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读者之于莫言获奖的基本反应管窥

2013-04-12

关键词:莫言作家文学

叶 珣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件特大喜事。中国的文学爱好者翘首企盼数十载,终于由莫言圆了这个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其心中的欣慰可想而知。因此,在莫言获奖后的一个月之内,全国所有的焦点舆论几乎都与他有所关联: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对莫言进行了专访;企业家陈光标扬言要赠送莫言一栋别墅;莫言的家乡政府也开始策划种植万亩红高粱以吸引游客……在热烈的欢呼声与膜拜的言行中,莫言似乎已被捧到了“文学之神”的位置。然而,诺奖固然可贵,我们也不能将其神化,一味地赞扬只会导致思想的狭隘。我们在热情称赞莫言的同时亦不能忽略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与反对的声音。莫言获奖以后,关于他的各种负面消息也随之而来。他先是被怀疑贿赂评委马悦然,后又被网友质疑在瑞典的演讲像中学生作文,而最近又被读者指责露脸次数太多……可以说,从获奖至今,莫言一直处于褒扬与贬损的漩涡之中。

为了揭开诺贝尔奖神秘而不可侵犯的面纱,为了走进莫言真实的文学世界,最近几个月以来,笔者搜集了社会各界人士对莫言获奖的看法,现整理如下。

一 学者:各抒己见,毁誉参半

莫言获奖以后,许多学者都在第一时间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派肯定并且高度赞扬了莫言获奖,另一派则在沸沸扬扬的“莫言崇拜热”中无情地泼了几瓢冷水。

其中,第一阵营又可分出两类不同的观点:第一类,以刘再复、张柠先生为代表,他们认为莫言获奖当之无愧,莫言是个天才级的作家,他本来就应坐上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把交椅”。①参见卫毅:《苦难是他的第一摇篮——文学评论家刘再复谈莫言》,《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第36期;梁爽、唐子湉:《他并不魔幻他非常真实》,《羊城晚报》2012年10月14日,第B01版。第二类,以雷达、陆建德先生为代表,他们认为莫言获奖值得肯定,但这个奖项并不仅仅是莫言个人的成就,它是中国当代所有优秀小说家共同取得的辉煌成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明确指出:“在关注莫言的同时,有必要更加关注其他中国作家。”②参见王国平:《要关注莫言,也要关注其他作家——来自“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文学价值重估”研讨会上的声音》,《光明日报》2012年12月11日,第09版。

而第二阵营的学者们声势更为浩大。他们口诛笔伐,对莫言进行了种种质疑与批判。其中,王彬彬、朱大可、肖鹰先生的观点较为具有代表性。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先生对莫言提出了质疑,他说:“如果你是一个负责任的莫言研究者,就应该帮助莫言更迅速、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所以,批评界应该以莫言获诺奖为契机,把莫言的局限好好说一说。”[1]清华大学的肖鹰先生则认为莫言创作后期不仅文才枯竭,叙事极度自我重复而不能自拔,而且侍权媚贵,甚至“浑身脓疮”。[2]而同济大学的朱大可先生则表示莫言在“诺贝尔圣徒”与“乡愿作家”间挣扎,他的获奖是诺贝尔评委放低标准眷顾中国文学的结果。[3]

学者们的评价趋向多元,褒扬者与贬抑者各抒己见。总体而言,评论界对莫言获奖一事毁誉参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评论家们对莫言文学素养的不同看法也导致了他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差异。以叶开、李敬泽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莫言获奖说明了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认可,有助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①参见董乐:《叶开:莫言获奖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成就的定》,http://book.sina.com.cn/cul/c/2012-10-11/1935344439.shtml;邱琪:《李敬泽:莫言获奖证明了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意义》,http://book.sina.com.cn/cul/c/2012-10-11/2058344460.shtml。但持相反意见的王彬彬先生却表示:“诺贝尔文学奖,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世界性奖项。但是,也应看到,在诺贝尔奖的诸门类中,文学奖是最具有随意性、最不具有客观性、因而也是权威性最差的。如果要对诺贝尔奖的合理性进行推敲,文学奖就最经不起推敲。如果是以翻译文本获奖,那可质疑的空间就更大了。”[1]另一反对者朱大可先生更是说出了一段相当精辟的话语:“莫言获奖,跟中国人拿一堆奥运金牌的情形很像。正如奥运金牌不代表中国普通民众的体育水平和健康状况,莫言个人获奖,也不能表达中国文学的普遍水准,更无力改变它日益衰弱的命运。莫言不是市场上的廉价鸡血,‘莫言热’应当尽快降温,让文学回到它所是的状态。”[3]

两派学者各执一词、各有依据。观点的碰撞,原本没有什么对错。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学者并没有被诺贝尔奖耀眼的光芒冲昏头脑,他们保持了冷静的思考,以理性的态度衡量着莫言获奖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二 作家:莫言获奖并不能服众

学者们对莫言以及诺贝尔奖的看法不一,那么,与莫言同时代的作家们又是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莫言获奖的呢?对于莫言获奖,作家们的评论大概可分为两种:其一,为莫言获奖感到高兴,愿以莫言为榜样继续奋斗;其二,对莫言获奖颇有微词,觉得自己比他更有资格得此大奖。

首先,当得知莫言获奖以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第一时间表达了高兴与祝贺之情,她说:“莫言在30多年的创作道路上,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他的作品始终深深扎根于乡土,他的视野亦从来不拒‘外来’。他从我们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奋斗、苦难和悲欢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以奔放而独异的鲜明气韵,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境界。他讲述的中国故事,洋溢着浑厚、悲悯的人类情怀。”[4]看过莫言的小说就会知道,铁凝的评价并非“溢美之词”,莫言的创作的确有这些鲜明的优点。与此同时,苏童和余华这两位小说大家也毫不吝惜地赞美着莫言。苏童在得知莫言获奖后的第一时间就表示:“莫言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获得这个奖应该说是实至名归。莫言的这次获奖,当然是中国作家的成功,也更是文学、文本以及他个人文学特质的成功。”[5]另一著名小说家余华则说:“90%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6]

作家们的赞美究竟是出于真心的佩服还是为形势所逼而作出的简单表态,这根本无从考证。相较而言,刘震云的坦率反而更加令笔者敬佩。刘震云说:“莫言获奖之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多人问我的感受。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烛夜,别人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祝他愉快。莫言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莫言获奖,很正常,如果是阎连科获奖,也很正常。”[7]刘震云的这一席话直率地说出了他的真实感受。看到别人手捧奖杯,自己感到失落实属正常。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对莫言获奖也表达了相当微妙的看法。早在2010年的“莫言创作研讨会”上,王安忆就曾做过这样的评价:“莫言的作品好的很好,糟的挺糟,还好他能在糟糕的地点重新起来。”[8]这表明,王安忆认为莫言的作品在某些方面需要加以改进。去年10月,在得知莫言获奖之后,王安忆只表示了一句话的简短的祝贺。而最近,王安忆更是明确地指出莫言聘请女儿当经纪人的做法不太合理。由此可见,她对莫言获奖似乎也颇有想法。

诚然,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写出没有瑕疵的著作,王安忆的批评并不能否定莫言小说的价值。但那些刻意将莫言拔得过高的作家们又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呢?难道他们对莫言创作中的各种问题就真的视而不见吗?所幸的是,在中国作家一片小心翼翼的称赞声中,仍然存在着少许另类的声音。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便曾公开表示他对莫言创作能力的质疑。在澳门大学进行演讲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莫言作品的缺陷,他说:“莫言他写得非常好,他好的特点一个是他特别善于写感觉。在80年代中期,我担任《人民文学》主编的时候,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一篇中篇小说叫《爆炸》,这个《爆炸》我现在别的已经全忘了,我就记得他是一个儿子,农村的一个儿子被他的老爸扇了一个耳光,他这一个耳光,他把他的感觉、听觉、嗅觉、触觉……他的各种印象写得那么淋漓尽致…… 然后莫言有这样的冲动,然后他一直在坚持写作,但是如果说莫言的写作有些地方写得粗糙,这绝对是真实的,说他有些作品有时候自我有重复,这也是真实的……所以从国外就有一种怪议论,说是文学即将消亡,小说即将消亡,说人们不用看小说,看小说干什么?看电视剧就行了嘛!听爱情歌曲就行了嘛!你在床上看见一个猛男和一个靓女在那儿抱过来抱过去,滚过来滚过去,这比你看一部爱情诗过瘾多了,是不是?但是毕竟文学有文学的魅力,文学有文学的含蓄性,如果都是大吵大闹,都是那种感官刺激的东西呢,说不定是文学艺术品质的降低,是人类精神品格的悲剧!”[9]这些话看似褒扬实则贬损,除了有些“文人相轻”的意味,王蒙先生的批评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另外,笔者翻阅了不少“中国当代作家小说合集”,在2012年以前出版的合集中,对莫言作品的收录是较少的。例如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小说月报30年》(共有六卷)中,莫言的作品仅被选登了一部(第四卷),而作家贾平凹、铁凝甚至池莉却有多部作品入选。再如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改革开放30年短篇小说选》中,莫言的作品根本没有收录在内。除此之外,即使在莫言获奖以后,关于他的作品能否入选中学课本也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议。从接受角度来看,莫言获奖引起争议也是可以理解。

三 大学生:获奖前不知其名,获奖后充满自豪

笔者查阅2012年全国所有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排名,以自身所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为分界线(其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排名恰好处于中等),对二十几所大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档,以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为例,共有20名中文专业(含对外汉语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了调查。结果显示,80%的同学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前就曾听说过他的名字,只有20%的学生是在其获奖之后才对他有所耳闻。问其是否阅读过莫言的作品,70%的同学回答曾经读过,而30%的人则从未读过。在阅读过莫言作品的14个同学中,有7个同学表示阅读作品的时间是在莫言获奖之前,3个同学表示阅读时间在其获奖之后。剩下的4个同学则介于两者之间。

同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填写问卷的结果与中文专业的学生相差很远。笔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6所高校的20位同学,得到了另一种结果。首先,只有20%的同学在莫言获奖以前听说过他,与中文专业同学的情况刚好相反。其次,只有10%的同学阅读过莫言的作品,而且阅读时间都是在莫言获奖以后,没有读过莫言作品的学生比例高达90%。

第二档,以西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为例,也有20名中文专业的学生参与调查。结果表明,60%的同学在莫言获奖以前就曾听说过他,40%的同学没有听说。60%的同学读过莫言作品,40%则没有。另外,在阅读过其作品的12位同学中,4位是在他获奖前阅读,7位是在他获奖后阅读,只有1位介于两者之间。

与211学校的调查结果相似,同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对莫言的了解程度低于中文专业的学生。笔者对西北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4所高校的20位同学进行调查,发现只有20%的学生是在莫言获奖以前听说过他。并且在这20位同学中,只有3位阅读过莫言的作品,且3位同学的阅读时间都是在莫言获奖以后。

第三档,以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为例,20名中文专业的学生参与调查的结果如下:50%的学生在莫言获奖之前就已经听说过他,40%的学生阅读过他的作品,2个同学的阅读时间在他获奖之前,6个在获奖之后。

与上述情况相同,同等学校(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吉林工商学院为例)非中文专业学生只有10%在莫言获奖以前对他有所耳闻,只有15%阅读过莫言的作品,并且这15%的学生都是在他获奖以后阅读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在莫言获奖以前,较少有大学生知道他的名字2、在莫言获奖以后,他作品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莫言获奖,大大地提高了他在大学生群体里的知名度。

那么,对于莫言首摘诺贝尔桂冠,大学生们又有怎样的感触呢?在笔者调查的120名大学生中,97名同学发出了类似这样的感叹:“我觉得莫言很了不起,我为他感到骄傲,他为中国人争了光!”其中,不少同学还谈到了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他们认为,莫言获奖是个很好的开端,是中国文学得到世界认可的标志,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始。褒扬之声不绝于耳,但贬抑之声仍然存在。在莫言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同时,仍有一些人对他不屑一顾,甚至十分反对。在剩下的23名同学中,15名同学表示对他获奖毫无感触,另外8名同学则直接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一位来自四川大学中文系的同学犀利地说道:“别人玩剩了不玩的就赏给中国一个,中国还当个宝。那就是个奖而已,没别的。”另一位来自西南大学对外汉语系的同学淡淡地说:“对于莫言获奖,我没有什么感触,只是觉得他运气好而已。”还有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理科生不置可否地说:“政治因素,你懂的。”在这些反对意见中,笔者认为最客观的看法来自西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的一位同学,她说:“莫言获奖是一件好事,但并不代表从此就要对他顶礼膜拜。”

大学生的看法多种多样,但简而言之,褒扬者多于批评者。笔者认为,当代的大学生是较为理智的。他们没有因为莫言替国人圆了诺奖梦而欢呼万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大体学会了用理性的目光透视事物的本质。

四 中学生:从西部到东部,对莫言的支持越来越少

笔者就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的60名中学生(每一地区20名)作了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北京、上海等)的中学生知道莫言的比例为100%,其中60%的同学在莫言获奖前就已知道他。他们中的50%阅读过莫言的作品,其中6位同学是在其获奖之后阅读的。中部地区(武汉、长沙等)的学生知道莫言的比例为90%,其中30%的同学是在莫言获奖前知道的。18个人中有8人阅读过莫言的作品,5人是在其获奖之后阅读的。西部地区(成都、兰州等)只有70%的中学生知道莫言,其中仅15%是在其获奖前知道的。他们中只有4人阅读过莫言的作品,并且都是在莫言获奖以后阅读的。

当笔者问到对于去年诺贝尔奖的候选人更支持谁时,东部地区60%的同学选择了“谈不上支不支持”这一选项,30%支持莫言,另外10%则支持村上春树。中部地区60%的同学支持莫言,30%支持村上春树,剩下10%谈不上支持谁。西部地区80%支持莫言,20%支持村上春树,没有一人保持中立。由此可见,莫言在中国中学生中的影响力,由西到东,依次递减。

东部地区的学生极有个性,当问及他们为什么谁也不支持时,有人说:“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一个傻B被一群傻B选上了。”还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只是评价标准之一,莫言得奖也不能说明他的作品好。”中部地区的学生锋芒稍敛,只是淡淡地说:“莫言和村上的实力都不足以获得诺贝尔奖。”西部地区的同学则没有锋芒,不是说“莫言是中国人,所以我支持他”,就是说“村上的作品写得很好,所以我支持他”。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的认识差异,这毋庸置疑。但东部的学生更能用批判的眼光认识事物。

五 一般读者:从不关注到关注

为了了解其他群体对莫言获奖的看法,笔者随机调查了60名一般读者,他们的学历从高中到博士,各种俱有。60人中,只有10%的读者不知道莫言。剩下的54人中,约85%是在其获奖之后才知道的。

在更深一步的调查中,约7%的读者表示并不赞同莫言获奖,他们认为莫言的创作水平不足以摘得诺奖桂冠,约8%的读者表示对莫言获奖毫无感觉,反正影响不到他们的生活。约20%的人表示虽为莫言获奖感到高兴,但这件事也不会让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变。剩下65%的读者则在表示感到自豪的同时,还提出了拜读莫言作品的想法(其中有10%的人已经读过)。一位考古工作者这样说道:“莫言的作品我还没读过,但今后一定要拜读他的作品。”另一位小学教师说道:“莫言既然能得诺贝尔文学奖,表明他的作品一定有独特的地方,有空我一定找来看看。”

由此可见,莫言获奖不仅为国争了光,还激发了一部分人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大众对纯文学作品的关注。尽管这种“关注”夹杂了其它许多非文学的因素,但读者态度的转变毕竟也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些新的契机。

六 结语

虽然社会各界对莫言获奖的看法不一,但总体来说,诺贝尔文学奖捧红了莫言,也激发了一大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关注。且不说莫言获奖是否是评委降低标准青睐中国,且不说它圆梦的意义远大于文学本身的价值,单说它对国人民族自豪感的激发,这次获奖便已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尽管莫言获奖是举国同庆的喜事,但我们也不能“一白遮百丑”。凡事都有两面,莫言获奖既表示了世界对中国文学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但同时也从侧面折射出了中国文学存在的不少问题。首先,自从莫言获奖以来,关于他是否配得上诺贝尔奖的争议就接连不断。虽然这中间夹杂了不少“酸葡萄”因素,但人们批判他的理由也并非空穴来风。而对莫言影响甚深、同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却成为了史上最没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无论是在哥伦比亚还是在其他国家,马尔克斯都是公认的世界级文豪。由此可见,同样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莫言比起前辈马尔克斯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莫言作为第一个被国际社会大力承认的中国作家,他与世界级文豪的差距又何尝不代表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呢?

中国当代作家与世界顶尖级文豪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中国的读者更是没有具备应有的文学素养。尽管在笔者进行采访时许多读者表现出了拜读莫言作品的愿望,甚至有不少人已经读过,但他们的阅读大多是因为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并非是对莫言作品产生了文学意义上的兴趣。中国若想要提高自身的文学实力,读者的推动是不可小觑的力量。但令人遗憾的是,最近有调查表明,虽然在莫言获奖后的前两个月,他的小说几乎在全国各大书店频频脱销,但在今年初由中国小说学会评选出的“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莫言却未进前十。此外,笔者翻阅本校图书馆的借阅信息,莫言的《蛙》仅排在借阅量的第43位,《红高粱家族》则处于98位。前10名的位置几乎牢牢地被网络畅销书所占据。

由以上两点可见,尽管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中国的整体文学水平并没有与世界接轨。中国当代作家没有具备与世界顶级作家较量的实力,而中国读者也对纯文学作品不感兴趣。莫言虽然红了,文学仍距离国人十分遥远。莫言说:“别关注我,请关注文学。”[10]诺贝尔奖只是一个契机,要想中国真正成为一个文学的强国,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1] 王彬彬.从丁玲获“斯奖”到莫言获“诺奖”[N].文学报,2012-12-13(18).

[2] 肖鹰.略谈莫言获诺奖[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026/20/822609_243963186.shtml.

[3] 朱大可.莫言在“诺贝尔圣徒”和“乡愿作家”间挣扎[EB/OL].http://culture.ifeng.com/huodong/special/moyannobel/content-1/detail_2012_12/11/20046991_0.shtml.

[4] 人民网.铁凝谈莫言获奖:讲述中国故事洋溢着悲悯的人类情怀[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2/1012/c87423 -19241834.html.

[5] 苏童.莫言得奖可谓实至名归[EB/OL].http://book.sina.com.cn/cul/c/2012-10-11/2011344446.shtml.

[6] 石红云.著名作家余华来浙师大讲学回应顾彬:德国作家比我们更过分[N].金华晚报,2012-11-23(18).

[7] 张弘.刘震云:中国至少十人可获诺奖[N].新京报,2012-11-05(C02).

[8] 周怀忠.王安忆:莫言的作品好的很好,糟的挺糟[N].华商报,2010-07-13(08).

[9] 赵进.从莫言获奖说起——王蒙先生在澳门大学的演讲[N].中国文化报,2012-11-26(04).

[10] 张斯路.莫言:别关注我,请关注文学[EB/OL].http://gb.cri.cn/27824/2012/10/13/5951s3885071.htm.

猜你喜欢

莫言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过去的年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爱如莫言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莫言:虚伪的文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