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生花》韵脚字所反映的语音问题
2013-04-12狄娴婷
狄娴婷,晁 瑞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弹词,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说唱相兼的曲艺形式。在语言方面,以七言句为主,三字句为辅。弹词主要分为国音和土音。国音弹词就是用普通话写的,而土音弹词则是用方言、或是夹杂有方言,其中以吴音弹词居多。《笔生花》的作者邱心如,生卒年月以及生平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根据叶德均的《弹词女作家小记》、丁志安的《作者邱心如家世考》等资料所载,我们大致可以推论出邱心如生活在清道光、咸丰年间,生活地区大致在今天的淮安、淮阴一带。《笔生花》的韵脚字所反映的语音问题是我们探讨的中心。我们所依据的版本是江巨荣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弹词七言之尾,平声字都是韵脚字位置,个别用仄声。一韵之内,中间所杂三言(亦或七言),如或押韵,一般不出韵,但不避仄声。《笔生花》押韵研究只有一篇文章[1],但这篇文章显然没有全面统计《笔生花》韵脚字,也没有逐个核对每个韵脚字在《广韵》中的音韵地位,因此归类不正确。据我们的研究,《笔生花》通篇共53 742个韵脚字,依据押韵情况分作14部:阳声韵包括东钟、庚青、真文、山咸、江阳5部;阴声韵衣齐、灰堆、支思、皆来、鱼模、歌戈、萧豪、家麻、尤侯9部(以下韵脚字依拼音排序,分号前为平声字,后为仄声)。
东钟部所用韵脚字:骢、从、冲、忡、虫、崇、宠、重、匆、葱、聪、丛、悰、冬、东、逢、风、丰、枫、封、疯、峰、烽、锋、蜂、蒙、濛、朦、懵、蓬、篷、工、弓、公、功、攻、宫、恭、躬、供、轰、弘、红、宏、虹、洪、鸿、哄、空、龙、咙、珑、胧、栊、聋、笼、隆、农、侬、哝、浓、秾、穷、穹、琼、戎、绒、容、蓉、溶、镕、荣、融、忪、松、通、同、桐、铜、僮、曈、瞳、童、统、筒、翁、凶、兄、胸、雄、熊、佣、庸、慵、喁、忠、终、盅、钟、衷、中、宗、踪;拱、共、送、痛、恸、瓮、永、咏、种、踵、奉、梦。共116字。
这些字绝大部分是《广韵》中“通摄”字,有几个是梗摄的:荣、轰、宏、琼、兄、永、咏。曾摄1个:弘。这些字在《中原音韵》中除了“琼”都已经归入“东钟”韵。
庚青部所用韵脚字:柄、层、曾、称、撑、成、呈、诚、承、城、乘、程、灯、登、丁、仃、钉、耕、羮、更、行、亨、哼、横、衡、京、经、荆、旌、惊、晶、睛、兢、精、扃、冷、伶、拎、灵、铃、凌、陵、菱、蛉、翎、绫、零、龄、萌、盟、名、明、鸣、茗、冥、能、宁、咛、狞、烹、朋、平、评、凭、屏、瓶、萍、青、轻、倾、卿、清、情、晴、擎、僧、升、生、声、笙、甥、绳、胜、盛、疼、腾、誊、厅、听、廷、亭、庭、停、婷、霆、星、惺、腥、刑、邢、形、英、莺、婴、媖、缨、樱、迎、茔、盈、营、楹、蝇、赢、瀛、应、增、争、征、睁、铮、筝、蒸;并、病、蹬、等、定、耿、井、景、径、净、竟、敬、静、境、镜、领、令、命、请、庆、磬、省、圣、醒、幸、性、姓、悻、影、映、憎、赠、整、正、证、政、症。共160字。
这些字在《广韵》中分属“曾摄”和“梗摄”,它们在《中原音韵》中同属于“庚青”部。
真文部所用韵脚字:奔、宾、彬、滨、鬓、嗔、臣、尘、辰、陈、宸、晨、春、椿、纯、唇、蠢、村、存、墩、恩、分、芬、纷、氛、坟、焚、根、跟、痕、昏、阍、婚、浑、魂、巾、斤、津、筋、军、均、君、钧、筠、坤、昆、邻、鳞、麟、抡、仑、伦、沦、纶、轮、门、们、民、喷、盆、贫、频、嫔、颦、蘋、亲、芹、勤、裙、群、人、仁、申、伸、身、娠、神、孙、飧、吞、温、瘟、文、闻、蚊、雯、辛、欣、新、薪、勋、薰、曛、醺、旬、巡、循、因、姻、殷、银、晕、云、匀、纭、珍、真、臻、诊、迍、谆、尊、遵、樽;本、忖、顿、份、忿、滚、狠、恨、紧、谨、尽、进、近、俊、郡、骏、论、闷、敏、忍、认、任、哂、顺、紊、稳、问、信、衅、训、讯、驯、逊、引、隐、允、殒、运、愠、韵、阵、振。涔、沉、忱、今、金、衿、襟、禁、林、临、淋、凛、品、钦、侵、衾、琴、禽、擒、寝、参、深、心、寻、阴、荫、音、吟、崟、淫、针、斟、箴;禀、锦、任、审、甚、饮、枕。矜、拼、祯、贞、馨;肯、聘、孕。共203字。
真文部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广韵》“真摄”,这部分在《中原音韵》中是“真文”部。第二部分是《广韵》“深摄”,这部分在《中原音韵》里属于“侵寻”部。第三部分是《广韵》的“梗摄”或“曾摄”,这部分在《中原音韵》中属于“庚青”部(少数如肯、孕归入“真文”部)。真文部的归类说明:《笔生花》韵脚字阳声韵韵尾已经大大简化,基本等同现代北京音。所不同的是“真文”部与“庚青”部混押,这一证据足以证明作品有江淮方言特点。
山咸部所用韵脚字:安、鞍、班、般、颁、斑、搬、边、编、鞭、餐、残、婵、禅、缠、蝉、潺、川、穿、传、船、椽、丹、单、弹、颠、癫、端、番、藩、翻、烦、繁、蘩、肝、竿、杆、干、关、观、官、棺、冠、还、寒、欢、环、桓、奸、坚、间、肩、艰、笺、煎、鞯、捐、涓、娟、镌、蠲、宽、兰、拦、栏、阑、澜、连、怜、莲、涟、联、栾、鸾、銮、圞、蛮、瞒、眠、绵、棉、难、年、攀、盘、偏、篇、翩、千、芊、迁、牵、铅、悭、愆、搴、前、虔、钱、乾、圈、权、全、诠、泉、拳、痊、筌、然、燃、三、山、删、珊、搧、膻、闩、拴、栓、痠、酸、瘫、坛、天、田、填、阗、团、抟、弯、湾、丸、纨、完、玩、顽、仙、先、掀、跹、鲜、闲、贤、弦、涎、娴、轩、宣、揎、萱、喧、暄、煊、儇、翾、悬、旋、胭、烟、焉、嫣、延、言、妍、沿、研、颜、鸢、鸳、冤、渊、元、园、员、垣、原、圆、援、媛、缘、猿、源、辕、臜、毡、旃、邅、专、砖;按、案、板、办、半、伴、变、便、遍、辩、产、颤、串、钏、攒、诞、典、钿、殿、短、段、断、缎、返、饭、赶、馆、管、惯、灌、罐、汉、汗、翰、缓、幻、宦、换、唤、患、剪、简、蹇、见、件、饯、荐、贱、健、箭、卷、倦、眷、看、款、乱、满、幔、漫、慢、熳、免、娩、面、暖、泮、盼、叛、畔、片、骗、浅、遣、绻、劝、软、散、讪、扇、善、擅、膳、袒、叹、挽、晚、碗、显、县、现、线、羡、献、选、咽、筵、衍、眼、宴、燕、远、苑、怨、院、愿、趱、赞、盏、绽、转、啭、撰、馔。庵、谙、参、惭、惨、搀、谗、蟾、担、眈、耽、帆、凡、甘、酣、憨、含、函、涵、尖、监、兼、缄、龛、堪、奁、帘、廉、男、南、喃、拈、谦、签、潜、三、芟、衫、贪、谈、痰、潭、添、恬、甜、纤、衔、嫌、恹、严、炎、盐、檐、沾、瞻、钻;暗、贬、忏、淡、点、店、敢、感、喊、检、减、剑、渐、鉴、槛、览、脸、捻、念、欠、染、毯、探、险、陷、掩、黤、艳、验。共388字。
山咸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广韵》中的“山摄”;第二部分是“咸摄”。“山摄”属于《中原音韵》的“寒山”、“先天”、“桓欢”三部;“咸摄”属于“盐咸”、“廉纤”两部。这只是大致的说法,从《中原音韵》起,已经有一部分[-m]韵尾的字开始归入[-n]尾,但还仅限于少数。从《笔生花》“真文”、“山咸”归类可以看得出来,阳声韵尾的合并过程已经全部完成。
江阳部所用韵脚字:昂、邦、帮、梆、苍、舱、藏、昌、娼、长、肠、尝、常、偿、场、窗、床、当、珰、方、坊、芳、防、妨、房、仿、访、舫、刚、纲、缸、釭、光、行、杭、航、肓、荒、慌、皇、黄、凰、隍、遑、徨、惶、煌、潢、簧、江、将、姜、浆、僵、缰、疆、康、糠、匡、筐、狂、郎、狼、廊、良、凉、梁、粮、粱、量、芒、忙、茫、囊、娘、庞、旁、傍、枪、戕、腔、锵、跄、强、墙、嫱、伤、殇、商、觞、裳、双、霜、孀、汤、唐、堂、棠、塘、膛、尪、汪、亡、王、乡、相、香、厢、湘、箱、襄、镶、详、庠、祥、翔、央、殃、鸯、扬、阳、杨、佯、徉、洋、张、章、彰、嫜、璋、妆、庄、桩、装;榜、谤、怅、挡、党、放、广、幌、讲、奖、降、况、框、浪、两、亮、嚷、让、丧、赏、上、爽、往、惘、忘、旺、望、响、想、向、仰、养、怏、样、恙、葬、掌、丈、帐。共172字。
江阳部是《广韵》中的“江摄”、“宕摄”字,在《中原音韵》中属于“江阳”部。
歌戈部所用韵脚字:阿、陂、波、瘥、搓、磋、蹉、鹾、多、俄、讹、娥、蛾、戈、哥、歌、个、锅、诃、呵、何、和、河、荷、苛、柯、科、疴、窠、可、坷、罗、萝、锣、螺、么、摩、磨、魔、挪、哦、坡、颇、婆、莎、唆、梭、挲、睃、拖、陀、跎、窝、我、靴;过、贺、祸、坐、座。共60字。
这一韵部的字都是《广韵》中的“果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韵部往往和鱼模部通押。用于通押的字,如:波、多、俄、娥、蛾、何、和、祸、萝、罗、唆、梭、睃、磨、靴,说明在清末的淮安方言中这些字韵母的读音与鱼模部非常接近。
鱼模部所用韵脚字:初、除、厨、锄、雏、躇、幮、楮、储、处、粗、都、阇、夫、肤、敷、扶、符、抚、府、腑、沽、孤、姑、辜、乎、呼、狐、胡、壶、湖、糊、枯、芦、庐、谟、摹、模、奴、孥、如、儒、濡、襦、汝、书、姝、殊、梳、舒、疏、摅、输、蔬、苏、酥、图、徒、途、涂、土、污、巫、诬、无、芜、吾、吴、朱、诛、珠、株、猪;步、部、肚、妒、妇、鼓、故、顾、户、苦、库、炉、胪、路、露、母、慕、暮、怒、铺、谱、数、诉、素、吐、忤、武、误、主、住、祖。拘、居、驹、裾、闾、女、区、岖、驱、躯、趋、劬、渠、癯、衢、吁、须、胥、虚、墟、需、嘘、歔、徐、迂、纡、余、臾、鱼、谀、娱、隅、逾、愉、榆、虞、愚、舆;具、俱、惧、虑、取、娶、去、觑、许、叙、絮、婿、语、圄、与、谕、愈、誉、豫。共161字。
鱼模部除了《广韵》中的“遇摄”字,还有少数几个来源于“流摄”的,如:母、妇,它们在《中原音韵》已经归入“鱼模”部。鱼模部,如初、呼、疏、模、奴、扶、庐、图、诬,与歌戈部通押;鱼、躯、觑、娶、具、臾、拘,与衣齐部通押。这说明清末的淮安方言鱼模部是区分[-u][-y]的。
皆来部所用韵脚字:哀、埃、挨、猜、才、材、财、裁、采、睬、衩、差、钗、柴、豺、呆、该、荄、乖、孩、怀、徊、淮、槐、阶、皆、街、解、戒、开、揩、咳、来、莱、埋、排、牌、陪、腮、筛、酾、衰、胎、台、抬、苔、歪、偕、谐、鞋、厓、灾、哉、栽、斋;爱、碍、拜、菜、带、待、黛、改、拐、怪、骸、海、骇、害、楷、快、赖、乃、奈、耐、太、态、外、在、债。共 80 字。
这一韵都是《中原音韵》的“皆来”部。清末的淮安方言里没有“乜斜”韵,阶、皆、街、解、戒、谐、鞋,这些字韵母都与“来”同。
灰堆部所用韵脚字:杯、卑、悲、吹、炊、垂、捶、锤、催、摧、堆、肥、归、规、皈、闺、灰、诙、挥、恢、晖、辉、麾、徽、回、亏、盔、窥、奎、魁、睽、雷、罍、枚、眉、梅、媒、楣、醅、陪、培、赔、裴、谁、随、推、颓、危、威、偎、隈、煨、巍、韦、为、违、围、帏、闱、桅、唯、帷、惟、维、追、锥;狈、备、辈、诽、贵、会、愧、泪、美、妹、水、睡、退、位、味、慰、坠、罪、配。共84字。
这一韵都是《中原音韵》的“齐微”部,但是从《笔生花》押韵来看,“齐”与“微”分类而居,类似于今天北京话十三辙“一七”、“灰堆”的区分。
衣齐部所用韵脚字:低、堤、飞、妃、非、菲、绯、扉、霏、讥、饥、玑、机、肌、矶、鸡、笄、姬、基、箕、稽、畿、羁、虀、狸、离、漓、璃、黎、罹、篱、迷、泥、倪、拟、批、披、砒、皮、疲、罴、妻、栖、凄、期、欺、蹊、齐、其、奇、歧、祈、骑、棋、旗、启、起、梯、提、啼、题、蹄、微、兮、西、希、晞、欷、稀、溪、嘻、嬉、谿、曦、携、伊、衣、医、依、欹、漪、仪、夷、饴、怡、宜、贻、姨、移、遗、颐、疑、彝;比、彼、庇、婢、避、诋、底、地、弟、帝、诽、几、计、技、忌、际、妓、哜、礼、李、里、娌、理、丽、例、你、气、弃、泣、体、喜、系、细、些、已、以、矣、蚁、倚、椅、义、议、异、易、谊、裔、意。共140字。
这一韵部来源于《广韵》的“止摄”以及“蟹摄”四等的“齐”韵。从押韵情况看,清末淮安方言唇齿音“飞、非、菲、绯、扉、霏、微”,韵母与“衣”同;但“肥”在韵脚中出现5次,均与“灰堆”部押。“携”、“些”在当时的淮安方言中丢失韵尾,只保留了主元音,因此韵母也与“衣”同。
支思部所用韵脚字:差、鸱、嗤、痴、魑、池、驰、迟、持、墀、疵、词、祠、辞、慈、雌、儿、尔、尸、师、诗、狮、施、时、匙、司、丝、私、思、斯、撕、嘶、澌、椸、之、支、卮、芝、枝、知、肢、脂、孜、咨、姿、兹、资、缁、髭、滋;耻、此、次、二、史、使、士、氏、示、世、似、事、试、视、是、死、嗣、止、旨、纸、至、志、治、致、置、子、姊、訾。共 77 字。
这一韵部绝大多数是《广韵》“止摄”,在《中原音韵》中为“支思部”,也就是说早在元代已经独立。
家麻部所用韵脚字:茶、查、搽、槎、差、车、爹、花、划、华、哗、加、佳、枷、家、嘉、嗟、夸、妈、麻、拿、那、葩、沙、纱、奢、赊、他、它、哇、蛙、娃、虾、瑕、暇、霞、邪、斜、鸦、牙、芽、涯、衙、雅、讶、呀、耶、爷、喳、遮、抓;罢、叉、话、假、嫁、价、怕、耍、下;拉。共60字。
这一韵部多为《广韵》的“假摄”字。在《中原音韵》中“车、爹、嗟、奢、赊、斜、耶、爷”都是“车遮”部,与“家麻”分立。但从《笔生花》来看,清末淮安方言“车遮”部不独立,仍保留其在《广韵》中的读音。来源于“咸摄”的入声字“拉”处在平声韵脚位置,这不符合淮安方言事实。直到今天淮安方言入声仍是一个独立的声调,并不派入四声。说明邱心如在创作中对入声字有意处理,尽量按照北京音,归入阴声韵。
萧豪部所用韵脚字:熬、鳌、坳、包、胞、标、镳、操、曹、嘈、抄、超、巢、朝、嘲、潮、刀、叨、忉、舠、刁、凋、貂、皋、高、膏、糕、蒿、毫、豪、壕、嚎、交、郊、浇、娇、骄、胶、椒、蛟、焦、跤、皎、捞、劳、牢、痨、醪、辽、聊、僚、寥、撩、寮、留、猫、毛、茅、旄、锚、髦、冒、貌、苗、描、挠、恼、抛、庖、袍、跑、漂、飘、嫖、跷、敲、乔、桥、憔、瞧、饶、娆、桡、扰、搔、骚、烧、梢、艄、韶、涛、滔、韬、咷、逃、桃、啕、淘、醄、佻、挑、祧、条、迢、调、窕、枭、枵、骁、逍、消、宵、绡、萧、销、箫、潇、霄、嚣、淆、幺、夭、妖、腰、邀、爻、尧、肴、窑、谣、摇、徭、遥、瑶、杳、遭、糟、招、昭;报、抱、表、草、倒、到、道、翿、告、好、号、轿、较、教、靠、了、料、妙、庙、闹、巧、翘、绕、扫、嫂、臊、少、套、小、晓、孝、哮、笑、效、咬、要、皂、召。共176字。
尤侯部所用韵脚字:抽、瘳、仇、俦、帱、酬、稠、愁、筹、裯、幬、丢、兜、浮、勾、沟、钩、侯、喉、猴、吼、揪、口、溜、刘、留、流、旒、骝、柳、楼、陋、漏、谬、缪、矛、侔、眸、谋、牛、讴、沤、瓯、丘、坵、秋、囚、求、逑、球、遒、裘、柔、揉、收、手、守、首、搜、偷、头、投、休、修、庥、羞、馐、优、攸、忧、幽、悠、尤、由、邮、游、猷、友、舟、州、诌、周、洲;丑、瞅、斗、否、后、候、久、酒、救、就、舅、宿、袖、绣、有、又、皱、奏。共99字。
萧豪部均来源于《广韵》“效摄”、尤侯部则来源于“流摄”。是汉语中较为稳定的韵部。
前文说过,邱心如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注意了入声字的处理。她所标榜的“国音”创作,也主要体现在这一点上。全书入声韵脚字计91个,除了前面说过的“拉”出现在平声位置,其他均属于句中押韵,不避仄声的情况。入声字归入相应的阴声韵,如:白、宅、窄,皆来部;毕、壁、璧、激、积、及、吉、极、急、疾、集、嫉、迹、力、雳、逆、匹、泣、息、悉、惜、习、揖、益、溢,衣齐部;卜、出、读、服、福、复、腹、骨、局、哭、碌、漠、目、仆、屈、曲、入、属、述、物、续、玉、狱、嘱、足、族,鱼模部;叱、日、失、识、室、执、侄、职、质、骘,支思部;达、答、发、乏、伐、法、哈、颊、洽、杀、塌、狭、鸭、杂,家麻部;阁、格、国、落、墨、迫,歌戈部;黑,灰堆部;肉,尤侯部。
将我们分出的14部,与北京话十三辙相比:北京话“东钟”部与“庚青”部可以通押,而《笔生花》则分列清晰;北京话“庚青”部与“真文”部绝不混同,而《笔生花》则完全混押。如此看来,虽然邱心如在入声字的处理上煞费苦心,她还是不能掩盖自己的江淮方音。《笔生花》的韵脚字能反映清末淮安方音与今天淮安话有差异,这种差异能反映淮安音在150年之间发生了何种语音演变趋势,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内容。
[1] 王进安.长篇弹词《笔生花》阴声韵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2).
[2] [宋]陈彭年.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M].四库全书本.
[4] 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5] 鲍明炜.江苏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刘海宁