但他们来不及实现就去世了。我们实现了他们遗愿的一部分。”[17]1551982年8月21日,他会见联合国秘书处长德奎利亚尔时谈到中国对外政策强调:“中国在政治上不爱好打牌。不仅今天如此,建国以后,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领导我们国家的时候就是如此。”[17]415基于上述认识,邓小平认为“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创造,包括老一辈革命家都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建立和发展”[17]345。当记者问“你谈到还有其他人对毛泽东思想作了贡献,这些是谁”时,他非常明确地说:“老一辈革命家。比如说,周恩来总理、刘少奇同志、朱德同志等等,还有其他许多人都作了贡献。很多老干部都有创造、有见解。”[17]352这里,邓小平列举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首推周恩来总理。
其次从利用精神财富看。比如谈到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时,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发生了多么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到我们这一代,而且影响到子孙后代。我们的干部,特别是老干部,要以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为榜样,用实际行动搞好传帮带。”[17]125讲到艰苦创业时,1980年1月16日,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17]260这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后来被称之以“周恩来精神”,成为推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为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及其核心所珍视。
综上所述,从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看,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善于集中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这是一条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李海文,费虹寰.周恩来研究述评[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1997:3.
[4]汪浩,韩同友.周恩来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3.
[5]杨尚昆.相知相识五十年,周恩来百年纪念: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0.
[6]王家云,刘华益.论周恩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1).
[7]江泽民.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2-24(1).
[8]石仲泉.我观周恩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364-365.
[9]力平,马芷荪.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51.
[10]力平,马芷荪.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35.
[11]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2-26(1).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0.
[15]曹应旺.周恩来经历论述[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295.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14-215.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A849
A
1007-8444(2013)03-0293-05
2012-02-06
王涛(1980-),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