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末路狂歌哀婉绝唱——知青运动后期的海南知青文学①

2013-04-12周建江

关键词:上山下乡红卫兵知识青年

周建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1974年,在庆祝毛泽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高指示”发表5周年这个伟大的节日之后,原本蓬勃发展、良性运作的中国知青运动此时出现了走向下坡路的转折点。这一年,虽然从党和国家的层面上建立健全了知识青年工作的办事机构,或称之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称之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从组织形式上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重视和领导,并在以后的几年间先后有数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根本的变化是,党和国家已经看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社会肌体和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冲击与破坏的严重后果,于是开始了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招工返城的工作,加之从1970年开始的的工农兵学员(大学生)招生工作,两股力量绞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返城潜流。这样的态势开始了解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进程,宣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没落。

国家层面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些许变化,自然影响到海南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健康发展。事实上,早在1973年,海南岛的知青运动就因为当年的14号强台风,以死亡128人、受伤829人、橡胶损失740万株、倒塌房屋137万平方米的惨痛代价,严重挫伤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积极性;特别让海南岛知识青年产生破灭感的是1974年海南岛军垦建制的撤销,曾经的“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因此全然消失,他们沦为普通的知识青年(农垦职工),不能再以革命军人的属性自居;尤其是1975年4月,有3667名1970年以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回到城市和进入工矿参加工作,这让依然身处海南岛茂密丛林中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尤为失落,倍感生活灰暗。短短的几年间,曾经轰轰烈烈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黯然失色,曾经的“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豪言壮语变得一文不值,曾经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理想变成了虚幻的乌托邦,曾经是无数知识青年向往的海南岛的红土地变成了身处其间的知识青年惨痛的伤心地和急欲逃离之地。海南岛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发生了质的转变。在以后的几年间,海南岛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知识青年群体与个人的思想全都变得难以把握和难以控制。

为了扭转海南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下颓的趋势,197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1977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对出版,分别是小说散文集《金秋十月》、诗歌集《青春的壮歌》、诗集《如火如风》。在此之前的197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集”,收录有短篇小说集《峥嵘岁月》、演唱作品集《春耕时节》、散文集《南岭新松》、诗歌集《火焰般的年华》四部作品。

此次广东人民出版社对出版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的目的及意义,予以了高调的说明,每部作品集的扉页上均印有相同的“出版说明”以张目:

在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下,千百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正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茁壮成长。为了歌颂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为了反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丰富多彩、热气腾腾的斗争生活,并促进他们的业余文艺创作活动,我们在广东省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的支持和帮助下,选编这套《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分别收入小说、散文、诗歌、曲艺等作品,陆续出版。

这套丛书的作品,全都是由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自己提笔创作的;创编工作采取了领导、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编辑人员三结合的方式。实践证明,广大知识青年在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领导下,坚持乡村干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并且在文艺创作上也不断取得了可喜的新收获。

显而易见,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创编这套丛书时,充分考虑到毛泽东发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伟大政治意义,并以此作为这套丛书的政治亮点,沿袭的是“文革”时期政治文化的做法。这是“文革”时期“紧跟”政治的一贯做法,彰显了激昂的革命精神,在海南知青运动史和知青文学史上,格外引人注目。

与以往的知青文学相比,“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不再将传统的知青文学题材作为主要表现内容。虽然“丛书”有着在农业学大寨的背景下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主题,例如《红艳艳的早春》、《金秋十月》、《小旋风的故事》等作品;有着歌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伟大、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样的内容,例如《秘密在哪里》、《写在广阔天地的日记》这样的作品,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能够在中国知青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则是其特有的“红卫兵情结”的张扬。

从中国知青运动的构成而言,从红卫兵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身份的转变,以及其在中国知青运动初期的人员主体构成的比例方面,一直让曾经拥有红卫兵身份的知识青年所深深记忆,并且为这段政治身份的拥有而自豪激动。

在这样的作品里,知识青年的革命性是由其红卫兵的身份所决定的。《大海日出》里到海南岛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就是当年北上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的红卫兵们。“红卫兵的庄严诞生不正如一轮出海的红日吗?它浑身热力,漫天光焰,生气勃勃,蒸蒸日上,任谁也阻挡不住它的升起!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各次伟大战役中,什么地方没有出现红卫兵那如火如风的战斗英姿?什么时候停息过红卫兵那一往无前的战斗呐喊?”《海鸥》里的知识青年海鸥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了红卫兵,在阶级斗争的风浪里锻炼成长。《通向明天》里的氮肥厂车间主任小铁是“红卫兵战友”,串连、造反、到农村摔打,走的是革命的道路。作品如数家珍般介绍主人公的红卫兵出身,就是要彰显红卫兵的革命性、战斗性,突出知识青年的革命本质和战斗精神。

从红卫兵向知识青年的身份转变过程中,红卫兵精神是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大道上迅跑的原动力。《大海日出》中的知识青年杨帆具有“顶着风浪去战斗”的优秀品质,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赋予红卫兵的这一至为可贵的性格”。《踏着朝霞》里的“我”,当年在报名上山下乡时遇到阻力,“不由想起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九日那难以忘怀的情景”,想起当年立下的誓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红卫兵永远跟您走,风吹浪打不动摇……”毅然奔赴海南农村。更为重要的是,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道路上“大有作为”,得到了红卫兵力量的推动。《大海日出》里的杨帆,对于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认识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是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作为当年的一个红卫兵,我们难道不应该时时问一问自己吗?上山下乡要不要坚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应该怎样保卫?”

同样的主题明显地体现在《如火如风》和《青春的壮歌》两部诗集中。作品全力突出与表现了“红卫兵”情结,讴歌“红卫兵”的崇高性和战斗精神,展现红卫兵的风采。作品在讴歌红卫兵的书写过程中,表现了对知识青年身份的批判。

《青春的壮歌》诗歌集里的“红卫兵诗歌”充满了浓烈的红卫兵情结。《向北京》以饱满的政治激情缅怀了10年前的大串连运动。“向北京,向北京,/敢于造反敢斗争,/挥笔直捅刘少奇,/毛主席指挥我们进军!”10年后的今天,曾经是红卫兵的知识青年们依然沉浸在当年的热情之中,继续革命,保持着对党、对领袖的赤诚,“向北京,向北京,/红旗猎猎催征人。/每当挎枪巡大坝,/仿佛在长安街中行。”拥有着献身革命的精神。“啊,十年日历页页红,/十年雨涤旗更新,/十年心贴北京城啊,/十年烈火铸忠诚。”这种强烈的红卫兵情结是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里战斗的精神寄托和信念支撑。

《红卫兵的声音》是一篇向党、向领袖表忠心的誓辞。红卫兵战士牢记党和领袖赋予红卫兵的光荣,牢记自己拥有过的荣耀,“呵,闪光的‘八·一八’,∕红卫兵盛大的节日!∕那幸福的时刻哟,∕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嘹亮的战歌,∕拥出东方旭日一轮,∕飞扬的红旗,∕激起广场红旗万顷……∕敬爱的红司令毛主席呵,∕您臂戴红卫兵袖章,∕登上天安门城楼,∕亲切检阅我们红卫兵!∕您把巨手一挥:∕‘我们支持你们’!∕洪亮的声音呵,∕似霹雳震撼万里长空!∕支持我们呵,∕大造一切反动派的反!∕支持我们呵,∕为人类解放奋斗终生!”将这种荣耀化作自己奋斗的决心,“您慈祥的目光,∕对我们寄托着∕多么殷切的期望;∕您亲切的笑容呵,∕向我们倾注了∕何等深厚的感情!∕您象在检阅∕我们的脚步是否坚定;∕您象是展望,∕我们艰巨而光明的征程。∕为保卫江山永不变色,呵,∕把我们新一代,∕培育成反修防修的尖兵。∕您引导我们,∕投身到阶级斗争的风浪中!”

《红卫兵的声音》在向党向领袖表忠心的同时,对红卫兵性格与精神予以了歌唱:“我们呵——∕无产阶级的接班人,∕毛主席的红卫兵!∕文化大革命的熔炉,∕冶炼出我们火样的性格:∕敢于造反,敢于斗争!”“我们有∕毛泽东思想的照妖镜!∕他们在哪里兴风作浪,∕我们红卫兵就在那里掀起∕霹雷暴风!”“我们当年战斗的锐气呵,仍然不减锋芒;∕我们当年火红的袖章呀∕依然那样鲜红!”于是,我们在《红卫兵的声音》结尾部分,看到的是钢铁的宣言,语调铿锵有力,语音坚定洪亮,呈现出辉煌的气象——

亲爱的党呵,/我们誓作您的红卫兵!/您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一切听从您的号令!/呵,我们宣誓——/我们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永远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把伟大领袖未竟的事业完成!/最紧密地团结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升起继续革命的帆篷,向着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劈风斩浪,起锚远征。

中国红卫兵发展态势本应是良好的。但由于红卫兵运动本身巨大的对社会结构和政治情态的冲击力与破坏力,致使红卫兵运动在被作为挥舞的工具使用完毕之后,很快被中国执政当局所抛弃。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号召,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式开始。红卫兵作为知识青年的主体,在经过短暂的冷处理之后,迅即被派遣到山区农村,远离中国的政治舞台。红卫兵从当年政治运动的宠儿到今天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弃儿境遇,形成了巨大的存在反差,让当年的红卫兵、今天的知识青年看清了自己的真实存在和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认知黄子平《如火如风——献给红卫兵战友》诗歌,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歌开篇便呼唤自己的红卫兵战友,“当年的红卫兵战友呵,/我革命阶级的兄弟”,不要忘记过去,那是一段属于我们红卫兵自己的历史,“招手相问:/可还记得峥嵘岁月里,/那些壮阔的画面,/那些动人的情景?……”在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呵,‘毛主席的红卫兵’!/革命,是怎样赋予我们/这一共同的、闪光的姓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光辉,/又是怎样照亮我们/火热的人生、灿烂的前程?”

作品回顾了“红卫兵”诞生的历史背景,“毛主席呵,/作出英明决定,/发动千百万人民群众,/开展翻天覆地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就在这熊熊的、/熊熊的火光中/横空出世;/红卫兵,/就在这隆隆的、/隆隆的炮声中,/庄严诞生!”这就使得红卫兵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必须经受摔打,“我们懂得了:/红卫兵跟着毛主席/搞文化大革命,/就是搞——/阶级斗争!”锻炼品格,捶打性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疾风暴雨呵,就这样/冶炼了红卫兵的性格——/无私无畏!/如火如风!”

作品展示了红卫兵运动中,例如大串连、天安门检阅这样的历史事件。“黄洋界的松树炮,/在沿途张贴的大字报上,/高昂的炮筒,/对准资产阶级司令部/发射/铁与火的飓风。//来到瑶山呵,/松明火,把大娘的白发映红;/大娘呵,您的心意/我们已铭记心中:/决不允许呵,决不允许/把新中国拖回/白骨累累的万人坑!//告别彝寨呵,/高坡上,老支书正挥手相送,/老远了,回头还见/他那被山风鼓起的斗篷;/放心吧,/由于您的指点,/我们已十分熟悉/前头/那红军走过的路程。//黄河的激浪/拍打着我们起伏的前胸;/呵,我理解了/你那轰鸣不息的涛声:/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也要在高山平原/奋起儿童团的红缨。”中国革命的历史与红卫兵得到的传统教育相结合,升华为对北京、对毛主席的感情:“中南海的灯光,/吸引着我们发亮的眼神,/征途上的每一个/月夜风晨阿,/我们都热烈地向往着北京。/北京阿,我们心中/最明亮的星。”“呵,天安门广场/红旗的大海/波翻浪涌!/每一簇幸福的浪花/都跳起来/迎接红日东升!/红袖章的烈火呵,/在这里/获得了无尽的热能,/势若燎原,光映长空。/造反派的热风呵,/从这里/向四面八方吹动,/播撒着北京的火种。”

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展起来,红卫兵义无反顾地继续革命,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间实践着领袖的号召。“伊犁河水呵,/早已漂白了你的军衣,/这父辈传下来的军衣呵,/如今,染绿了沙海浪千重!/南岭晨雾呵,/又洗亮‘长征队’的战旗,/这耕山队高擎的战旗呵,/如今/装点得万里春色浓!/在明霞似火的早晨呵,/你整装待发,/复员到三湾落户,/做一株——/‘扎根井冈山的新松’。/在饭等闪闪的夜晚呵,/你写下充满豪情的申请,/大学毕业,到西藏扎根,/做一只——/‘飞往雪山的雄鹰’……”

《如火如风》总结了红卫兵的革命斗争品质,并赋予它永恒的意义:“正是在伟大的革命/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中,/我们与革命/共同的命运;/我们青春的热血呵,/永远在阶级的血管中/燃烧,奔涌!”“这就是/红卫兵战士/最宝贵的性格特征呵——/那永不磨灭的/战斗锋芒,/那永放光焰的/革命造反精神!∥一千年/也还要革命,/一万年/也还有斗争!/我们,中国红卫兵/战斗的性格呵,/永远是——/无私无畏,如火如风!”

强烈的“红卫兵”情结同样体现在《红卫兵路》的作品里。作品的主人公是知识青年,他们在红卫兵的历史使命告一段落后,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上山下乡干革命。

曾经的红卫兵、现在的知识青年在大山深处开辟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路。知识青年面对深山蕴藏的宝藏,“再不能让这百里青山/蒙上修正主义的尘污!”“战士面前/无艰险,/定叫群山/献胶乳。”“顶着骄阳似火,/冒着暴雨如注,/多少回云涌星驰,/多少回霞飞日出。/……手心磨出几重茧呵,/肩头磨破几重布……/终于,用篝火和彩霞,/用歌声和汗珠,/铺呵,铺出了一条盘山路。”斗争中,知识青年们也成长成熟起来,从最初的热情豪迈,“背包里,/是马列和毛主席的书;/心窝里,/有热气腾腾的抱负:/——做闪光的矿石,/投入路线斗争/烈火熊熊的洪炉。”到后来的理性批判,“斗争——/熔铸我们的红心铁骨,/斗争——/使我们感到无比幸福!”“只要——/阶级斗争还继续,/路线斗争没有结束,/就要把《共产党宣言》/和钢枪一起,/紧紧抱住。”“呵!是革命/用它的全部胜利和挫折,/把一个无比重大的课题/向我们庄严地提出:/该怎样呵,/巩固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粉碎党内资产阶级的/猖狂反扑……”最终,知识青年们站在党性和革命性的立场上,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虽然取得了这样的胜利,但曾经的红卫兵、现在的知识青年们并不满足,而是扛起继续革命的大旗,勇敢地进攻冲锋——

红卫兵的热血奔涌,/化作笔底/雷霆万钧、火苗千簇!/我看见,千百万青年的战友,/从多少条“红卫兵路”上/奋勇杀出。/铁流滚滚,风呼火啸,/是一支何等豪迈的钢铁队伍!/伟大的党呵,/请千百次地考验我们吧!/从“红卫兵路”到光辉的未来,/一万年,高歌猛进在/风雷激荡的万里征途!

整首长诗热情澎湃,充斥着政治宣言般的术语。在对“红卫兵”精神的彰显中,表现出“红卫兵诗歌”的一贯精神。

1977年,影响当代中国政治进程的“四人帮”政治集团已然覆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虽然没有从政治文件的层面上宣布结束,但已在实际上走向终结,一些拨乱反正的措施正在出台和落实,国人的反思反省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新的政治思想解放运动已然悄悄揭幕,大的政治变局已经开展,全新的一页正在掀开。同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有8年,已经难以为继,遭到当事人的全力抵制,日渐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的主要矛盾之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指日可待,纠正或补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冲击与破坏、损失与分裂已是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别有深意。

1968年,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广大的红卫兵被遣送到山区、边疆、农村插队落户,红卫兵运动由此走向了终结。然而,政治的惯性推动力、红卫兵运动自身巨大的冲击力和红卫兵个体的狂热政治激情,使得红卫兵运动的传统和红卫兵的精神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还存在着,尽管表现的形式不同于以往。过去是城市政治的战斗者,现在则是山区、边疆、农村的劳动者,但红卫兵运动和红卫兵个人则认为这只不过是继续革命的另一种形式。战场变了,从城市转向农村;战士的身份变了,从红卫兵变为知识青年;斗争的方式变了,从破除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的旧世界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名称变了,从红卫兵运动变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但是,所有这些变化的外在却改变不了红卫兵战斗冲锋、破旧立新的内在,红卫兵精神永在。因此,在当时和其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和相当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在不停地表现红卫兵的精神。红卫兵的精神在不停地发酵、膨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1年“林彪反党集团”的覆灭。“林彪反党集团”的覆灭让一直在“良性”运行的中国青年运动受到沉重的挫折。红卫兵热烈维护的政治偶像说倒就倒了,政治像魔术师手中的魔棒任意挥舞,从而让被政治激情冲昏头脑的红卫兵及其精神受到极大的冲击,红卫兵不再作为一面旗帜而大力张扬和挥舞,红卫兵自身也在收敛。虽然在当时的一些作品里还有着对于“红卫兵精神”的赞颂,例如《青春》、《铁旋风》、《沿河在召唤》、《草原新牧民》、《征途》、《分界线》等长篇小说,但已经失去往日的崇高度,仅仅是作为小说的背景,重点是在描写知识青年在农村开展的三大革命中的自身思想改造,完全褪去了红卫兵的内在。至此,红卫兵作为一种符号淡出了知青文学的视线和表现的界域。

但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却有着强烈的红卫兵情结。1977年的政治形势让红卫兵运动的合法性和严肃性受到怀疑和挑战,但红卫兵及其精神却在上述作品里得到大力的传唱,某些诗篇则是充分透彻的表现。这能够说明什么呢?

我认为,或许有以下四种原因可以作答。

首先,作者心底深处刻骨铭心的“辉煌岁月”的激情。中国青年自20世纪以来,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能够看到中国青年冲杀在前的身影,扮演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政治结构与秩序拆解与破坏的过程中,中国青年担当起破坏者的角色,也承载着建设者的重任。时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国青年是出于对革命的理想与憧憬,对领袖的热爱,朴素的无产阶级政治感情和青年人的激情融合在一起,酝酿成为声势浩大的红卫兵运动。红卫兵凭借着政治冲动积极参与到伟大的社会政治变革中去,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打到一切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人,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行彻底无情的斗争,向资产阶级司令部发起最勇猛的冲锋。所有这些或不曾提及的事件,都是身处于最恢宏的剧目中、节日的庆典里的“红卫兵”所经历所狂热的。这一切怎么能够让红卫兵忘怀!又怎么能够不让红卫兵在以后的岁月里时不时地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和表层浮现!毕竟,人的精神得到了张扬与释放,人的政治价值得到体现与认可。

其次,从红卫兵向知识青年身份的转化,边缘化的走向,形成了对自身政治处境的困惑。1968年开始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得曾经作为政治宠儿的中国青年变为政治的弃儿,从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当红角色顿变为天涯沦落人。虽然政治高帽依旧赋予知识青年以革命者的形象,但知识青年深处山区、农村、边疆,远离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被逐渐边缘化。虽然说从红卫兵到知识青年身份的转变是继续革命的要求,但继续革命的方向在哪里?继续革命的路如何走?巨大的政治落差,让知识青年一片茫然。自认为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实际上不过是政治棋盘上的小棋子;自认为可以掌握中国革命的命运,现在自己的命运却由别人来掌握;自认为是社会变革的力量,现在却要由别人来变革自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所有这些提及或没有提及的因素,使得知识青年产生了危机感和幻灭感。因此,知识青年对于农村,有着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对于过去的怀疑、对于目前的悲观、对于未来的惶惑,普遍存在于知识青年队伍中。即使那些曾经身为“红卫兵”的知识青年也不例外。因此,彰显过去的辉煌、重振红卫兵精神,对于鼓舞士气、提升自身的政治价值、展示自我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岭南自古以来便是中原文化辐射的边远地区,岭南自然地理的破碎性,造成地方文化的割据性,自成一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初期,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推动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然而,由于岭南较为偏僻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军垦生产的国家性质和军队化管理体制,造成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之间人员流动性的困难,绝大多数的消息均来自于官方的正规渠道,自由思想很难自发地产生。在这样的氛围里,知识青年的思想高度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并为此而自豪。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后期,知识青年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先前的境地上,沉迷于自己舞蹈的体验中,于是造成了浓浓的红色意识形态。知青文学也就有着深深的“红卫兵情结”。以海南岛军垦生产为例,橡胶生产有别于其它农业生产。由于橡胶属于国家战略性物资,故其生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尤为强烈,知识青年对橡胶的关注也就极强。橡胶生产特有的规律性和深山密林性,造成了局域地区的封闭性。地域的封闭性造成了时间流动的缓慢性和滞后性,人们的思想普遍落后于时代政治变化的速度,变化的幅度也普遍落后于时代政治变化的张力。

最后,越是封闭的环境,思想观念越是保守,总是喜欢停留在最初的阶段或时刻。“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所体现的的强烈的红卫兵情结的思想,是否可以这样说,这些作品的创作都带有“文革”后期文学创作中“阴谋文学”的印记,即中国特定政治集团的政治倾向性。前面我已经说过,岭南地区,尤其是在海南岛,政治思想文化有着与北方中原大陆地区相比滞后的表现;但我们也要说明,这种滞后性是对于大众文化形态而言的,在官方政治文化里,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是政治激进派的追求,甚至丝毫不逊色于北方中原大陆地区。因此,文革后期江青政治集团掀起“阴谋文学”的文化策略时,岭南地区的政治文学创作必然要予以配合。热情歌颂“红卫兵”及其精神,以毛泽东为大旗,重新召唤起斗争精神,是政治对文学的要求。或许《如火如风》、《青春的壮歌》作品集的作者并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的政治意图,但作品的客观效果就是如此。否则,又能说明什么呢!

猜你喜欢

上山下乡红卫兵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当红卫兵就能吃饱饭
红卫兵的性恋观念及行为
浙江境内红卫兵“破四旧”行动所造成的古旧书资源损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发起及坚持上山下乡运动的动因究竟是什么?
上山下乡 激情燃烧的岁月
抗战时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荒诞年代的传奇故事——红卫兵偷越国境援越抗美纪事
为什么革命化就得劳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